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维修保养、技术培训
第三节 农机管理、维修保养、技术培训
一、农机管理
建场至1953年,由于农机人员技术水平低,没有管理农机具的经验,只知出车干活,还不
懂管理。
1954~1955年,学习了友谊农场机务管理经验,于1954年在机务管理上首先建立了农机具
管理责任制,设立了农具场,建立了农机具台帐,做到每台机具都有专人负责。
1956~1957年,明确了农机具使用后要及时检修,要节约用油,并开始搞废油回收。建立
了初步的机务规章制度。
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出现了瞎指挥,使已建立起来的机务规章制度遭到了破坏。
作业无计划,朝令夕改,消耗无定额,农机具停放田间,乱拆乱卸。尤其是进入11月份还在搞
深翻地,使机具遭到了严重破坏。效率下降,成本增高,据1959年统计,全年发生大事故53起,
直接修理费达28.3万元,平均标准垧修理费达8.45元,是计划的3.3倍。
1961~1965年,此间,为恢复行之有效的机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机管理,1962年全场拖拉
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了重新编号,并对三队德特—54—2号和牧队C—6—4号和牧队C—6—4号
收获机驾驶员因撞车和连续发生事故进行罚款和处分,教育了全体机务人员。1964年4月19日
农垦厅颁发了“国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草案”,自此,农场的机务管理有章可循,并按规定对
拖拉机进行了农垦厅统一编号,对机具进行全而检查,建立台帐、机车、机具实行三固定。建
立了机务副场长、技术员、机务副队长、包车组长、驾驶员、农具手、加油员的岗位责任制,
田间作业检查验收制,农具交接责任制(作业交接、借用交接;送修交接),机具维修责任制,
技术档案管理责任制。全局在本场五队以李成春车组为样板,搞推行责任制试点。强调机车要
达到“三不漏、四不加、五净、六封闭”。使农机管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一队
孙保全联合车组被树为九三局标兵的一面红旗,孙保全为康拜因手标兵。
1966~1976年,文革10年,打乱了一切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农机管理也不例外。
此间为兵团建制,一切靠命令。兵团后期逐步认识到机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分工司令部副参谋
长齐维林专抓机务管理,当时抓了二连的农机管理先进典型,对机务队进行了整顿,建立健全
了各项规章制度,以二连为样板,召开现场会在全团推广。同时制定了全团加强农机管理的步
骤、方法和具体措施。即在机务的建设上,农机具的配套上,三库一场的建设和管理上,田间
标准作业上狠下功夫。
1977~1984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农机管理进一步加强,1978年3月22日在场召开的农业
学大寨会议上,场长齐维林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农机管理的重要性,规定每台拖拉机年完成8 000
标准亩,标准亩耗油不超0.8公斤,标准亩成本不超1元,标准亩修理费不超0.25元,机车
三率必须达90%以上.并提出以“优质、高率、低耗、安全”为内容的车组劳动竞赛。树立典
型、奖励先进.同年麦收期间开展了高效车、红旗车、先进车和标兵车的竞赛。凡连续三天超
额完成班次工作量的为高效车组,场用麦收宣传车给送喜报、发纪念品,并给车组照像。阶段
作业完了,按竞赛条件评选红旗车,在麦收总结会上给予表彰和奖励。全年工作量高、消耗低、
无事故可评选为先进车组,拖拉机车组奖金50元,收割机车组奖金30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先
进车组的被树为标兵车组。拖拉机车组奖金100元,收割机车组奖金50元。披红戴花,劳模会
上坐在前排,照片上光荣榜,并记人本人档案。到1980年全场树立了二队为三库一场建设和管
理的典型;十队为农机具入库保养、常年维修和油料管理的典型;三队为拖拉机“五净四不漏”
的典型。三年当中,有14个车组被评为总局先进,有23个车组被评为九三局先进,有 63个
车组被评为场先进,评出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80多名。此间,加强了机务的领导力量,到1981
年全场23个生产队的生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懂机务技术的就有39名,占生产队主要领导的85%,
23个生产队的机务队长,有22名是从老机务工人中提拔的。13名大;中专毕业生都安排在
领导岗位上。各生产队配齐了专职或兼职机务统计。
二、维修保养
1954年在实行农机管理责任制的同时,也实行了保养责任制,贯彻了“按时、按号、按条”
保养法。实行了“保养任务单”采用“划线保养法”。1956年的春播工作中对机具的维修保
养作了规定:要求机具用后要及时检修,要集中保管,不准乱放,要清扫注油,苫好,防止生
锈腐烂。并强调在“双百”运动中要注意节约用油,作好机车堵漏。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
破坏了已形成的农机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也难以坚持。1959年由于不重视维修保养,重
使轻修,致使全年事故不断,在拖拉机发生的32起事故中:断曲轴4起,烧瓦4起,堆缸4起,
烧发电机3起,炸缸盖9起。在21件收获机事故中:烧瓦的6起,断大轴3起,烧马达3起,冻机
体1起。1960~1961年自然灾害期间,零件奇缺,使机具的维修保养受到影响。1963年为了加
强农机的维修保养,场于3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各队对维修保养要加强组强领导,明确任务,
并开展了“清、修、改、造、献”五字运动。1964年实行了机具维修责任制,并实行双班保
养、地号配油。1966~1976年由于文革影响,农机维修保养制度被荒废。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
后,在加强农机管理的同时,又把维修保养提到了重要地位。1978年5月15日第一次场务会议
纪要的第一条就是强调农机具入库和维修保养。一是按标准进行,并明确了修理厂归农机科直
接领导。同年,全场推广了十队坚持常年维修经验,改集中修理为常年修量。经实践证明,常
年维修有五方面好处。一是节约工时降低费用,据十队调查,集中修理27台农具,用工380个,
而实行常年维修只用工186个,节省各项费用为640元;二是用件少;三是用完就修,心中有
数,且时间多在春、夏、秋季,便于修理,能做到进度快、质量好;四是能使机具常年处于完
好状态;五是有利于冬闲时间使机务人员集中轮训。实践中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修理时间,
要抓准三个间隙(1)刮风下雨机具不能下地作业,(2)拖拉机单独作业时,可抽人搞修理。(3)
阶段作业完了,下个阶段作业开始前。二是物资部门要解决常用件的随时供应;三是要给生
产队修理间解决必要设备;四是建立维修场所。到1980年全场各队都建起了保养间,有13个
生产队有了机床,除大修进修理厂外,各号保养及小修均在生产队进行。为了方便车组的维修
保养,各车都有零件库,便于保管拆卸的零件和备用件。1982年10月15日农场规定各生产队在
年终决算时,按拖拉机年内实际耗油提取定期修理基金,分户立帐,用以更换链轨、支重轮和
驱动轮。并规定凡是节约定期修理费的,提取50%奖励机组人员。
三、技术培训
1954年,当时驾驶员和农具手水平较低,为了树立机务技术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实行了机
务技术和农业技术传授制。至1963年以前,农场每年冬季都派出机务人员参加九三局的冬训,
对提高机务技术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1963年11月25日—12月25日,尖山农场在三队进行冬训,
机务队长带队,驾驶员全部参加计60人,进行了政治教育、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热爱
本职工作教育、其中农业课和机务技术课占40%。自1963年开始,农场每年都举行两次轮训
班,一次是麦收前的康检学习班,一是冬季的机务培训班。自1979年开始每年轮训一次,正、
副驾驶员学习新技术,也互相交流经验。使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