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迹地更新和防护林更新
第八节 迹地更新和防护林更新
本场境内的天然次生林地,在开荒建场的年代一部分被辟为耕地,随着耕地的不断扩大
和生产建设的发展,大量林木被采伐利用。六十年代末,开始进行迹地更新,用经济价值较高
的落叶松和樟子松树种代替原次生林地的柞、桦、杨等树种。1979~1982年间,本场的荒山造
林掀起高潮,平均每年造林面积在6 000亩上下,但由于多为突击造林,只求速度、数量,重
视质量不够,加之抚育管理措施跟不上,使造林成活率不高,林地保存率相当低。1982年以后,
农场总局对造林验收有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在造林中采取了荒山开沟整地的造林新技术,使本
场的荒山造林进入了重质量、要成活的稳步发展阶段,平均每年造林面积在3 000亩左右,成
活率平均达到85%,验收合格率达90%。
农田防护林的更新自1982年开始进行。采用的方式有带侧更新,带内更新、半带皆伐更新
和全带皆伐更新。以樟子松,云杉大苗替代中东杨.比较成功的林带有二队的13、15号防护林,
五队门前的护路林和场直商店至修造厂路西的护路林等。防护林更新每年采伐的杨木在150
米左右。落叶松林带的抚育间伐,每年采伐松木在25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