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工资分配形式的沿革与调整工资

第三节 工资分配形式的沿革与调整工资


1949~1957年九三荣军农场三分场时期,实行过供给制,实物工资制,工分工资制。1956
年全国工资改革,农场开始实行统一的等级工资制。
1958年农场独立后,实行了产量工资。既把工资分为作业工资和产量工资两部份,作业工资
为70%,产量工资为30%。作业工资按月薪日计每月发放一次,产量工资则按经营成果年终一次
结算。其方法是以多、快、好、省为计分条件,以全队全部总工分求出分配率,然后按个人所得
工分进行再分配。
1960年的困难时期,又恢复了等级工资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是劳动者对国家或集体在生产劳动所提供的劳动量作了扣除以后,
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给劳动者报酬的形式。本场,分配劳动报酬有三种形式,即:一是劳动
报酬的工资形式;二是劳动报酬的奖金形式;三是劳动报酬的津贴形式。在工资形式中又分为计
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者都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都要有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产节约,有利于职工的内部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一、计时工资
本场除工程队施工以外,大都执行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
作时间长短来支付工资的。计时工资又分为三种:1 是小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的小时工资标准
和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计发工资;2 是日工资制,即根据职工月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作日数计发工资。
3 是月工资制,根据规定的月工资标准计发工资。全场工人执行月薪日计,机关工作人员、连队
管理人员、文教卫生人员执行月工资制。
  二、计件工资
是根据工人生产的合乎质量的产品数量或作业数量按着规定的计算单价计算工资的一种形式。
全场的建筑行业执行的比较普遍,效果较好。在执行中有六种方法:1.直接无限计件工资制,就
是按着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的劳动定额,按统一的计算单价计算工资;2.有限计件工资;3.超额
计件工资制;4.累进计件工资制;5.包工制;6.间接计件工资制(辅助工人执行)。场工程队多
采取第一和第六种形式。
除计时、计件工资外,还有以工资形式支付的津贴。共有六种:1.野外作业津贴;2.夜班津
贴;3.冬季职工取暖补贴;4.粮煤补贴;5.教师的班任津贴;6.付食品价格补贴。
1965年4 月,农垦部在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十六条即中共中央批转的农垦部关于改革国农场经
营管理制度中规定,国营农场取消等级固定工资制,凡是从事一般农业生产、畜牧、工副业劳动
的,凡是实行定额计分,按分付酬的分配办法,以2 级农业工人工资标准37元为基础,为照顾老
工人,对技术高,工资在37元以上的实行级差补助的办法。工资的支付办法是:农场给生产队核
定工资总额,每月予发80%给生产队,生产队根据每个工人完成的工分和出勤天数予发工资。其
余部分在年终依据生产队经营好坏计发。场对生产队实行“三定一奖‘的办法。利润超过计划的,
超额部分按”五、一、四“比例处理,即50%上交农场,10%留在生产队用以集体福利或扩大再
生产使用,40%按工人的出勤天数和工分发给个人,但分配工人部分一般不得超过本人工资平均
三个月的水平。
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取消了定额计分和三定一奖的办法,又恢复了等级工资制。
只是在第二生产队搞过评工计分的试点,而未推开。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工资支付采取了基本工资
加奖励的办法,即业体计奖、综合计奖等形式,对纠正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1年开始试行浮动工资,联产联利计酬式的责任制,平时支付基本工资的80%、浮动20%
和经营成果挂勾。完成计划利润,浮动的20%返回本人,完不成则不返。
1985年,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工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按“国营农场职工家庭农场
章程”规定,家庭农场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纯收益分配”。原工资变为档案工资。
晋级和调级不受影响。林、畜、副、渔业工人,也实行承包。生产队干部实行浮动工资,目
标管理。机关干部仍执行原工资制。1989年起全场实行风险抵押承包。
  现行工资标准
场内现执行的工资标准有10种。1.农牧工人工资标准;2.通用机械工人工资标准;3.建筑工
人工资标准;4.交通运输工人工资标准;5.商业饮食业服务人员工资标准;6.中教;7.小教;8.
卫生;9.行政;10. 农、林、畜、机等技术人员工资标准。
  工资调整与职工升级
1959年国家规定农业、林业、水利单位的工人升级面为百分之五,农场有51人调整了工资。
1963年,对企业工人和十八级以下的干部调整工资,升级面为百分之四十,根据这一规定,
有500 名工人和35名18级以下的干部晋升一级工资。
1971年根据文件规定对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0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
196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和低于一级工工资的工人普调一级。
1977年对工资偏低的职工又进行了调整,条件是1971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1966年底以
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以及同他们工作年限相同,工资等级相似的企业干部。升级面为40%。
1978年对工作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人员进行了百分之二升级。
1979年以10月底职工人数中的1978年底以前参国工作的固定工和计划内的临时工为基数,按
百分之四十的升级面升级。以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劳动态度三项内容考核打分决定能否升级。
1981年对文教卫生人员的工资进行了调整。
1984年10月25日,根据农总字(84)57号文件规定,3 %场长奖励晋级225 人长了工资。其
中干部99人,工人126 人。
1986年农总劳字(86)13号文件,精神,实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有4 799 人升级。
1987年,根据劳人薪(86)97号、黑企工改(86)18号文件、黑劳薪字(86) 129号文件规
定,国营企业部分人员升级,本场有2 017 人升了半级。同年8 月30日,根据黑工改办(87)4、
5 、6 号文件规定,对企业所属事业人员进行部分升级,本场184 人升1 级工资。同年4 月1 是
起,本场执行10%地区津贴。
1987年7 月1 日,根据劳人薪字(86)99号文件规定,本地区工资类别,由五类地区工资标
准,改为六类地区工资标准,调整人数为5 307 人。1988年3 月9 日,根据黑工改办(1987)18
号精神,本场有事业人员56人升级。同年9 月26日根据黑人联字(1988)15号文件规定,对中小
学教师提高工资标准,本场有260 人升级。10月 11 日,根据九垦局发(1987)135 号和(1988
)89 号文件规定,企业3 %场长奖励工资,升级人数为374 人,其中干部81人,工人293 人。
1989年3 月1 是,根据黑人联字(1988)22号文件的补充通知,对中、小学事业单位的工人
提高工资标准,97人升级。7 月10日根据九垦局发(1988)153 号文件、黑体改联发(1988)27
号、黑垦局发(1988)。116 号文件规定,本场进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勾企业升级,有4 741
人晋升1 级工资。同年7 月25日,根据黑人联字(1989)4 号、黑卫人(1989)18号、黑财行
(1989)31号文件规定,本场医院护士有23人提高工资标准。12月10日根据九垦局发(1989)57
号文件规定,企业3 %场长奖励升级有117 人晋升1 级工资。其中:干部9 人,工人108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