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造林和绿化 一、造林
本场地处高寒地区,因受气候条件影响,造林采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为4月25日~5月15
日,秋季为10月10日~20日,在农田防护林的设计上,本着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良种壮苗等原则.造林前先进行整地.方法有穴状整地,全面整地和机械开沟整地。在整好地
的基础上,开始造林,主要是人工栽植。然后灌水.采取三、二、二、一的管理制度。即造林
的第一年人工除草和机械中耕三次,第二年两次,第三年两次,第四年一次。1982年以后,改
为三、二、一的管理制度,即第一年人工除草和机械中耕三次,第二年两次,第三年一次。
1.因害设防
本场主害风向为西北风、北风及东南风。设置主林带时,一般的方向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
有时也根据地形和地号的实际情况。但主害风和主要林带所构成的夹角最低不能小于45度,否
则起不到防风效果。由于严格坚持技术设计原则,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林带防
护范围可达树高25—30倍特点,近年来,将主林带间距调整为250~300米之间,在坡度不大
的情况下,带长在1 000米以上,基本可以消除风害,又不影响机械作业效率。
2.适地适树
在防护林带树种的选择上,根据地形和地质情况及树种特点,尽量做到适地适树。如樟子
松喜光耐旱,大部分营造在岗地上;落叶松喜光喜肥,其大部分营造在坡地上;鱼鳞松耐阴喜
湿营造在沟塘地及山脚旁;柳树喜温耐水多营造在沟塘。
二、绿化
本场在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人工用材林的同时,注意了绿化林的栽植,建场初期,绿化
林中以中东扬为主,以后逐步增加了水曲柳,落叶松、鱼鳞松等树种。护路林采取乔灌混交及
落叶松和常绿树种相结合设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983年以后,农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村屯绿化,多栽植樟子松和鱼鳞松
常绿树种,街道两旁多植丁香、桃红及玫瑰等。到1989年底,全场村屯的绿化已初具规模,所
有公路全部有了护路林。场直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办公室等正向花园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