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材 制材是木材机械加工的初加工,主要包括原、成材的运输,原木锯剖,板、方材再剖
及边角废料的处理等工序。为农场加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用的各种成品和半成品。
1958年5月,尖山农场首次安装1台MT109型手动送料木材加工园锯机.主要用于木材纵向锯
割板、方材,保证基本建设木料的需要。锯工刘广祥和两个木工为解决木料裁口,用8天时间,
在锯机轴上安上两个小园锯。不但可以改料,还可以裁口,小小的改革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
减轻了木工的劳动强度。
1960年,锯工由7人增加到9人。1人看车(拖拉机动力传动),1人挑水,7个人在锯上加工,
日加工原木4~5立方米。
1963年~1965年,由于没有基建任务而停锯。
1966年春,场决定成立木材加工厂,由供销科负责筹建,4月20日开始安装锯机。锯工庞
希臣和姚凤山根据外地经验,安装了反杠轴,同时带动两个园盘锯,把MTl09型园锯机改成“
跑车”式的人力绞动园锯机(在锯机下手处安上绞盘机),把同种型号的另一台园锯机安装在这
台锯的左侧,用拖拉机通过皮带带动反杠轴,使两台锯同时使用。大锯先锯割成板、方材半成
品,再由小锯加工成成品,于5月21日正式投人生产,工作效率又有所提高。
1969年4月10日,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进场,住处紧张,基建任务倍增,场成立了基建队,
制材厂由供销转给基建队管理,人数已达40人。5月,四十九团把基建队组建成工程二连,制
材厂为工程二连的制材排。同年秋,从沈阳购进一套带锯机,由于没有厂房而未安装,仍用园
锯加工。
1970年冬,工程二连调到黑龙江兵团炼油厂(大庆林源)施工,留下12名制材工人,归营房
股管理。
1972年,制材厂划归工程一连领导,又充实17名知识青年,由一班加工改为昼夜两班加工,
使日加工能力由原来的7~8米,提高到15~16米。同年,制材厂厂房开始施工。1973年末厂
房基本建成。1974年冬,在厂房内开始安装带锯机的基础施工,由于气候寒冷,水泥失效,基
础工程不合质量,带锯不能安装。11月末,四十八团与四十九团合并,两个制材厂合为一处,
共97人。1975年春,基础工程再次施工,年末安装完毕。
四十八团(原铁锋农场)1967年5月安装第1台园锯机。1968年5月从沈阳购进带锯机,1969
年8月开始安装MT3310型台式人力跑车带锯机(420寸)。锯轮直径为1 065毫米,锯轮宽度为
115毫米,每分钟900转,人力绳索拉动跑车,9月30日安装完毕。10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1970
年MT3212型跑车带锯机到货,7月安装完毕。跑车是电力操纵,摇尺为手动测向进给装置,提
高了加工效率。此时,带锯机的配套设备已有修锯机,锉锯机、压锯机、接锯机、开齿机各1
台,人数为71人。
1972年中秋节夜11时左右制材厂因电起火,团政委梁勋华亲临现场指挥,经过三个小时奋
战,将火扑灭。带锯车间顶棚全被烧掉,两台带锯机和六台电动机不同程度被烧损,直接损失
达6.4万元。制材厂停产。1973年5月14日从沈阳发回修好的带锯,6月中旬安装完毕开锯生产。
1974年末两团合并后,原四十九团制材厂曾派人到这个厂进行技术培训。
1975年秋,原四十八团的两台带锯机卖给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同年末,四十九团制材厂
带锯机安装完工投入生产。
1977年3月,恢复国营农场体制,制材厂改为场直属单位。全称为尖山农场制材厂。由于
知识青年返城,职工人数只剩下64人。
1979年,实行定额超产奖。
1982年4月,开始实行责任承包制。
1988年,实行招标经营。
制材厂历年职工人数、完成任务情况表 单位:人、立方米
原四十八团(铁锋农场)制材完成情况表 单位:人、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