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影
第二节 电影
1958年建场初期设电影组,有苏联产16毫米200型放映机1台,放映员1人,放映点7个,
放映员带着放映机乘马或马爬犁到生产队巡回放映,每月每个生产队能放映2~3场,场部能达
到每周1~2场,全场月平均上映24~26场。
1962年九三分场变为尖山农场后,购进发电机,电影组增加到2人。
1964年增加长江16毫米放映机一台,人员增加到3人,两部机器放映。一般生产队每月能
放映4~5场。场部7~8场。
为配合政治运动和各项生产的中心工作,把各队的好人好事编成幻灯片巡回放映,起到宣
传教育群众的作用,电影组制作的幻灯片“杜文奎家史”于1964年出席嫩江地区幻灯汇演时,
被评为优秀幻灯片,在大会获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影片被审查,电影组也停止了工作。参与了场的文化大
革命。1967年开始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文化大革命中允许发行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故事片,
1968年开始放映“红灯记”等样板戏影片。
1969年组建兵团之后,团组成电影队,隶属政治处宣传股。1975年四十八、四十九两团合
并,放映点增加到27个。在原有的两台放映机外,又增加16毫米放映机2台,长江35毫米放映
机2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新片不断增加,一些受人们欢迎的影片又和大家见面。生产队
每周能看上1~2场,场机关每周能看3~4场。全场27个放映点。全年放映1300余场。
1977年兵团变为农场后,电影队有二年自行独立。1979年工会组织恢复后,电影队隶属工
会领导。人员增加到13人。共有放映机5台。新进2台松花江“5502”35毫米放映机,在原四十
八团俱乐部设放映点一个,4人2台机器。负责岗上10个队的放映任务。
1980年文化宫竣工后,电影队搬入文化宫。安装松花江座机2台,每年放映量达120场。
1981年九三地区电视台建成,正式开始播放。这时由于电视机的普及,电影开始萧条,每
年达70~80场,观众也减少。
1982年九三管局电影放行公司举行“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本场长江16毫米冷德跃机组
被评为第一名,并获得幻灯会映特技奖。
1983年电影队开始精减,留4名放映员,年放电影200场。1985年起,电影队实行承包经营。
1988年以后,电影观众开始回升,年放映场次为250场左右。
电影队自1985年起,连年被九三局、农场总局,黑河地区、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放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