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与核算

第二节 管理与核算


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是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农场的计划管理是根据国家对农场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的确定生产建设和财务计划,
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采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以达到企业的予定目的。而国营农场的核
算主要是经济核算,它是通过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完成的。
  尖山农场自1958年独立,开始单独核算。已有三十一年的历史,农场在管理体制上有过三
次重大的历史性变动。三十一年中,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的扩大。生产在前进,各项事业也随
之发展。就农场本身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思想的成熟,在向着现代化大农业方
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大农业企业的管理制度。
  管理体制的三次重大变动,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厅时期、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时期。
  1.黑龙江省农垦厅时期(1958~1967年),1959~1960年曾下放嫩江县管,在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的影响下,农场也出现了平调风。在经过1961年的整场整风和1962年东北局国
营农场工作会议后,在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推动下,农场又恢复了正常秩序。每年在积
极搞好当年生产的同时,大力开荒,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新建和扩建了六、七、八、九队和
良种队.其中九队为退牧还农。十年共开荒61 140亩。到1967年末,全场耕地面积已达146 865
亩,有9个农业生产队和3个工付业队。农业队除经营种植业外,也兼养部分畜禽。在经营方
针上实行“农牧结合,以牧促农”,农、林、牧、副齐发展的方针。
  此间,为了加强计划管理,1963年实行过“阶段作业计划”和“旬作业计划”以保证全年
生产财务计划的实现。强调全场一盘棋,配合保重点,大搞卫星劳动竞赛。采取鼓干劲、勤检
查、抓计划的方法,具体制定分工种的卫星定额。如拖拉机作业,连续班次平均完成卫星定额
可升为宇宙卫星。场及时向先进者颁发嘉奖令和赠送奖品。据统计,这年的卫星播种面积占计
划播种面积的47%。春播期间节约油料13 071公斤,起到了高效低耗的作用。为全面加强经营
管理,还开展了生产队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以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
正。1965年麦收即将结束时,全场对全年的生产财务计划予计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年
生产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三大革命运动,通过面上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思想
觉悟,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潮,胜利的完成了春播、夏锄、麦收等各项生产任务。但由于这年遇
到了历史上少有旱灾,农业减产已成定局,就是在生产成本比年初计划下降3%,工资基金不
超,畜产品完成上交任务,工业品的白酒、红砖超额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可达到收支平衡。
当时场即决定采取四条措施,即:(1)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坚决停止使用外来临时工。压缩非
生产人员充实第一线,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2)抓紧时机,组织力量投入基本建设,消灭跨
年度工程。(3)清仓利废,节约代用,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千方百计节约开支。(4)发动职
工进一步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增加生产、降低成本,胜利完成秋收任务.由于执行
了上述四条措施,在大早的1965年盈利28.2万元。
  1966年春,推行了评工计分的管理办法,以杜绝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使企业管理进一步完
善,为推动这项工作,局、场两级派出了联合工作组,到生产队搞落实。要求生产队成立生产
管理委员会,做为职工民主管理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成员有队长、会计、统计及各工种的
工人代表,其中要包括女职工和知识青年。整顿了劳动组强,以适应新的劳动特点,生产班组
一班由10人组成,便于评工记分.每组选出记工员一人,逐日填写工分报告单,交统计人工分
帐,按月张榜公布.由管委会制定阶段和旬作业计划,核定作业定额,没有定额的工作,实行
死分活评,到1967年,“文化革命”已进人第二个年头,无休止的大鸣、大放、大批判、大辩
论、炮轰“资产阶级”司令部,使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更有甚者,无论生产怎样
忙,也要坚持雷打不动的“天天读”,以示无限忠于毛主席。1958~1967年的生产总收人为36
57.4万元,平均年收入365.7万元,最高年份生产收入为1967年,达到815.4万元;生产总支出
为2 685.7万元,年均支出268.6万元。最高年份生产支出为1967年,为518.9万元;十年的农业
综合亩成本为14.95元,最高年份是1967年,每亩为20.38元,和1958年相比,增长了32.4%。
粮豆亩成本平均为14.68元,最高年份是1967年,每亩20元,比1958年的11.47元增长了20%。
粮豆斤成本平均为0.089元,最高年份为1961年。为0.141元,比1958年增长了69%。其中小麦
亩成本平均为14.78元。最高年份为1967年 19.76元,最低年份为1959年11.37元;小麦斤成本
平均为0.0855元,最高年份为 1961年0.151元,最低年份为1964年的0.063元。拖拉机标准亩
作业成本平均为1.14元,最高为1967年1.29元。收割机作业亩成本平均为2.15元。载重汽车平
均百公里成本为20.52元,平均百公里耗主油为32.33分斤,百分里维修费为8.13元。
  到1967年末,国家对农场累计投放基本建设资金已达1.453万元,由农场回收的总额为71
2.5万元,累计回收率为49%。净投总额为1165.5万元,年均净投116.5万元;净收总额为651.8
万元。年均净收65.2万元,回收率达55.9%。其中通过利税上交回收的数额是:上交利润376.6
万元,上交税金183.3万元。十年中有八年盈利,盈利总额为694.1万元,二年亏损。亏损额为
98.1万元,盈亏相抵,仍盈利596万元,年均盈利59.6万元。最高盈利年份1966年,为262.3万
元。
  2.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8~1976年)
  1969年,兵团五师内部进行团际之间调整,原五十团划归3个连队(30 800亩地)给四十九
团,1974年末又将原四十八团撤销,划归四十九团11个连队(108 000亩耕地),使四十九团生
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75年末。耕地面积已达289 064亩.企业内部的核算单位由原来
的11个增加到39个。农场年生产总值已上升到1 094.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为923.3万元。
占全部总值的84.3%。但兵团的主要领导全为现役军人,带兵打仗是内行。管理现代化大农业
企业就得从头学起。由于在“文化大革命”左的路线影响下。他们是抱着改造旧农场的观念,
以改造者自居,为了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要抓的头等大事就是政治建军,突出无产阶
级政治。进一步强调学习毛主席著作必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经常以班、排、连组织“讲用
会”,出席团、师、兵团的积极分大会。继续掀起革命大批判,把原农场称为旧农场。亦圈定
在改造之列。因此,农场过去的办场经验被全盘否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止。高喊政治
口号:“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经过两年的生产实践。把农场的
家底花光了。1969年亏损162万元。1970年,兵团提出打好农业翻身仗,实现农业上纲要的口
号,经过全团上下的艰苦努力。当年扭亏为盈。为了力求改善生产条件,把粮食生产搞上去。
兵团五师组织了查哈阳(五十五团)。水利大会战,由各团出人,奔赴水利工地。各团则以“小
型为主,配套为主,自办为主”的方针。平战结合,大搞小、土群建设。当年五师给本团下达
任务指标,灌溉面积要达1.5万亩,要完成农田水利的土石方14万立方米。还有挖截流沟,鱼
鳞坑、横坡打垄等高作业,植树造林等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1969~1971年
兴修水利仅人工费就达19.3万元。而灌溉面积则廖廖无几,兵团组建时搞的三年生产建设规
划目标也远没能实现。
  1972年,发动群众,开展清产核资.在毛主席“要顾全大局”和“扫仓库”指示下,进行
忆、查、追、改活动。清查兵团内全部财产,以解决帐物不符、超储积压,财产物资管理混乱,
不注重经济核算和资金占用大幅度上升等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
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同年,在清仓扫库的基础上,兵团结合核资,抓了“五定五有”的落实。以此提高生产经
营管理水平。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在落实这项工作中,四十八团、四十九团同是五
师的先进典型通报全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清产核资办公室又转发到全兵团。四十九团的一
连、二连。四十八团的五连(今二十五队)都做到了“五有”和“五上墙”,五有是:生产有计
划,管理有制度,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劳动有考核。五上墙:行动口号上墙、五定五有
上墙、地号作物分布上墙、当年度划任务上墙,小段作业计划上墙。通过深入发动群众,自下
而上的落实。坚持开展班组核算。改变过去“领导说。群众干、会计算”为“自下而上定计划,
大家干、大家算”。原四十八团政委梁勋华亲自主持开办司、政、后机关人员的经营管理学
习班,学习计划财务、物资供应、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对经济工作的认识
和经营管理水平。还专门举办了“会统”专业人员学习班,制定了“财务管理与核算办法”。
统一了成本核算、班组核算、食堂管理制度,并建立了会计员、统计员、出纳员和保管员的岗
位责任制度。五定五有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从一滴油、一根钉、一两
毛的节约做起。一连机务排为了节约一滴油,机车全部做到“六封闭”。改装了回油管。不但
节约油料,也减少了机械的磨损延长了机车的使用寿命。
  这段时期的生产总收人为7 332.1万元,年均收入916.6万元,最高为1974年达到1 146.9
万元。生产总支出为7441万元,年均支出930万元,最高为1975年,达到1 097.1万元,
经营成果人不付出。农业综合亩成本为23.64元,1969年由于麦收雨大,机械不能正常作业,
加之指挥上的“一刀切”小麦亩成本达27.40元。粮豆斤成本达0.223元。其中小麦斤成本
为0.20元。
  到1975年末,国家对农场累计投放基本建设资金已达3 993.1万元,回收总额为1 338.
6万元,累计回收率为33.5%,比省厅时期降低了31.6%,8年中净投总额为2 827.6万元。
年均净投353.4万元,净收为686.6万元,年均净收85.8万元,回收率为24.3%。其中,通过
上交利润43.9万元,上交税金526.8万元。
  8年中,两年盈利为75.1万元,6年亏损为1084.6万元相抵后仍仍亏损1009.5万元,年均亏
损126.2万元。亏损最多的是1973年,为393.8万元。
  这段时期造成经营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1969年和1972两年的自然灾害。二是兵团
时期所处年份为“文革时代”,现役军人来到农场后就抓“漏网走资派”,加之他们对高度机
械化的大农业不十分懂,把农场多年的生产经验加以批判,破坏了生产力。三是兵团是人民解
放军序列。过准军事化生活,劳动以班、排、连、营分配任务,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只讲形
式,不计成本,不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四是过分强调军事化,一切行动听指挥,搞“一刀切”
和集中过死,造成指挥上的失误。
  3.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时期(1977~1989年)
  1976年底恢复了农场体制,现役军人陆续撤走,由地方干部担任领导,农场的生产、管理、
核算逐步走上正轨。十四队于1980年调给局工业处,全场经营规模趋于稳定。场直直属单位
单独核算,使企业内部的核算单位增加到44个。农场年总产值已达到2 014万元,其中农业生
产总值为1 731.7万元,占86%。此间,由于加工厂面粉车间投产,工农业产值结构开始有所
转变。这个时期生产总收人为13 848万元,年均收人为1 731万元,最高的1982年达2 322.1
万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生产总支出为11 316.9万元。年均支出1 414.9万元,支出最
高的年份为1983年是1 695.3万元。由于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农业平
均亩成本平均为33.39元,最高的1983年达41.33元,比1958年增长了199.5%,比兵团时期
上升了41.2%;粮豆平均亩成本为33.82元,粮豆斤成本平均为0.132元,其中小麦斤成本
为0.101元,最高为1981年的0.14元,最低为1978年的0.069元。拖拉机作业亩成本平均为1.08
元,1967年最高为1.45元,最低的1982年为0.83元.标准亩耗主油平均为0.942公斤。
收割作业亩成本为2.15元。载重汽车平均百吨公里成本为18.64元,比兵团时期每百吨公里
节省费用3.19元,降低了14.6%。平均百吨公里耗主油26.5公斤,比兵团时期节约7.88公
斤,降低了22.9%。这个时期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为293.1万元,平均年投资41.9万元,
主要用于购置先进的农机具。
  到1983年末。国家对农场累计投入资金已达4917.3万元。农场回收总额为2 314万元,累
计回收率为47.1%。这段时期净投总额为2 089.7万元,年均净投261.2万元。净收总额为975.4
万元,年均净收为121.9万元,回收率为46.7%。其中上交利润233.2万元,上交税金625.7万元。
  1985~1989年,农场实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层次、管理方式、经营
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内容都要适于分散经营的特点,
实行分散、放权、以解决财权高度集中,统的过死,矛盾集中的被动局面。
  在财务管理体制上,由原来农场统一经营,场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变为大农场统一经营
与职工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的两级经营,千家万户核算。
  在经营上,由原来农场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变为分散经营层次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资金管理上,由统筹统管,变为分散经营层次的自筹、自管。
  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农场集权管理变为以分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
  概括为:统一制度,分块管理,间接控制,统分结合。即:统一财务制度,统一核算口径,
统一核算办法,统一会计报表;资金分块使用,基层独立核算,财产分块管理。农场主要是
管资金,以控制为主,基层管理收支,以运用为主。
  在核算上,由原来农场的统一收支,计算成本,计算盈亏的统一核算,变为分散经营层次
自已计算收支、盈亏的分散核算。
  在管理内容上:农场主要是管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人员管理。基层
和家庭农场主要是管收支、管分配、管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