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 农机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农机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始自于1963年。其内容是:机械作业,技术保养,机具和
油料、物料管理,技术档案标准化。并首先在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实行。当年,尖山五队定为农
垦厅第二批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率先推行机务的四个标准化建设,该队李成春车组首先推行了
基层岗位责任制,使组长、驾驶员、助手知其职尽其责。1964年,标准化建设已在全场铺开,
到1965年八队油料管理实现了标准化。文革期间,标准化建设受到影响,到1970年,首先是二
连恢复了标准化建设,整顿了机务队伍,重新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了田
间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产量大幅度上升,成本下降,由此
使团党委认识到,兵团的生产是以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业企业,不抓好机务是没有出路的,
以二连为样板在全团认真的抓起了机务的标准化建设。首先是抓田间作业标准化,即坚持春
播。夏锄、中耕洒药、麦收、秋翻、豆收、耙地都在作业前训练标准手,作业开始时开好定标
会,作业中加强检查验收,作业完了进行总结,按标准奖罚。为了使机具、油料、物料管理达
到标准化,1978年认真贯彻了总局的国营农场连队机务管理的十项标准,狠抓住三库一场建
设和常年维修。到年底已有15个队建起了砖瓦结构的保养间,22个队建起了油料和机车零件库,
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并在场。库、院内铺垫沙石,四周栽树绿化。在23个生产队中,
有17个队做到了缓冲卸油、浮子取油、封闭过滤管道输油。全场的车组还开展了班组核算,加
强了维修保养。使机车的完好率和出勤率提高到90%以上,时间利用率达到88%。十队由于坚
持常年维修,1978年机械作业费每标准亩只花0.76元。标准亩修理费仅0.16元。年末尖山农
场被农场总局评为机务标准化农场。奖给嘎斯—51汽车1台。1979年,尖山农场党委提出:进
一步加强机务的标准化建设,并规定每台拖拉机年工作量必须达8 000标准亩,标准亩耗油0.
8公斤以下,标亩成本不超 1元,标亩修理费不超0.25元,三率要达到90%以上。规定正副驾
驶员要由劳资科和农机科联合任免。并试行了机务的奖励办法,开展先进车组和标兵车组竞赛。
同年场上报管局基本达到农机管理标准化要求的生产队17个。九三局1980年2月28日批复尖
山农场一、二、三、四、五、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
二十三、二十四队为1979年度达到机务十项管理标准化连队.发给标准化合格证,奖金1 000
元,用以购置保修小件设备和工具材料之用。1980年末全场机械作业亩成本已由1976年的1.3
元下降到0.98元,标准亩耗油由1公斤下降到0.84公斤。粮豆单产由200斤提高到300斤。1978
~1979年小麦单产连续两年超过400斤。1980年末管局奖给130汽车1台.1983~1984年贯彻了
九三局关于机务工作的八项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农机的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