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婚丧喜庆

第三章 婚丧喜庆



一、结婚仪式
  农场介于农村和城市中间,既有城里的结婚仪式,也有农村的风俗习惯。
  建场至六十年代,青年人结婚Hp不采用城市的婚礼仪式,也不采用农村大办宴席的仪式。
青年男女经人介绍或自找对象,举行简单婚礼。由单位领导主持在毛主席像前行礼,即告婚礼
结束,然后给亲朋好友或同事、邻里送发喜糖,即算完婚。
  进人七十年代后期,婚礼仪式逐渐复杂起来,结婚消费增多。
  1.婚前准备男女经过恋爱登记后,即由双方家长商定婚期,多选在阴历、阳历正好都是
双数的星期日,双即代表成双成对,星期日是因为印刷的颜色是红色的,故称为红日子。选定
吉日后,男方家里开始准备,内容大致有:通知亲属、同事、朋友;为新婚男女购买衣物,做
被褥;购买家具及生活用品,布置新房,准备婚礼宴席;联系车等。女方家里准备简单:通知
亲朋好友,购买陪送物品,商定送女的送亲陪客。
  2.接亲:在上午举行。先由男方家出车一般为2台,多者有4台,到女方家接新娘,有新
郎和接亲者5~7人同车前往,带上离娘肉、大葱、粉条少许。到女方家后,由新郎叫门,喊妈
或爸,并递上红包,才给开门,进屋后,新娘已梳妆好坐在炕上,由新郎找鞋给新娘穿上,鞋
是藏起来的,送上红包,方可经人指点找到,穿好鞋后,由新郎或妹拽新娘下炕上车,并带回
一半的离娘肉,接亲即告结束。
  3.婚礼:接亲车走后,男方家开始忙碌,由司仪逐一安排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待
接亲车一到,即鞭炮齐鸣,录音机放出歌曲,在新郎新娘下车时,有青年男女将彩纸和五谷杂
粮洒在他们头上,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的拥簇下跑向洞房,娘家客人也一同进入新房,将嫁妆
摆在新房内,然后宴席开始。由司仪找定专人陪娘家客人,多找能说或能喝酒者,并给娘家客
人单独上两道好菜,意为招待好娘家客人少找毛病,以求吉利。席间,由司仪带新郎新娘逐桌
向客人双杯敬酒,被敬酒者回敬新郎新娘以美好的祝愿;如祝新婚幸福、万事如意、合睦相处、
白头偕老、孝敬老人、早得贵子等。娘家客人席毕,即登车返回,婚礼也即结束。
  4.闹洞房:婚礼的当晚,多由新郎的男女同事、朋友聚在新房内出花样和新郎新娘笑闹,
如相互啃苹果、讲恋爱经过、唱歌跳舞等。
  此间,也有外出旅行结婚者,去齐齐哈尔、哈尔滨、北京等地,但回来后,也举行简单婚
宴招待亲朋好友。
  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房屋全部转让,青年男女结婚,多由男方自建或购买住房,结婚费
用一般达5 000~10000元之多。
  二、丧葬
  建场至七十年代,多采用土葬法,干部,有名望的人士或因公死亡的职工死后,由单位举
办追悼会,单位、亲属、生前好友送花圈,追悼会庄严肃穆,由单位领导致悼词,然后埋葬。
  年高且子孙多者死后,丧事沿用农村习惯,略带迷信色彩,临终前剃净头发,洗净手脸,
穿好寿衣,死后将尸体停放木板上,手脚用线捆上,左手握打狗干粮,右手握鞭子,用白布或
兰布盖尸,头前置香炉、油灯、供品及丧盆(烧纸用)。全家人及直系亲属戴孝(按男左女右扎
青布于胳膊)。亲朋闻讯前来吊祭(一般多带纸)以示哀悼。停尸半日或一日,即行入殓,棺内
用黄纸裱糊,铺放褥子、枕头,入殓时布慢遮天,不使日光照射尸体。由长子捧头,其它家族
亲友抬两侧和脚;置尸于棺内,棺头正中写死者之名,此间由死者子女轮流守灵,烧纸,对前
来吊祭者由子女行跪拜礼。
  出殡前开光,盖棺,由明白人指点孝子用棉花蘸酒,擦洗死者耳、目、口、鼻、心、手、
脚,谓之开光,意为视死者有吃喝心明眼亮、不失方向,然后亲属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即行盖
棺杀扣(钉死盖),喊起灵,由长子摔丧盆,众人抬棺上灵车,此时众亲属大放悲声,痛哭不已。
男性亲属随灵车至墓地(沿途撒纸钱,用黄纸剪成古铜币状)。即行埋葬。
  墓地一般选在不能耕作的向阳山坡上,挖成长方形深坑,将棺木放进,谓下葬。然后堆土
成坟。埋葬人回来后,在死者家门前喝一口白酒吃一块饼干,招待一顿便饭以示感谢,葬礼即
告结束。
  葬后三日,由子女亲属到坟地烧纸,修理坟墓,谓“圆坟”。以后头七、三七;五七,七
七、一周年、三周年均举行祭奠活动。
  进入八十年代后,实行殓葬改革,一是只送花圈,不开追悼会。二是多为火葬。随之代有
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仪式也逐渐减少。
  三、喜庆
  满月:妇女生小孩,满三十天后谓“满月”,此间亲朋好友或邻里多送些鸡蛋或补品给产
妇,谓“下奶”。
  百日:小孩出生100天,谓“过百日”,常请亲朋好友作客,庆祝小孩“百日”。
  乔迁:干部、职工迁住新房,多由同事、邻里、亲朋帮忙安顿,事后乔迁者为答谢众人,
设宴款待,谓“庆乔迁之喜”。
  祝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老人祝寿活动日渐增多。子女、亲属多以“寿糕”
相送,老者家人款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