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的繁殖改良及饲养管理 马舍饲,以役用为主。精饲料以豆饼、大麦为主,粗饲料以谷草和羊草喂之。1962年
以前农场尚无汽车,生产队胶轮拖拉机也为数不多,马车几乎承担了农场的全部运输任务。
1962年以后农场汽车逐年增多,马车才退居二线,主要为职工拉烧柴和从事一些短途运输。
1959年,全场有马195匹。其中公96、母74、驹24、种公马1匹。当时指定了阿尔登杂种一
代种公马2匹,停止使役,进行单独的饲养管理。并对种公马的精液质量和精子活力进行鉴定。
经检验,精子密度和活力均符合配种要求。之后又从高峰马场购入 1匹纯种阿尔登公马和1
匹杂种公马。以对本地马和黑龙江马进行改良,并在二队设立了马的人工配种站。由于马匹来
源复杂,经检疫,检出鼻疽马40匹,在场内划队隔离,集中在四队饲养。1961年九三地区将荣
军农场划为隔离区后,本场即将40匹鼻疽马送往荣军隔离。经过连续三年的检疫,花了近百匹
马的代价,使全场的马匹得到了净化。1970年场先后在十二队、九队、五队设立了马的人工配
种站,负责全场的马匹改良工作。1976年全场共有马1 286匹,其中九队有马109匹,时年该队
发生传贫,死马47匹。其中捕杀26匹,之后又经过连续三年的检疫,于1980年5月27日,解除
封锁。
黄牛也以舍饲、役用为主,投入少量精料,多以羊草为主食,农忙使役,农闲则多放牧。
1958年农场独立时有黄牛58头,1961年开始对黄牛进行改良。先后从大西江农场、红色草原牧
场购入西门达尔种公牛3头,和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由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进行人工受
精,而只是本交。致使黄牛改良进展迟缓。1978年以后,虽然提出“压马增牛”的方针。但由
于条件的限制,黄牛也一直未能有较大的发展。三队曾有过近百头的黄牛,也曾做为发展肉牛
的基地,但由于牧地不足,加之饲养管理条件差而下马。
自1960年始,九队有黑白花奶牛两头。经过自繁自养及从红色草原购入,到1977年已发展
到154头。集中在九队、十二队、十四队饲养。冬季以舍饲为主,夏季放牧,春秋两季则尽量
延长放牧时间,以减少饲草的消耗.奶牛舍均为砖瓦结构,拴系饲养,舍外有运动场,定时挤
奶。为了提高其产奶量,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多是投入精料,豆饼、麦麸为主要成分。每年也
从辽宁等地引进青割玉米种,种青割玉米,秋时割下,粉碎窖贮,以弥补冬季青饲料之不足。
1977年以前奶牛配种采用本交,1978年之后,开始全部用冻精液配种,不但节约了公牛的饲养
费用,也避免了近亲繁殖,提高了牛群的质量。1980年,九三局建立了工业处,将十四队划归
九三局工业处领导。致使全场十二队、十四队奶牛125头全部划出。到1983年全场仅有奶牛10
头。同年随着各种专业户的出现,全场兴起了奶牛热,除部分个体户购入一些奶牛外,场由富
裕牧场购人黑白花奶牛60头,集中在一队、十二队饲养。并在一队设立了人工配种站,由配种
员负责全场的奶牛配种工作,全部用优良的冷冻精液配种,同时也加强了黄牛的改良工作。
猪的饲养管理是母猪舍饲单圈,肥猪群养。春、夏、秋季则以分群放牧为主,冬季则以舍
饲为主。个体养猪均以舍饲圈养。1967年以前,猪舍多为拉哈辫的土房。组建兵团后,才开始
建砖瓦结构的猪舍。饲料则以农副产品草籽、麦麸为主食,粗料和青饲料是角瓜、窝瓜、白菜、
胡萝卜、马铃薯等。1958~1963年饲养猪的品种多是苏白猪、哈白猪和少量的当地杂种猪。
牧队设有畜牧技术员,贯彻科学的饲养方法,研究日粮配合的饲料单位。种公猪、基本母猪均
系纯种.都单有登记卡,仔猪生后即打耳号,每一饲养员养基本母猪20~25头,分娩期配1名
助手。养种公猪10头,仔猪100~ 1.50头,但当时公养猪一直亏损,究其原因有五。一是政
策不稳,形式多变。收购价格不合理。奖售不兑现;二是饲料不合理,只喂单一的草籽,严重
缺乏青绿多汁饲料;三是传染病多,猪种来源复杂,不及时预防注射,时有猪瘟和猪丹毒发生。
1962年3月发生的猪瘟,使全场一千多头猪下降到680头。四是管理粗放,不讲科学,致使母
猪产仔率低。仔猪成活率低。肥猪育成率低。出栏率低。五是认识有问题。认为养猪不如种小
麦大豆,所以形成生产队的牧业,往往是后娘待遇。年终决算为了减少农业亏损,故意增加牧
业的成本便是一例。
为了贯彻农牧结合,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指导思想,1963年在九队贯彻落实了畜牧生
产的十项要求,配1名畜牧技术员负责技术工作。各队都设有畜牧组,并有一名队长分工负责
畜牧生产。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当时规定饲料必须粉碎经蒸煮或糖化处理方可喂饲。
1964年为加快生猪发展,五队采取生猪集中繁殖,分散育肥,公有私养比例分成的办法,
即公家仔猪分散给家属育肥,供给部分饲料,医药费公私各半。猪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归生产队,
出售时按四、六分成,调动了各户养猪的积极性,当时总结其优点有四。一是减少了人员开
支,分散饲养保证了成活率;二是增加了畜产品产量,增加盈利;三是增加了职工家庭改入;
四是可以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步建起了砖结构的猪舍,在九队建成了
母猪分娩室,做到了肥猪有舍,公猪有圈,有粉碎间,有调料室,并打上了水泥喂饲场。十二
队还创造了母猪冬季分娩不采暖的措施,使分娩室温度恒定在O℃以上,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
又节约了人工和燃料,并把这个经验推广到了全师,到1977年末猪存栏已达9117头,年内上
交肥猪达2 290头。
1979年场下发了畜牧经营管理制度。1.改革机构,加强对畜牧生产的领导;2.实行定额
管理;3.实行请示报告制度,饲料管理制度,畜产品管理制度。克服了消耗无标准,管理无
定额的现象。同年制定畜牧生产奖励试行办法。即“四包一奖”。包成活。包头数、包产仔、
包增重,超产有奖。增强了饲养人员的责任心。到1980年,仔猪成活率已由1978年的53.5%,
上升到69.2%。1980年农场实行联产计酬,各生产队和养畜组或职工个人签定承包合同,
也有的生产队将母猪作价分给职工饲养,至此,出现了养猪专业户。1985年,农场进行全面
经济体制改革,所有牲畜全部转让职工个人经营,职工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取舍、从此
出现过卖猪难,一些养母猪户便把母猪卖掉或宰杀,一度又出现了仔猪奇缺,人们又不得不花
高价(仔猪每市斤3~3.5元)到外地购买、出现的养羊热,促进了绵羊生产的发展,养羊大户(
100只以上)全场就有8户。改革后,奶牛生产一直持续发展,3头以上的养牛户到1989年统计已
达67户。最多者达十几头。
鹿,1970年由吉林省静宇县鹿场购进50只梅花鹿,其中公鹿5只,在四连(今四队)建了鹿
舍,采取圈养和放牧结合的办法饲养。1975年四十八团和四十九团合并时,十六连(今十六队)
也建有鹿场,到1983年,全场已发展到624只。
鸡,建场已来多以户养,主要是自食。鸭、鹅也是如此,自繁自养自食。自1970年始,在
一连、十一连、十二连、工程队先后养过来杭鸡,二八八白鸡。但由于缺乏经验,雏鸡成活率
很低,加之缺乏配合饲料、产蛋量低,多数亏损。到1983年仅一队有鸡2千余只,而后也不得
不全部处理于职工个人。1985年改革后在七队、二十三队等单位也出现过养鸡专业户,但由于
饲料困难,也相继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