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防护林及农田林网化
第七节 防护林及农田林网化
建场至1978年,本场以营造防护林为主,包括护路林。五十年代营造的防护林多
采取大网格设计,带长1 500~2 000米,带距400~600米,形成的条田面积一般为900~1 200
亩。并分主副林带。主带宽为20米、副带宽为5~7米,树种以中东杨、柳树、家榆树,形成
紧密结构的三段林型,即中间为杨树,两侧为榆树,外侧是柳树。株行距1×1.5米为多。六十
年的防护林多以落叶松为主,落叶松和水曲柳行混,水曲柳纯林,为稀疏结构的两段林型,带
宽10—15米,不分主副带,但仍是大网格设计。1976年以后的防护林实行“小窄长”的设计。
即带长在1 000米,带距250~300米,带宽为7~10米,形成的条田为450亩左右,造林方法
则采取两期完成,先栽3行杨树,然后在外侧各栽一行鱼鳞松,最后将杨树淘汰,做到营造与
更新相结合。杨树的树种以小黑杨为主,大部分为一段林型,为加快实现林网化,本场七十年
代掀起了营造防护林高潮。1977年当年完成1695亩。到1979年全场农田防护林面积已达11098
亩,占耕地面积的4.3%。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