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公路桥涵建设及维修

第二节 公路桥涵建设及维修


场部据九三管局9.8公里。1958~1961年,完全为土路,道路状态极坏,遇雨则不通车,
曾出现过9.8公里的路程汽车走了10个小时。随着生产的发展,货运量不断增加,1963年场决
定投资6万元修建场部至九三局的9.8公里主干公路,由于当时没有专业队伍,只能利用农闲时
进行修建。农闲时,每天出150多人,累计一个半月的时、间,初步修建成形,当年麦收即正
式通车。
  1964年建立铁锋农场,该场投资9万元,修建铁锋农场至尖山场部17公里的主干公路。全
场会战,牛、马车齐上,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任务,基本可以通车,但由于路程太长,人员
少加之运力不足,质量没达到原设计标准。
  1975年,两团合并后,决定将场部至四队的公路改为场部经五队、三队路口至四队。因五
队至四队公路中间经过水库,地势低,每遇大雨道路即毁,中断交通,影响运输。当年投资
5万元,由基建科设计并指挥,农建队施工,全程5公里,当年完成。
  1978年成立道路队,有87人,配备解放翻斗车1台,胶轮拖拉机1台,推土铲4台铲运机5台。
负责全场的道路,桥涵的建设与维修。
  二十三队和二十四队相距7.1公里,没有直通公路,只能绕道28公里相通。为方便运输,
彻底解决职工家属出门难的问题,1980年,投资4.5万元,由基建科设计,道路队施工,投入
50人,汽车1台。胶轮拖拉机1台,推土铲2台。修桥涵两座。当年建成通车。1982年又投资1.
5万元将低洼地段复修。
  1981年,全场汽车和胶轮拖拉机已达142台,货物运输量近20万吨要在场部至九三局间的
主干公路通过。由于道路年久失修,桥涵冲毁,个别地段翻浆,打误陷车,造成大量物资积压,
直接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生活。场决定投资5万元,将场部一九三局的 9.8公里主干公路加高。
弯道取直,道路队在队长和支部书记带领下,投入45人,汽车4台,推土铲2台,铲运斗4台,
在路边搭起帐蓬,奋战3个月,运土7.1万立方米,垫沙石2 000立方米,终于使这段主干公
路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标准。
  1982年以前,道路的维修,管理实行分段到队,由各生产队出人维修。每年麦收前,都要
组织全场职工进行修路会战,铺垫沙石。
  随着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场决定自1983年1月1日起,实行公路维修由个人承包,和交通科
签订合同。取消工资,年终一次验收全部合格后主干公路每公里支付1 400元,支线1 000元,
其标准是每公里上沙石400立方米,铺4米宽,10公分厚,达到路肩整齐,路拱适度,道沟畅
通,无翻浆地段,冬无积雪,夏不积水。以解放车路试,在平直路而上时速达50公里,平稳行
驶为标准,不合格者按规定标准,扣罚承包的维修费,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良好。由于承包
者责任心加强,路况不断改善,好路率不断提高,保证了客货运输畅通无阻。1986年交通管理
站被九三局评为先进单位。 1987年被农场总局评为文明管理站。
  1989年,交通管理站组织运力,对21~22队的10公里主干公路,集中维修,铺沙石5 000
立方米,使路面高度平均提高10公分。全年收缴养路费40万元,上交嫩江县13万,上交局交通
处3万,其余全部用于场内的公路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