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本场自1953年开始营造人工林,林业生产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953~1960年,以营造农田防护林为主,共造农田防护林3 148亩,采用宽林带、大网格
的设计,主林带间距为500~600米,林带宽度为12~15米,最宽为20米,结构为乔木、亚乔木、
灌木组成的紧密型,树种有杨、柳、榆树等。实践证明,这种林带缺点较多,一是占地面积
大,二是防风效果不理想,三是树种病虫害较多。
1960~1970年,此间仍以营造防护林为主,但吸取了五十年代的教训,改革了设计,缩小
了主林带的间距,改500~600米为300~400米间距,带宽改为10~12米,结构也由紧密型改为
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的两段型和一段型。这种改革,不但减少了占地面积,同时也提高了防风
效果。此间共营造农田防护林4 623亩。在树种上淘汰了杨、柳、榆树等品种,采用大面积栽
植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从而形成了本场独特的多树种防护林体系。
1970~1980年,在防护林的建设上,仍执行小网格、窄林带、采用优良树种的设计,并在
营造技术上有了改进,由植苗造林发展为用杨树母根造林,此间用小黑杨营造窄林带169条,
使全场初步实现了林网化。为了绿化荒山,自1974年开始,在境内荒山坡地大造落叶松人工用
材林。
1981年以后,造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并开始对五十年代初营造的中东杨防
护林带更新,采用半带皆伐或全带皆伐,用云杉或樟子松大苗重植。
到1989年底,全场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38 633亩。其中农田防护林11 175亩,用材林
22 208亩,绿化林897亩,薪炭林4 353亩。在全场全部实现林网化的基础上,开始向宜林荒山
进军,大面积营造人工用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