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房屋建设 1958年农场独立时,各类房屋的建筑面积为20 212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为4 632平
方,占23%。在14 539平方米的住宅中,砖木结构仅为600平方米。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用土
坯、拉合辫或草筏子建房,草苫房盖。比较好一点是上半截用草、泥作墙,下半截用石头或
砖砌底,上瓦盖,谓之:“穿靴戴帽”式建筑。畜舍、马号、仓库等几乎全为土房。
1959年,农场有了自已的基建队。在材料不足,人员少的情况下,当年建成畜舍1 190平
方米,工业用房307平方米,住宅(包括食堂)2 775平方米。
1960年开始,建造职工住房为了保暖,多提倡“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建筑,
即炕要高些,房要矮些;窗要宽些,跨度要窄些。所以,房屋多为5米跨度,每户30平方米
左右的一屋一厨。
1964年。铁锋农场建立。拖拉机集中开荒,人力的主要任务是建房。当年建成40栋120平
方米的职工住宅,每栋4户、每户30平方米。因场部建在尖山脚下,开山取石极为方便。所以,
地基多为火山石、其中的一部分房子连墙也全用火山石砌成。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逐年增多。1969年组建四十八团(原铁锋农场)、四十九团(原尖山
农场),大批兵团战士进场。各队建筑的营房(战士宿舍)多为300~400平方米的半工字式砖瓦
结构建筑。分8~10室,室内或炕或床,住10~15人,冬天以火墙取暖。
自1968年冬至1969年,每团都有30~40名现役干部携眷而至。1969年开始建筑现役军人住
宅,全为两屋一厨式砖瓦结构建筑,每栋4~6户不等。现役干部是按级别享受待遇,住房自有
区别。尽管同是两屋一厨,但团首长(包括参谋长和政治处主任)住房的建筑面积都大于一般股
长和参谋干事住房的建筑面积。
1973年后,大批兵团战士已到了结婚的年龄(24~26岁)。每年开始成批建造青年住房。一
般为7米跨度的砖瓦结构式建筑,每栋6~8户,一屋一厨,35平方米左右。
从1970年开始,对五十年代的土房逐年淘汰,以砖瓦结构的新式建筑取而代之。
兵团时期,用于房屋建筑的总投资为210万元,共建房92,000平方米。
1973年,场工程队第一次开始建造楼房,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加工厂四层楼的制粉车间。
1979年开始建造4 270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5月13日场主要党政领导郭松秀、齐维林、王
堂仁、张枫、宁洪彬、刘德江、王洪云等人为大楼工程奠基、之后破土动工.工程采用专业队
伍施工和会战相结合的办法.部分地基和1~3楼的水泥圈梁都是机关和修理厂、加工厂、制材
厂、职工用业余时间会战完成。经过5个月的日夜奋战,10月份开始在楼内放映电影,至年底
全部完成了大厅的主体工程。每月放映电影15~20场,场场满员。从而结束了本场露天电影
的历史。到1981年6月,包括两面侧厅和大楼的内外装饰全部完工。
1984年建设的5栋10户老干部住宅楼,5月份开工,10月份交付使用。
1985年春,八队火灾,6栋家属房被烧毁,重建6栋1,800平米家属房,从设计到建成只用
了2个月时间。
1979年到1983年,共完成大型的楼房建筑18 000平方米,成为全管局同期施工面积最大的
农场。锻炼了施工队伍,提高了基本建设水平。施工速度也由开始的一幢建筑跨3个年度,而
一跃为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主要建筑施工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