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技术革新和农机具改装

第六节 技术革新和农机具改装



一、技术革新
  1958年,修理所的王岗技校毕业生韩宝珍革新了电自动调速器。
  1959年,修理所车工李广吉试验用车床床尾加支架车削播种机大轮取得成功,解决了加工
播种机大轮的难题。
  1960年,徐秉山研制了燃油试验台和电气试验台。
  1961年,修理所革新用车床铣铜套和土法挂瓦, 自制土焊条。
  1962年,孙友清试制了高压断路指示器。
  1965年,盂宪武改装了机油试验台,丛有财研制用水箱回水加温原油。
  1966年,修理厂木工冯出秀研制1台联合车床,用于木工的车、铣、刨、钻等工序。荣立
二等功。
  1965年,铁锋农场修理所自制电式蒸溜器。
  1970年,修理厂李俊生革新了继电机、包线机、接线机和点焊机。
  1971年,修理厂李俊生和徐秉山合作改装了夹板锤。
  1971年,修理厂赵德厚,宗显改装了自动轮拆装台。
  1973年,机务技术员程秀占研制了无原废气灭草机。
  1975年,修理厂赵德厚改装了拆装台。
   技术革新(1979~1985)


  二、农机具改装
  1957年改装C—6联合收获机的杂余收集器,收集杂余及草籽,防止草荒。
  1958年改装加长了C—6收获机第三清洁室,改链条传动为皮带传动,减少了收获损失和机
械故障。
  1958年在五队C—4自走收获机上改装玉米收获机。
  1958年改五铧犁加带深松装置。
  1960年将单箱播种机改为双箱播种机,上分下混种肥同施。
  1964年改装成C—6收获机整体大豆低割装置,减少了大豆的收获损失。
  1963年,将收获机的八字型喂入链用改制的平皮带替代,减少了故障。
  1963年,尖山修理所改装12台中耕培土施肥机,施肥中耕同时进行,减少了作业程序,降
低了成本;改装9台C—6和KT—30收获机的防陷大轮;改装9台红星2.4钉齿耙;改装了1台C—
6收获机割晒台为割晒机。
  1964年改装播种机:在开沟器中间用两根长拉杆装上起垄铧,播种机后面联接木滚子或V
型镇压器,实现了播种、起垄、镇压的复式作业。
  1965年,改装成机引泵式悬挂灭草喷雾机,主要用于小麦的田间洒药。
  1965年,将收获机凹板间隙调正改到驾驶台上,方便了驾台员的操作。1965年,拾禾器传
动由6条三角代改为2条,减少了故障;同时将自由关节套、刀甩轴承体,一清洁室的筛子接头
由原机铸铁件改为球铁或熟铁件。
  1965年,铁锋修理所将东方红—54拖拉机空气过滤器罩上包纱布,减少灰尘进入;将东方
红—54拖拉机燃油箱按上检查油尺,便于检查油箱的油量;将东方红—54拖拉机过滤器增高30
—40Cm,将元盘耙加重箱增设可调节加重铁桶。
  1972年,尖山修理厂改装深测施肥器3套。
  1973年,程秀占,吴承良利用报废自走收获机改装了九台玉米脱粒机,解决了玉米脱粒的
难题。
  1975年,程秀占成功制造了无动力苗间除草机,不仅在全场普遍应用,省内的许多农场也
在仿造使用。
  1975年,王文祥主持在九队改成3台玉米点播机。1979年修理厂研制成东风—5型收获机凹
板纹杆生产母机,加工凹板纹杆800余根。不但满足了场内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农场。
  1978年,尖山农场将拖拉机输油泵加回油孔和增加小回油箱等措施解决了回油管漏油,一
台车一个班次可节油2.5公斤。
  1978年,修理厂改成一台液压悬挂13铧万能机架;改装成1台玉米单株埯种,施肥点播机。
  1978年,一队改装了收获机的钉齿凹板为筛体凹板,减少了大豆的破碎粒。
  1978年,十二队机务工人自制钉齿样板检查器,在康检中在滚筒上的钉齿逐一进行校正,
达到齿距一样,防止跑穗和出现破碎粒,1979年此法在全局得到推广。
   农业机械技术改装(1982~1989)


  三、农机科研成果及科技推广项目
  1.小麦分段收获
  1955年由国外引入,1963年由五队主持试验推广,现已在省内外普及应用,其主要作用是:
可将割期提前;减少收获损失;减轻晒场压力;提高粮食质量;减轻机械磨损。1981年8月
获九三局引入试验一等奖。
  2.大豆低割装置
  1963年由机务技术员程秀占自行设计,尖农场主持推广,1964年经佳木斯农机厂试验生产,
已在省内外国营农场普及,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机械收获大豆的割茬,减少收获损失,减少大
豆泥花脸,提高粮食质量,经测定可减少综合损失的78%。1981年8月获九三局科技成果一等
奖。
  3.单元盘无动力苗间除草机
  1972年机务技术员程秀占参考国外刊物,重新设计,装在42中耕机上复式作业, 1974年
试制成第一套样机,由尖山农场主持推广。1975年在场内普及并推广到全局和垦区部分生产队。
主要作用在于为大豆的机械化综合灭划开辟了新路,提高了田间管理机械化程度,同时减少
了劳动强度,降低作业成本。1981年3月获九三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4.1976年,改革麦类播种方法,由后播枕地为先播枕地。
  来源于生产实践总结,由尖山农场主持推广,已普及到九三局各场,主要作用在于可以确
保地头整齐,不重不漏;减少后播枕地的耙地,加快机组转移,提高时间利用率;降低作业成
本;为收获创造条件。1981年获九三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5.1977~1978年引入一套低温干燥金属元仓,由修理厂制造,1983年获九三局科技成果
二等奖。
  6.1973~1984年改装了E516、E512、1065、1075收获机的大豆低割装置,1985年获管局
科技成果一等奖。
  7.东风—5型收获机凹板纹杆压制机。
  总局排产,尖山修造厂设计,主持推广单位尖山修造厂。在本场普及使用,主要作用在于
弥补了凹板纹杆的供件不足,保证了当时的生产需要。
  8.自紧式不重磨切断刀
  革新者,王军。本厂修造厂采用,推广到九三局,由焊接式改成装配自紧式,使用灵活方
便、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受到好评。
  东方红—54—15号机车的二十年
  三队东方红—54—15号机车,1964年进场,到1983年正好二十年。累计完成工作量304111
标准亩,耗油204013公斤,支付费用164 407.6元;平均标准亩耗油0.67公斤,标准亩成本
为0.54元,按定额这个机组共节油3.9万公斤,节省费用13万多元。最突出的是二十年内没
大修,技术状态始终完好。到1983年末完好率、出勤率均为100%,时间利用率为98%。
  其主要经验是:
  一、爱车胜过爱自己。二十年来,先后有近30人在这台车上干过,他们有个规定,上这台
车的人,首先要把爱车放在第一位,车长宫润海从接车开始到1977年提拔为机务队长,14年如
一日,爱车如命,其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二、严格执行规章,坚持双班保养,明确分工,细致检查,一丝不苟的按时、按号、按项、
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使机车做到“五净”“四不漏”,始终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
  三、千方百计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他们坚持能用旧件的决不换新件,不花钱也办事和少
花钱办大事的精神。1974年春,应换套新链轨,他们却没换,找了些能用的链轨板,换了几根
销子,又使这套链轨用了好几年。
  四、想方设法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他们采用冷天用旧风扇带。
  该机组由于事迹突出,1972年荣立集体二等功。1974年被黑龙江建设兵团授予节约标兵车。
1977年被评为农场总局“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先进车组,1978年九三管局标兵车组,
1979年农场总局先进车组,1980年垦区标兵车组,1981年九三局先进车组、垦区先进集体;
1982年九三局六好机车组,总局先进机车;1983年九三局先进机务班组,总局先进机车,1984
年先进机车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