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建场至1957年,农场没有学校。少数职工子女到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小学就读。
1958年,本场开设小学,教室设在一栋日本开拓团扔下的破房里,学生自带桌凳,有20名
学生,1名教师。办1至3年级复式教育。
1959~1960年,学生增加到60人,设5个年级。
1961~1962年,学校迁至一个老马号里,由于光线不足,有时阴天就要点上油灯上课。冬
季取暖设备很差,不得不提前放假,学校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音乐、体育教师和文体
设备。也不开展文体活动。1962年首届小学生9人毕业,有4人考入九三总场子弟中学。
1965年,第四届小学生毕业39人,王恩俊升入九三局中学名列全区第一名。各队陆续办起
小学。执行六年制小学教育,四二分段。农场为场部小学新建一栋400平米砖瓦结构校舍,购
置100套桌椅和锣鼓、脚踏琴、单杠、双杠、联合器等文体设备。
1966年,场部小学开设初中班。全场有8所小学,14个教学班,29名教师。
1967~1976年的“文革”期间,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各队小学普遍
实行七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场部小学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
中二年)后又改为十年一贯制。
1977年,学校逐步恢复十二年制教育,场一小、二校、三、四、十二、二十二、二十五队
学校为完全小学。其它学校实行初小四年制。
1979年,成立尖山农场第一中学,各队学校中学班撤销。
1980年,二校开设职业高中班。
同年,农场为学校添置了5 000元的体育器材。1981年又为学校购进8台显微镜,12台幻灯
机,2千册图书以及一批理化仪器,价值2万余元。
1983年,七、十、十五、二十三队学校推行复式教学取得经验,后在各队学校普遍推广。
同年第一中学住宿生已达600余人,农场又投入1.5万元,为一中购入新式铁床及床垫,改善
了住宿条件。
1984年职业高中由二校并入第一中学。三校初中班撤销,中学迁入新建的3 800平米教学
楼。分初中部和高中部。
1985年,职业高中由一中分出,单独建校。二校初中班取消,完成了初中集中办学。岗上
各队的5~6年级集中到二校办学。
1986年,农场集资41万元,建成了2055平米的职业高中教学楼,同年职高被评为九三局先
进学校。一中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7月1日,实施《义务教育法》。家长依法送子女
人学保证少年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7年,农场总局命名本场职业高中为“垦区重点甲级职业高中”。岗上各队小学高年级
并入二校授课,岗下二、五、六、九队小学并到一小授课。
1988年,一小迁入新建的1 531平米教学楼。
1989年,为加快培养农场急需建设人才,职业高中开设了农技、财会、畜牧兽医、文秘、
音乐、体育等专业。同年,职业高中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教育集体光荣称号。
农场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82年起,每年教育经费补贴近百万元。1989年底每名
中学生为888元,小学生为59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