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及地方病防治 一、爱国卫生
1962年本场成立爱卫会.
1964年各户的猪禽开始圈养,防止污染环境.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后,由于当时兵团军事生活的要求,每天早晨兵团战士集中打扫
卫生。按人民解放军的要求,到困难户、五保户家、军烈属家帮助搞卫生。
1981年,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做了“治标治本”相结合规划,提出了十二字标准,即:
齐、修、平、清、种、栽、扶、擦、刷、扫、圈、订”。各队开始以清理垃圾为中心的治理“
脏、乱、差’,使全场各队面貌迅速改观。
1982年后,在春、夏、蚊蝇盛季,狠抓消、杀、灭工作,连队卫生员亲自进行厕所消毒,
用石灰和敌敌畏集中灭蛆灭蝇,使全场传染病发病大大降低。
1983年,尖山农场获得全省场级“文明村”的光荣称号。
二、地方病防治
建场初期,该地区是几大地方病的流行中心。1962年普查时初步统计,全场大骨节病,患
病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地甲病百分之三十二,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三年困难时期,人民
的生活水平急骤下降,“五户”很多,即困难户、寒冷户、冒烟户、外来户、多子女户。造成
克山病多发。仅1959~1962年,四年中死于克山病患者55例。二队:12例;三队;22例;五队:
5例;四队:4例;场部:12例。慢性克山病遍及全场各队,达70多例。其中1959年、1962年、
1964年发病较重,三个高峰年,也是三个死亡高峰点,最多是1959年仅三队就死亡22例。至
今克山病的病因尚未得到科学论据。
1959年~1980年尖山农场克山病发病与死亡对照表
1959年黑龙江省北安地方病研究所在三队试点4个月进行考察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该病
常见于新开垦的丘陵山区,具有波浪性季节性,儿童、妇女和新迁入的人口多发生。
1970年后,在研究地方病方面,开创了“综合性预防和营养学说”。口号是“三早三关三
专”;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三关: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三专:专人、专马、
专爬犁.医务人员分工、分片,吃住在队.治疗之中,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实践证明,
以上措施行之有效。
关于大骨节病,目前尚无定论,人们趋向于几个学说:(1)中毒学说;(2)矿物质缺乏学说。
多数认为这种致病因子存在于水中或粮菜内,多发于低硒地带。
本地区大骨节病,三十年来始终分布于靠山丘或两山夹一沟地带。岗上发病区12个生产队,
岗下5个生产队,呈片状,并且具有在移民中或困难家庭中多发现象。还有一个显著特征,
延山岭而下,老莱河附近,几个生产队不发病的特点。
六、七十年代,本场发病率高而活跃,近些年来,大骨节病有好转的趋势,病患减少,症
状减轻,是什么原因:尚有认为“自然治愈”、“综合防治”的结合。从其他角度分析,地方
病是由于自然条件不良而引起。第一个因素是“原始”。第二个因素是“人力”进行环境保护。
改造生活条件,适量增加饮食品种,这是防治大骨节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全场地方病分布情况图
本场卫生防疫站于1975年成立,由医师1名、医士2名组成。当时条件差,专业水平低,只
是开展一般防疫工作。
1975年后,在卫生科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并取得
了较好效果。
卫生防疫宣传
自1975~1984年坚持开展卫生宣传,共出刊卫生简报89期,主要是综合本场具体情况进行
专题宣传和举办学习班。
防治地方病
1980年前在防治大骨节病方面,曾采用过草木灰过滤水、卤碱、大骨节防治片、硫酸钠、
阿斯匹林V+C等药物。1981年从山西省购人60吨石膏用来改水。实践中观察效果不理想。1981
年10月份农场总局(81)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口服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的通知”,防疫站组织
一定的力量,进行全面普查,全场2 423名大骨节病人都服用了药物,还将6~16岁健康儿童进
行了预防性给药,专设了一个观察点四队,经过一年后复查,效果显著。
全场3一16岁儿童,普遍口服了亚硒酸钠。经初步验收,全场多数单位普服率在92.4%,
散居儿童40%,点上完成了105名儿童拍片和硒发检查测定。
全场1 691例地甲病病人,1981年采取了牡丹江管理局百分之五碘化钾溶液突击治疗的方
案。1982年又普遍注射了碘油,巩固疗效,1983年基本全愈。
1984年防疫站认真的学习宣传、贯彻了“食品卫生法”,并按有关文件要求精神,结合本
地具体情况,逐步完善了一些措施及制度。年中评出三个单位食品卫生先进标兵。有一个单位
停业整顿,三个单位受罚,有9个单位发放了食品企业卫生许可证,28个单位发放了临时卫生
许可证。26个个体经营户发放了摊床卫生许可证,并有9个主要饮食、加工单位建立了食品卫
生档案。
防疫站本着上级文件精神加强了职业病防治。重点普检了接尘作业的工人,并进行了拍片
观察,建立了工业卫生档案。防疫站协助畜牧部门在搞好畜间免疫,控制布病在人间和畜间的
发生和流行,共同制定了有关文件和措施,定期检查和管理。
1984年全场普检了4 365名学生,基本摸清了九种病发生情况,全场建立了学校卫生档案。
全场计划免疫工作。从接种率和质量年年都有提高,近来主要是加强了岗位责任制,建立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设有三薄两卡,惩罚、奖励等措施,增强了卫生人员的责任心。
同年完成接种疫苗3 170人次。其中流脑2 600人,麻疹180人,卡价苗200人,麻痹丸190
人,无出现误种错种现象。
传染病方面:最近几年重点放在流行性出血热、结核、麻疹、流脑、菌痢等方面。配备了
充足的灭鼠药品,坚持常年灭鼠。在场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全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两个精
神文明建设,狠抓了落实。使发病率逐年下降。
1983年评为总局先进防疫站。1984年被评为九三局先进防疫站。
历年全场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