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尖山小考

尖山小考


铁路齐嫩线双山站正东34公里的尖山农场21队附近,有一座孤山。讷河、嫩江两地少数
民族称之为吐莫葛山,蒙语为火山爆发之意。
  山,海拨419米,是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锥。它的北部是火山口,形如盆状。火山锥外
围坡度较缓的盾形台地,越向外部越趋平缓,台地下面为火山灰渣。
  据《黑龙江外记》载:“墨尔根(今嫩江县城)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撼四
野,越数月火熄,其地逐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事。另据清康熙六十年
(公元1721年)江苏省吴江县人吴振臣在《宁古塔记略》中记述:“离城东北五十里有水荡,周
围三十里,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
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兼有城廊,热气逼人三十余里,只可登远
山而望。今热气渐衰,然隔数里,人仍不能近,天使到彼查看,亦只远望而已。嗅之惟硫磺气,
至今如此,亦无有识之者”这次火山喷发,堵塞河道成五个湖,即今德都境内的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周围分布着十四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山头均为平顶园锥形,远近相望,排成两列。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火山胜地之一——五大连池火山群。
  尖山虽不在德都县境内,但它在五大连池的西北部,和五大连池火山群相邻,因此它应同
属于五大连池火山地质断裂带。
  尖山,山底园周长1 600米,火山口直径约100米,深30米,喷发方向为西北。今十六队周
围仍布满喷发时的岩石啐块。山顶竖有国家测绘总局的二级三角点,编号为13—51—120,为
钢寻常标混凝土标石。
  站在山尖之上,西可见81639部队农场场部,尖山四队,西北可见十五队、三队、北可见
十六队,东北可见二十队、二十五队、二十四队。
  自1958年在尖山脚下开荒,当时为尖山农场四队作业点。1960年在山东面1公里处建第七
生产队(今21队)。1964年建铁锋农场,场部即在山东面50米处。1969年当时四十八团设想就山
建一公园,当年在山南坡栽植丁香树苗,呈30米见方网格。北坡长满柞、桦、杨等阔叶树,由
于连年打柴砍伐而终未成林,空地则被榛柴、苕条、野草覆盖,其中有中药材平贝和芍药等。
  山体东部和东北部为火山岩石,上表盖有尺许黄土,下为蜂窝状渣或蜂窝石(放水中不沉)
再下即为火山石。自1964年开采已采石近万方,用于房屋建筑的基石、桥函。当年铁锋建场为
就地取材,很多房屋的四壁全用火山石砌成。山体西南部的火山灰自1968年开采,用于铺路和
房屋顶部的保暖材料。

编写《尖山农场史》是根据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统一部署,自1982年开始的,由于种
种原因,经历了八个年头的两个阶段,至今才成初稿。
  第一阶段(1982.7~1984.12)
  1982年7月,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农场派出张生武同志,参加了四十天的黑龙江省暨哈
尔滨市地方志编纂研修班。回场既开始编写场史的筹备工作。10月20日借用二商店梁发仁到场
史办,25日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场史编审委员会,并决定各基层单位编写队(厂、院、校)史、
科室撰写专业史,同时印发了在场内外征集场史资料的通知。1983年3月,根据志书的体例规
范,参照县志篇目,完成了《尖山农场史》纲目和编写计划。4月,李哈娟同志又由一商店借
入场史办,中旬,举办了有机关科室和生产单位38人参加的编写队史及专业史学习班。7月,
以尖场发(1983)31号文件,落实了科室专业史的编写任务.场史办三名同志用半年时间,查阅
了保密室的751卷档案,抄录资料近30万字。通过征稿信和口碑采访,收到回忆录、征文10余
万字。到 1983年末,基层单位编写出队(厂)。史29份,科室写出专业史,15份,共60万字。
1984年初,参加了管局志办组织的查档大会战,先后到嫩江县、原嫩江地区、嫩江日报社、农
场总局、黑龙江省档案馆等地,查阅抄录资料近50万字,又专程去北京人民画报社收集建场时
照片近百幅。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考证,力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于1984年6月动手
编写,按下限到1983底的要求,于12月初完成了初稿。时农场正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撤
销了场史办,三人分别另行分配工作,写完的初稿放置了五年。
  第二阶段(1989.3~1989.12)
  总局、管局对《尖山农场史》十分关心,场党委也非常重视,于1989年初,又将张生武同
志从改革办抽出,继续完成场史编写任务。根据下限到1985年的要求,结合尖山农场的实际情
况,为反映尖山农场40年的全部历史,党委决定将下限写到1989年,在各科室的配合下,经过
了10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尖山农场史》的送审稿。
  编写场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建场时没有积存资料,加之“文革”时期资料大量散
失,所剩有用资料寥寥无几,给编史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好在很多老同志健在,提供了很多
宝贵材料,加之部分有志于史志工作的青年同志的支持,才得以完成,所以说《尖山农场史》
并非某人所写,是在党委的亲自关怀下,集体劳动的结晶,在此,对关心过、支持过、参与过
《尖山农场史》编写的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1年中国地方志协
会成立以后,全国的编史修志形成了热潮。《尖山农场史》就是编史修志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
花。由于编写人员文化、业务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一九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