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田间作业及机械作业标准化
第五节 田间作业及机械作业标准化
农机的田间作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53年以前由于缺少经验,技术水平低,虽
然使用的是新机器,但机械效率很低,拖拉机平均每标准台年工作量仅在三千亩左右,机械作业
只限于耕、耙、播、压及部分麦类作物的收割,加之耕作质量粗糙,亩产只有七、八十斤。二、
1954~1957年为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积累了些经验,加之学习友谊农场的经验和机务队伍的
壮大,建立了专责制,加强技术保养,建立了修理网点,从而使机械效能显著提高,拖拉机每标
准台年工作量达到四千亩左右,机械化作业程度扩大到中耕管理和大田的部分收获,且能基本保
证农时,因而产量也逐年提高,四年平均亩产已达一百六、七十斤,比前五年提高了68.7%,为
减少秋翻地中的开闭垄,自1954年开始,全部实行了内套外饶耕地法,同时连接钉齿耙,这是复
式作业的开始。1956年春播,王福臣车组“三稳”、“四准”工作法。即起车稳、拐弯稳、停车
稳,播量准、油门准、起落准、加种准。1957年麦收五队只有C —61台,C —4 2 台,割晒机1
台,只用11天就完成666 垧小麦收割任务,其中联合436 垧。最高班效达17.5垧。割晒最高班效
达35垧,拾禾最高班效13垧。三、1958~1963年为第三阶段。 1958 年大跃进中,开展技术革新
和技术革命运动使机械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与耕作制度结合更加密切。1959年在开展“万亩双500 ”
满负荷运动中四队C —80车组年累计工作量达96 000标准亩。有3 台车达到了“双500”满负荷
条件。全场拖拉机65.9标准台,以46 515小时,完成479 835 标准亩,完成定额的107 %。1962
年,全场24台拖拉机,年出勤3 815 个班次,完好率为78%,出勤率74%,时间利用率89%,完
成工作量304 400 标准亩,平均每标准台工作量为4 556 标准市。时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机件
不足,C —80没有机油过滤蕊子、德特—54涨圈弹力不够,一个春播更换10次之多,故障达2579
小时,5 月25日才结束春播,严重的违误了农时。
田间作业标准化是1964年兴起的,九三局提出机务四个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即机械的各
项作业要达到“田间作业技术操作规程”要求的标准。如翻地作业的早、深,平、齐、净、耙地
作业的不重不漏,播种的下种均匀、伏土严密、播直千米不差10公分,中耕作业不压苗,收获作
业不跑粮、漏粮,综合损失率不超2 %等。为了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1964年总结出要抓好四个
环节。其一,机具检修要达到标准,没有标准的机具就不能实现标准作业;其二,搞好小段作业
计划,踏察地号,确定调车路线;其三抓住农时,训练标准作业手,其四,开好定标现场会。文
革期间,破坏了一切正常秩序,标准化作业无法坚持。1970年,二连首先对机务队伍进行整顿,
开始狠抓田间作业标准化,并定出了各种规章制度,当时的团党委推广了二连的经验。1977年恢
复农场体制后,由于先进技术的引用,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农垦总局1978年12月颁发的《国
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修订草案)在总则里明确的提出了田间作业标准化。按照规章的要求,
农机科在抓机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田间作业标准化。坚持实行阶段作业前先训练标准作
业手;机械作业前先检查验收,签发合格证,不合格的机械严禁下地;各项作业必须达到田间作
业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和农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标准,使机械作业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此间
全场拖拉机每标准台完成年工作员为8 000 标准亩左右。1978年二队机务排麦收中3 天割晒完全
队7 500 亩小麦,8 天拾禾完,亩产超过500 斤。由于机务管理的加强,机具的增加,配套和改
制,使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已达到90%以上。全场麦收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割晒5 ~7 天,拾
禾12~15天即可完成,据1979年统计每天出93台割晒机,平均每台班连续两天超过240 亩,拾禾
超过120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