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付业的发展概况及沿革

第六章 工付业

第一节 工付业的发展概况及沿革


1958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农机修理、烧砖瓦、锯材、
米面加工、白酒等项工付业生产也相继兴起。当时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加之资金
不足,多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只能起到维持生产,为生活服务的作用。
  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1962年)工付业发展迟缓。1961年生产队开始用草籽、饲料玉米、
大麦、高梁、甜菜等烧酒,其糟粕喂猪。当年烧出白酒10.6吨。
  兵团时期(1969年~1976年)工付业生产发展较快。大批知识青年进场。为解决吃住的问题,
促进了建材工业,粮油加工业的发展。
  由于没有自己的粮油加工厂。全靠五师(原九三农垦局)加工厂供应。一是送去原粮和拉回
成品往返运费是额外支出,二是师加工厂不能满足供应,各团去拉面的车排不上号,遇有连雨
天气,道不通车,造成缺粮断顿。1973年成立了工业办公室。主要任务是筹建面粉厂。将1972
年购进的3台65型磨面机安装投产。日产面粉200袋(50斤装)保证了全团1万多人的口粮供应。
此间,四十八团(原铁锋农场)也有3台65型磨面机。1975年,四十八团、四十九团合并,1976
年成立了工交科。负责工付业生产的技术指导。
  油房始建于1973年,1975年投入正常生产。
  制材厂建于1969年,隶属于基建队,5月兵团组建后,隶属于工程二连。1972年隶属于工
程一连。1975年,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两个制材厂合为一处。
  砖厂建于1972年,当年生产红砖20万块,1973年厂址搬迁。1976年建成22门轮窑,当年投
产烧砖。
  1977年恢复国营农场体制后,工付业生产开始走向稳步发展,粮油加工,建材工业、造纸
和一些付业生产都已初具规模。1980年成立了工付业科,把工付业归口管理,工付业科主管修
理厂,加工厂、制材厂、砖厂4个工业单位的生产工艺,产品产量、质量和经营管理,负责分
配红砖和锯材。根据国发(1982)108号文件指示精神,办理了国营工业企业的营业执照,秦永
义、杜金、辛相臣、马德发分别在加工厂、制材厂、修理厂、砖厂的营业执照上负责签字。
  1981年,工付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使生产成果和职工个人收入挂钩,使产品产量增多,
质量提高,开始扭亏为盈。
  为了广开生产门路,开展多种经营,加工厂增设了豆制粉车间,派出周作武、秦永义等
4人去河南省考察,订购设备和学习生产工艺。同年末,设备到货,安装试车后。可以投产。但
由于产品杂质高等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且价格过低又无销路。一直未能投产。使设备闲置。
  为了扬长避短,发展本地自然资源优势。1982年场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和工付业科合署
办公。主要任务是筹建纸箱厂和瓦厂。为安置场内的待业青年。场决定纸箱厂为集体企业。由
待业青年经营,派人到嫩江县的霍龙门纸箱厂和河南省的一些纸箱厂学习,购置了设备,安装
试车一次成功。1983年正式投产。瓦厂建成后。由于当地土质不佳和瓦机质量不过关而未能生
产。
  1986年,农场在第二步改革方案中提出了以兴办骨干工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
整,振兴农场经济的战略思想。5月,成立了以场长刘万勤、副场长张治国、总会计师田凤君
3人组成的工业领导小组。7月,成立工业管理办公室(后改为工业开发公司)。1987年,组织有
关人员4次外出考察,为发挥本场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可行性论证,确定筹建乳制品厂和黑加
伦浓缩果汁加工厂。10月,乳品厂破土奠基。
  1988年3月,修造厂、制材厂、纸箱厂、砖厂实行招标经营,4月,浓缩果汁厂破土动工,
5月乳品厂和浓缩果汁厂同时开始施工。11月15日两厂同时剪彩,投入正式生产。到1989年末,
全场工副业产值已达827.2万元,占全场总产值的16.3%。
   第二至第五个五年计划工副业产值情况 单位:万元


   合计为2218.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