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一、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1984年9月19日到23日,场领导参加九三局党委扩大会,学习胡耀邦总书记讲话和全国农
垦会议文件。9月25日,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安排本场改革计划。
10月3至10日,机关组成4个组调查研究。
材料组:调查职工、干部的思想反映。
调查组:摸清物资、机械、牲畜、房屋等各项底数.
考察组:场长刘万勤、总会计师田凤君带人前往二龙山、克山、赵光、富牧、绿色草原等
农场考察兴办家庭农场情况。
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学习文件,每人写出一份改革设想。
10月11日至20日,场组成12人的体制改革工作组,综合情况,制定方案;用10天时间,研
究家庭农场模式、规模、承包指标和机关改革方案,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科学种田水
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机械化优势;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富国富民的政策落实;有利
安定团结为出发点,形成了四个材料,即:
1、关于兴办职家庭农场的意见。
2、关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有关问题的改革意见。
3、放开经营企业试行办法。
4、机关体制改革的意见。
11月1日至4日,调整配齐了各队领导班子。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扩大到生产队正职),深入
学习十二届三中会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贯彻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精神,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研究讨论本场《关于兴办职家庭农场的意见》,布置改革进程。
11月5~15日,全场开始宣传教育。同时派出两个工作组到条件好的二队和条件差的十七
队先行试点,摸索经验。
二队和十七队在工作组的协助下,用政策宣传群众,提高职工对兴办家庭农场的认识,通
过征求群众意见对土地划类、机械、牲畜、房屋合理作价,反复酝酿,自愿申请,7天就办起
了180个各类型职工家庭农场。
通过两个队的试点,对《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意见》又进行了补充修定,制定了《尖山农场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工家庭农场的性质、地位、类型、规模、承包
期、上交指标、机械、牲畜、房屋转让及中型职工家庭农场场长应具备的条件。
11月26日,场派出7个工作组,全面铺开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到12月10日,全场共办起中
型职工家庭农场61个,小独户职工家庭农场2 315个。
12月26日,场长刘万勤根据: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具有机械的管理维修本领;具有
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搞好农场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四条标准,批准了61名中型职工家庭农
场场长的任职资格。
1985年1月9日,场召开二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具
体办法》、《关一开放经营企业试行办法》、《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生产队干部职
责范围》和《生产队干部奖励办法》。
2月3~11日,场举办中型家庭农场场长培训班和农机专业户学习班,并颁发了家庭农场证
书。
基本政策
土地划分标准:
农业队,每人2亩口粮田(含生产队干部),每户3亩宅基地。不再发给粮油倒挂。
小独户农场,职工18为经营田,待业13亩。
中型农场以转让的配套机具承担能力,承包耕地,其中含15%机动田。
职工家庭农场承包耕地表 单位:个、亩
财产转让:机械配套转让给技术能手.转让拖拉机(含胶轮212台;联合收获机128台,农
机具900台件。公用房屋28 687平方米,牲畜3 349头、匹.机械和房屋先交10%定金,当年还
清40%,三年还齐。牲畜转让则当时交款。
财产转让情况 单位:元
注:牲畜中马399匹,黄牛435头,奶牛74头,猪874头,羊567只。
家庭农场模式及生产经营格局
中型联户职工家庭农场:一人率头,几户联合7~10名职工。共同购买转让的配套机械,
承包1000~3000亩耕地,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
中型大独户职工家庭农场:一户购买转让的配套机具,雇5~10名职工,承包1000~3000
亩耕地,定额上交,自负盈亏。
小独户家庭农场:分给近地、好地、免交利润。自愿编成协作组,靠有机户代耕,以种少
量土地为依托,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
进口大型农业机械没有转让,全场优化组合40名技术能手,集体承包各队办家庭农场剩下
的涝洼低产地号4.5万亩,组建为机械化中心站(简称大机群),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
形成了70%的职工耕种30%的土地,30%职工耕种70%土地少数人种多数地的格局。
出现各类专业户153个。其中:机械代耕专业户62个,运输专业户39个,养猪专业户15个,
养牛专业户2个,养鸡专业户3个,养鱼专业户2个,燃化、水电、修理专业户23个,家庭食
堂6个,家庭托儿所1个。
家庭农场按经营规模分组表
上交指标:根据改革前3年(1982~1984)平均盈利水平,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
考虑1982年以来生产资料调价因素,确定每亩上交利润17.40元。为了使土地相对集中,实现
规模经营,确定小户农场不交利润。
家庭农场上交指标表 单位:元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过程中做到了:
一个坚持:坚持群众意愿,不定框框。
两种类型:中型(联户和大独户)和小型(无机户)。
三者满意:农场、生产队和职工满意。
四个放心:划分土地时,不打破条田,便于发挥机械优势,群众放心;坚持科学轮作,群
众放心;有机户和无机户签定代耕合同,无机户放心;农场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家庭农场的产、
供、销放心。
五个引导:一是引导家庭农场科学种田,措施不减;二是引导小户农场发展多种经营,广
开生产门路;三是引导家庭农场搞好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四是引导家庭农场向
生产投入;五是引导家庭农场靠勤劳致富。
六个落实:承包土地落实;转让的机械,牲畜到家,口粮田,宅基地落实;上交指标落实;
增产措施落实;承包合同落实。
职工家庭农场变化表 单位:职工:人,面积:亩
注:1989年的中型联户农场中有6个是由生产队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即:十六、十七、十
八、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队,面积为28 278亩。
二、生产经营及其问题
职工家庭农场经营自主,利益直接,调动了广大职工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使农场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农场的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表现在:产量
提高:职工对承包的土地精心耕种管理,坚持科学种田,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84~1989年
5年粮豆平均亩产比改革前的5年增长11.2%,甜菜亩产增长6%,1989年粮豆亩产达167公斤、
创历史最好水平。
成本降低:家庭经营,很注意勤俭节约,千方面计降低成本。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平
均亩成本仅为32.4元,可比成本比1984年净减少支出249.3万元。平均每亩降低8.2元,其
中三项材料减少支出。155万元,外购动力减少16万元,修理费减少34万元,燃料节约23.4万
元,管理人员工资节约20万元,固定资产维修减少2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3万元,运输费减少
26万元,其它支出减少40.2万元,节约的各项支出基本消化了国家物资涨价和农产品降价造
成的增支减收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打破了过去农场种植业的单一经营。由于多
数人种少数地使2000多个小独户农场以少量的土地为依托,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70%的户搞
兼营。经济作物的甜菜由改革前的5%增加到10%。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由1984年的270头,
发展到1989年的1 300头.到1989年末,全场有各类专业户或兼业户2449个,年收入在550万元
以上。
职工收入增加,生活提高:改革使职工得到了实惠,全场人均收入由改革前的432元提高
到1989年的千元以上,职均收入由1985年的1 669元提高到1989年的3 873元,随着收入的增加,
一些高档商品如电冰箱、彩电、摩托车、组合家具等正陆续的进入农场职工家庭,提高了职
工的生活水平。
问题:
1.一部分家庭农场耕作粗放,掠夺式经营,不搞生产投入,有短期化行为,致使产量下
降,效益不佳。
2.部分中型家庭农场场长素质低下,不善管理,连年亏损(有实亏也有虚亏)。
3.片面强调自主权,不服从大农场统一管理,出现了瞒产、私销产品、乱摊成本等,产
品和资金失控。
4.中型职工家庭农场的承包经营,有负盈不负亏的现象,即盈利必须兑现,亏损则无力
偿还,5年中,中型农场亏损5万元以上的达19个,累计职工家庭农场亏损挂帐总额达231.7万
元。
5.中型大独户职工家庭农场,占有资源较多,靠雇工经营。由于收入差别过大,很难调
节劳资关系,对立情绪日趋严重。
6.小富即安的满足心理,限制着扩大和搞好经营的积极性。改革使职工收入增加,职工
银行存款由改革前的190万,上升到1989年的1 015万元.一些中型农场挣了几万以后,认为差
不多了,就不愿再认真的组织经营,谋求发展,一些小户农场宁肯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愿多种
经营,怕担风险。
三、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
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三十多年高度
集权统一经营的办场模式,置农业于家庭经营轨道,为改变国营农场的一死二穷面貌找到了出
路。所以,把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称之为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但这样大的一场生产
力重新组合,生产关系重新调整的变革,是在一无心里准备,二无参照模式,上下内外众说纷
纭的情况下进行,这对安于现状的农场职工来说无疑是一次冲击,其心里承受能力是脆弱的,
很多人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担起了家庭农场场长的重任。也有些勇敢分子(实际不符合规定的
中型家庭农场场长条件)在没人敢办的情况下,当上了家庭农场场长。1985年初定型的61个中
型家庭农场,到年末只剩下55个。
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1985年夺得了农业丰收。各类型家庭农场经营效益显著。
中型农场平均纯收益5.5万元,小独户户均2 000元以上,全场有150户收入超过万元。人们尝
到了甜头,鼓舞了农场职工办好家庭农场的信心。5年中没反复,没折腾。在坚持中巩固,在
稳定中发展,在完善中提高。
1986年根据中央8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十八条”,农场制定了《完善职工家庭农场意
见》,通过职代会,确定了中型家庭农场的纯收益四、六开办法,即把纯收益的40%用于当
年分配,60%作为再生产资金鼓励家庭农场向土地投入,把人、机、地和再生产资金捆在一起,
对稳定家庭农场,克服短期化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年11月17日,农场提出《关于第二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把全场农业置于家庭
经营轨道后,提出以办好骨干工业为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调,促进农场经济起飞的战略措施。
指导方针是放开搞活,为企业和家庭农场办成具有生机活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创造条件;二是调整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和第二、三产业;三是巩固完善,巩固各
类型家庭农场和专业户的模式结构,理顺各种关系,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四是全面提高,提高
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专业化、商品化的形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987年,提倡小独户农场让出40%土地,免交一切费用,实行土地固定,自由种植、放开
经营。对中型农场引导其独户经营。实行百分考核的目标管理,连续3年不满60分的取消其经
营权。并制定了《各类专业户管理办法》、《油料、化肥价格管理和供应办法》、和《生产队
干部奖励办法》。
1988年,总的要求是稳定农业生产、完善家庭经营机制。为强化生产队职能,进行了生产
队长和家庭农场承包的试点。对中型农场凡达到两费自理的,不再实行纯收益四、六开办法,
根据合同规定上交指标三年调整一次,调整了上交指标,平均每亩上交123斤二等小麦。年末
场组成工作组,整顿了13个亏损5万元以上的大户(多数为大独户家庭农场)。
1989年,有6个生产队实行优化组合,扭转了家庭农场的连年亏损,农场制定了《职工家
庭农场条例》和《生产队工作条例》以及培肥地力、农机管理、产品管理,资金管理、房屋管
理、草原管理等十项管理办法,并在全场实行风险抵押的目标管理,使家庭农场走上了健康发
展的轨道。
联户、大独户职工家庭农场粮豆亩产情况表 单位:公斤
小独户职工家庭农场作物亩产 单位:公斤
联户、大独户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效益表 单位:公斤
小独户家庭场经营效益表 单位:千元
职工家庭农场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续上表
中型家庭农场职均收入包括大独户雇工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