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基本建设发展概况及机构沿革

第十章 基础建设

第一节 基本建设发展概况及机构沿革


1958年农场独立后,基本建设的设计、施工仍由九三地区负责。
  1959年场成立基建队,共50人,由两名稍有技术的木瓦工担任施工工长,一般建筑不搞设
计,只是按领导意图,由工长和施工人员边研究边施工。这支队伍不但是建房,还担负着打井、
修路、扣坯、烧砖等项工作。
  1962年,贯彻执行压缩农业基本建设和贯彻农建结合的方针成立了基本建设领导小组,组
长由副场长方井春兼任、成员4人。1963年重新组建基建队。1964年建成500平方米的三用食
堂。即可用于开会、演电影、也是机关的大食堂。
  1958~1968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403.1万元,其中国投38.5万元,企业自筹363.6万元。
用于生产性建设222.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5.3%,用于非生产性建设180.3万元,占44.7%。
  1969年组建四十九团。8月份以原农建队为基础,以兵团战士为主体组建了工程一连和工
程二连,隶属于团后勤处营房股。工程一连主要任务是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二连负责团部营房
建筑施工,营房股有技术员、描图员各1人,开始搞图纸设计和予算施工。1971年末,工程二
连调往大庆搞林源石油化工厂的基建施工。工程一连由五队水库调回团部接替工程二连任务,
当时有职工、战士164人,绝大部分为下乡知识青年。
  1973年,粮食加工厂面粉楼基础工程开始施工。这是建场史上第一次自己设计、自己施工
的楼房建筑。1974年工程连发展到196人.到1976年不但建成了加工厂的面粉楼,还建成了一
批职工宿舍和制材厂厂房。
  兵团时期,基建投资总额为945.8万元,其中国投432.6万元,自筹513.2万元,用于生产
性建设559.3万元,占59.1%,非生产性建设386.5万元占40.9%。
  1977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工程连改为工程队,隶属于场基建科。基建科的任务
是根据场下达的任务,设计图纸、编制预算、提出材料计划,并负责基建材料的采购、发运、
保管、调拨发放,施工中进行技术指导,直到完工验收决算。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工作制度,
使基本建设工作初步走上了正规化。
  1978年5月15~16日第一次场务会议明确当年的基建任务是搞好修理厂、汽车队的重点工
程,完成砖厂的内燃改建。强调施工中省砖节料、降低房屋造价、扭亏为盈.
  1979年,农业在1978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又获丰收,盈利407.9万元。经九三农管局和省
农场总局批准,用107.2万元自筹资金建一座大型工人文化宫。由基建科技术员王贵担任设计、
修理厂木工冯书秀制成大楼模型。观众厅1 475个座席、有大型舞台,两侧厅为图书、游艺
室的综合性建筑,总面积4 270平方米。为搞好这一大型工程,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副场长
王堂仁任指挥,基建科长张喜山为副指挥的领导班子,工程队担任施工,1980年底完成了大厅
的主体工程。
  同年,4月20日,以尖发(1979)13号文件公布了《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共8条10款。办法中
规定了搞好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施工管理中规定5万元以上的重点工
程,三材必须备料到60%以上方可施工。施工顺序要坚持先生产、后生活;先国投、后自筹,
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强调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强质量检查、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办法中还规定了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管理,工程管理、竣工验收制度,房屋维修与管理制度等。
  1982年,工程指挥部的工人并人工程队、建筑工人已达240人,是一支力量比较充实的施
工队伍。
  1977~1983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 547.2万元,平均每年投资221万元.投资总额中
国投146.1万元,占9.5%,自筹1 396.6万元,占90.5%。用于生产性建设760万元占49.3%,
用于非生产性建设782.7万元占50.7%。
  1985年,农场机构改革,撤销基建科,基建仓库组建为建材服务公司。设计室划归经营管
理办公室。工程队组建为建筑公司,自负盈亏。农场对公司实行予算包干,公司对下属施工队
实行予算直接费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