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果树栽培与黑加伦的发展
第九节 果树栽培与黑加伦的发展
一、果树栽培
1959年春,本场林业站开始引种果树,当年栽植450亩,8 310株,主要品种有沙果类的黄
太平、大秋果、花红、黄海棠和玲当果。李子类的紫李子和黄李子。
1961年果树开始结果。至1963年,每年产果1 000~2 000斤。1964年后,果树进人盛果期,
年均产量在4~5万斤,平均亩产在100斤左右。
兵团时期,林业站设有园艺排负责果树的修枝、除草、打药、收果、防寒等项管理。后由
于本地果树根腐病较重,加之产量不高,果树生产逐年下滑,对死树逐年淘汰,不更新,到
1980年,450亩果园全部淘汰。
铁锋农场建场后,也开始建立了果园,兵团时期,果园面积已达300亩,其中李树较多,
1975年,由于并入四十九团,果园也被荒废。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场部和部分生产队的职工,在房前屋后对沙果类的黄太平、
大秋果、花红有零星的栽植。
二、黑加伦的引进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1983年
得到黑龙江适于发展黑加伦浆果的信息后,引进苗木1 000株,定植在林业站。1984年,全省
掀起了黑加伦热,本场派人先后考察了牡丹江、海林、一面坡、帽儿山等地的黑加伦栽植及加
工情况,决定在本场大面积栽植,发展黑加伦浆果生产,当年订购苗木40万株。1985年春,因
订购的苗木质量不合要求而只运回18万株,在林业站定植210亩,其中只有5万株为纤插苗,其
余均为实生苗。1986年,农场在第二步改革方案中,提出兴办黑加伦浓缩果汁加工厂,为保证
其原料,决定加快黑加伦浆果生产,当年从石头河子、红旗岭等地购进大批优质苗木定植在林
业站,到1987年林业站已建成1 500亩黑加伦的中心果园。同年与东北农学院园艺系建立了协
作关系,聘请周恩、祖荣等10人为专家咨询组,每年来场1~2次,指导黑加伦的栽植和加工。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始引进“帽儿山一号”、“奥依宾”、“波兰二号”、“波兰三号”和
“磁哥”等新品种进行试验。并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扦插育苗、压条法繁殖苗木,花期
冻害的防治等技术研究。
1987年,各生产队栽植黑加伦625亩,以三、四、六、七队栽植居多。1988年,本场建成
黑加伦浓缩果汁加工厂,为保证工厂所需原料,以指令性计划下达栽植面积,到1989年底全场
已栽植黑加伦2 566亩,23个农业生产队均有栽培.其中薄皮品种约占600亩。
1987年产果600公斤,1988年产果8700公斤,1989年产果18 000公斤,均由果汁厂浓缩为
黑加伦浓缩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