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修造

第二节 农机修造


1951~1953年当时的第三作业区只有技术员王富文和修理工徐炳山两人。没有厂房、
设备,采取随车流动修理,农闲时回总场修理厂。
  1953年成立了修理所,又调入8人,由陈付田担任负责人。总场调给一台工具车和一盘烘
炉。1957年陈付田、王富文调到总场,徐炳山接任所长。新增设备有一台朝鲜车床和一台40千
瓦发电机以及一部分修理工具,人员增加到20人。负责全场的机车修理,为节省开支还修复了
大部分犁铲和钉齿。
  1958年哈尔滨王岗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生韩宝珍、张景义、毕玉文、李春开、高中仁5人
分配来修理所,充实了技术力量。
  1959年修理所分成岗上(三队)和岗下(场直)两个修理站,岗上孙守礼、杨景波;岗下徐炳
山、蔡松波、毕玉文.同年又调进一台车床,李广吉创造了用车床车削播种机大轮。1960年购
进一台牛头刨床,到1962年已有三栋厂房,2台车床,一台刨床,一台万向钻,一台砂轮机和
一台电焊机,有千方尺、卡尺和量缸表,自制了充电设备和电器试验台,以及仿苏燃油泵试验
台。可以解决全场拖拉机和收获机的中、小修理与高号保养。1963年1月21日,黑龙江省农垦
厅关于转发张鑫尧、王志儒检查九三农垦局冬检工作的报告中指出:“……积极进行旧件更生
工作,决不等待,千方百计克服零件不足的困难。尖山农场第一批人厂的七台德特大修机车,
除一个起动机总承和一个变速箱总承未安装外,已全部修完。该厂在第一批大修车中就自制和
更生了瓦片镀铜,小轴镀铬等主要零件34种,168组件,即不影响修车质量又降低了成本”。
三年困难时期,修理所就是坚持了缺少设备自己造,没有工具自己改,料材不足废品代的办法,
保证了机车的正常生产。1963年,修理所职工增加到40人,建立了党支部,白英林任第一任
党支部书记,1964年搞阶级清查,把地富出身的子女20多人调出。1965年由于工作需要,又从
各队调人20人。当时厂房狭小,设备不全,机加、修理、装配全在一个厂房里,冬天没暖气。
靠生一个大铁炉子取暖。拆装机车全靠人抬肩扛。由于干部和工人汗流在一起,吃在一个锅里,
睡在一个铺上,为了保证修车,大家起早贪晚,常常是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毫无怨言。


  1968年,组建兵团。1969年修理厂和汽车队合并组建为修理连。人员达70人。
  1970年大车间安装了吊车、暖气。到1971年末建起了11栋家属住房。
  1974年由于电跑火,把大车间烧毁,当年职工昼夜奋战,年底修复。保证了40多台拖拉机
和30多台收获机的修理任务。
  1975年四十八、四十九团合并,两个修理厂合为一处,到1976年人数已达172人。新建了
翻砂车间,修理厂已初具规模,主要设备有钻床2台、车床8台、铣床4台、冲床2台、刨床2台、
镗床1台、进口磨床1台、硒整流器、电压互感器、变压器、高频炉、夹板空气锤、箱式电焊、
燃油试验台、高压油泵试验台、水泵试验台、马力试验台、柴油机组、空气压缩机、铣瓦机、
研瓣机、磨缸机、卷扳机、滚丝机、电焊机等。不但能进行拖拉机、收获机、汽车的全部大
修,也能自制部分零部件、标准件和各种农机具的改装。
   历年主要产品产量表(1979~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