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加工 1958~1971年,粮油加工没有机械设备。口粮供应一部分依靠九三地区加工厂(后为五
师加工厂),一部分由场内自己解决。各队以石磨、石碾加工米面。场部的小加工厂也以石磨、
小钢磨、粉碎机、中桶米机为加工设备,加工面粉或粗粮,用以补充九三加工厂的供应不足。
1969年兵团组建后,由于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进场,
造成人员聚增,粮油供应日趋紧张,五师(原九三农垦局)加工厂无法保证粮油供应。在这种特
殊的情况下,先后出车到富拉尔基,齐齐哈尔、嫩江铜矿等地拉面,但这终非长久之计,要解
决粮油的供应,必须建立自己的粮油加工厂。1972年团党委决定将勤务连改为工付业连,筹建
粮油加工厂。当年购进3台 65型面粉机,安装在原修理所的康拜因旧库房里,不久投产,开始
用人工接面,后改为链爬倒面,一个班次可生产面粉200袋(50斤包装),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团
一万多人口的粮食供应。出粉率由开始5个,提高到6个,最高达到7个。原四十八团1969年就
安装了3台65型磨面机,保证四十八团全团的口粮供应。
1973年面粉厂投产后,开台筹建油房。调五连1台座机,借一连1个班人,利用引擎做动力
带动反杠轧豆坯,用人工千斤顶压并出油,每班出油30~50斤。1974年改装成热绞龙,后又改
进蒸炒豆的大炒锅和烘干塔予热豆,提高效率3~4倍,每班可加工原粮4~5千斤。1975年由罗
旋榨油改为单缸液压榨油,后又改为2缸,3缸液压榨,设有总泵,可以用低压及高压榨油,提
高了出油率;年加工原粮能力为1 400吨,出油率10~12%。
1975年,四十八团和四十九团合并,四十九团面粉厂停产。开始筹建日产30吨的面粉厂。
1975年建成800平方米四层楼的制粉车间。购进500型面粉机5台。150型面粉机2台。1976年开
始安装。1977年10月10试车,经过一个月的调试,由于设备不配套等技术原因,终未能投产,
全场的口粮供应,再度依靠九三局加工厂。
1982年,场党委做出《加工厂未完工程和不配套的问题必须解决,面粉厂必须投产》的决
定。调工程队盖上了1 000平方米的原粮库和成品库。并在原粮库内安装了自动线,又购进一
些辅助设备和面粉机配套。同年7月正式试车设产。开始面质不好。1983年原粮进行掺水,提
高了面粉质量,可以和九三局加工厂的面粉质量相媲美。每班可生产面粉8吨,出粉率为7~8
个。由于面粉机型号陈旧和制造质量不佳,投产后一直未能达到原设计要求。
加工厂自1973年建厂~1973年连年亏损。主要原因是人多无活干,产品质量差无销路。
1973~1983年产值和盈亏情况表 单位:万元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大锅饭”,通过落实各项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
众的积极性,扭转了亏损局面。
1980年,在人多活少的情况下,走出去“找米下锅”。多余的人给外单位承担基建任务,
安装暖气等。增加收入2万多无。使年初的亏损计划不但不亏,还盈利0.9万元。
1981年~1983年,成立了工人管理生产委员会,为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落实了各项生产责
任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制油车间的出油率自1980年的7.9%,1981年提高到8.5%,1982
年提高到9%,1988年提高到10%,最高达12%.制粉车间的出粉率也由原来的70%,提高到7
5%。1984年,制粉车间实行承包,每生产一吨面粉,提工资3.65元。1985~1987年厂内实行
行业承包.1988—1989年,实行厂长承包,工人实行计件工资。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各队相继出现了粮油加工专业户。加工厂只担负场直的口粮加工,
主要是商品生产,外销面粉。
加工厂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