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基本制度

第二节 农业基本制度



  

  一、轮作

  轮作是指同一地块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进行合理的轮作,要解决
作物组成、轮种顺序和间隔年限等问题。九三局建局50多年来,从未形成过相对稳定的正规轮
作制,长期处于探索和实行合理换茬种植的状态。

  (一)作物组成

  轮作中的作物组成决定于作物结构。作物结构的调整必须顺应自然与经济规律,随着生产
条件的变化,以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为前提,动态地调整作物结构。1986年以后随着农业市场化
进程的加快和农机装备力量的增强,九三局在众多作物中筛选出四大作物,即春小麦、玉米、
春大豆和甜菜作为主栽作物。搭配的经济作物有芸豆、亚麻、油菜、白瓜籽、圆葱、沙棘和马
铃薯等。

  (二)轮作顺序

  九三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四大作物的轮作顺序:由于养地作物是大豆,耗地作
物是甜菜,其次是玉米、再次是小麦,因此大豆茬是种小麦、玉米的好前作;麦茬 (有深松基
础)是深根作物大豆、甜菜的好前作;甜菜茬、油菜茬(耙耢整地后)宜种小麦;玉米茬(有机肥
残留量较大),种大豆最好。

  (三)轮作的演变

  建局50多年来,因受作物种植结构大起大落调整的影响,正规的轮作制尚未形成。以小麦
为例,50~60年代种植比例高达60%以上,70~80 年代为50%以上,90年代后回落到40%左右。
在九三局小麦是主导型作物,大豆是主要调剂型作物,玉米、甜菜是填空、找零型作物。以致
形成了50~60年代的“麦—麦—豆”三区轮作;70~80年代的“麦—豆—麦—杂”四区轮作;
90年代初的“麦—杂—豆”大三区轮作、“小麦—大麦—玉米—油菜—大豆—甜菜”小六区轮
作;直到90年代末期初步接近了“麦—豆—杂”过渡性正规三区轮作,其目标应是构建“粮—
经—饲”三元作物种植结构。

  (四)确定作物轮作年限原则

  消灭小麦、大豆重茬,同一地块种甜菜,微酸性土壤间隔8年以上,中性偏碱地块间隔6年
以上。

  二、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耕作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壤耕作,具体是指运用机械的方法,调
整水、气、固体三相比例,建立土壤中水、肥、气、热四性良好的耕层构造。九三局根据地处
北方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及黑土类型、丘陵地形、机具配备等生产条件,注重发挥土壤耕作所
具有调节水分、调节养分、增加生物活性和增加土壤温度等作用。实行以相对稳定的作物结构
为前提,以模式化栽培为内容,以少、免耕为方向,以建设土壤水库为核心,运用松、翻、耙、
耢、压等基础与表土耕作措施,形成空间、时间动态平衡的一年一作旱地土壤耕作制。具体操
作坚持“基础耕作与表土耕作结合,季节耕作与常年耕作结合”的“两个结合”。

  (一)麦茬处理

  坚持时间、方法、标准等项技术规程。

  时间:不整9月地。

  方法:深松面积不少于播种面积的80%。

  标准:平地深松30~35厘米,垄体深松打破犁底层10厘米,田管期间的垄沟深松10~15厘
米。基础耕作后,及时耙、耢达到播种状态。

  (二)豆茬处理

  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耕作要求。

  时间:秋耙在收获同时进行,随收、随清、随耙,力争在10月中旬完成。春耙在土壤化冻
够深时进行。

  方法:先液压耙对角耙后,轻型耙顺耙。

  标准:秋耙12~16厘米深,春耙8~10厘米深,允许误差±1厘米,不漏耙,不拖堆,达到
“两平、一深、一碎、一透”的标准。

  (三)玉米茬处理

  因地制宜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收获后浅翻,耙耢到播种状态,二是垄形好的地留原茬,翌
年早春用重型耢撞掉冻茬后垄上卡播大豆。

  (四)油菜茬与甜菜茬处理

  收获后抢在封冻前耙、耢达播种状态。

  三、合理施肥

  九三局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建立了培肥地力、种肥施用、追肥施用等项合理施肥制度。

  (一)培肥地力

  全局主要采取三项措施培肥地力。一是以场为单位建立培肥基金收缴与验收合格后的返还
制度,以亩为单位,金额农场自定。二是在准备种玉米、 甜菜地块,每亩秋施有机质含量10%
以上农肥2 吨。三是麦秸还田面积每年不少于小麦当年种植面积 的90%;玉米秸、大豆秸还田
面积不少于当年种植面积的70%。有条件的多还不限。

  (二)种肥施用

  全局严格执行种肥施用的施量、配比和方法。

  1、施量

  麦、豆亩施纯量化肥18~22斤;玉米、甜菜亩纯量化肥40斤。

  2、配比:(氮、磷、钾肥构成)

  小麦:肥沃黑土为1∶1.2∶0.3;黄砂土为1∶1∶0.4。

  大豆:黑土:1∶1.5∶0.3;黄砂土:1∶1∶0.3

  玉米:黑土:1.5∶1∶0.3;黄砂土:2∶1∶0.5

  甜菜:黑土:1∶0.9∶1;黄砂土:2∶1∶1

  3、施法

  (1)小麦、油菜:氮肥秋深施8~12厘米深,施量占总量的2/3;磷、钾肥播前深施2/3;余
肥可种、肥分箱,上分下混施入,以做“口肥”。

  (2)大豆、玉米、甜菜:

  秋起垄夹肥占总量的4/5,15厘米和20 厘米深处各一层,各占垄夹肥施量的2/3和1/3;余
肥留在播种时,种、肥分箱施入,侧5厘米、深8厘米。

  (三)追肥施用

  小麦施叶面肥:3~4叶期,结合化除叶喷微肥、增产菌、米醋;灌浆期,叶喷磷酸二氢钾、
增产菌、米醋。

  大豆叶面肥:三片复叶展开期,叶喷增产菌、米醋;在8月初,叶喷磷酸二氢钾,增产菌、
米醋,或其他微肥。

  玉米追肥

  (1)根内追肥:10~12片叶时,公顷施尿素100~120公斤,株侧6~8厘米、深7~10厘米处
施入。

  (2)叶面施肥:抽雄期,公顷用尿素15公斤,兑水200~300 公斤,充分溶化、混匀后叶喷;
抽穗期,叶喷磷酸二氢钾、增产菌、米醋。

  甜菜追肥:以氮为主,8片叶时每公顷追尿素120~150公斤;8月初叶喷磷酸二氢钾,每公
顷用量3~3.75公斤。

  1986年后,秸秆还田培肥力度加大,化肥施用量足、质量好、到位早,三要素配比近于合
理,施法得到改进,采用种肥深施、追肥叶喷等项施肥技术,不断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四、植物保护

  分(管)局一向十分重视植保工作,积极采取严格执法和推广植保实用技术等措施,有效
控制了检疫性病、虫、草在垦区的蔓延,对全局农业增产丰收起到促进和保护作用。

  (一)严格执法

  1986年以来,认真实施《植物检疫条例》,严肃植保法纪,严格产地与购销检疫程序,封
锁、控制了疫性病、虫、草在垦区的蔓延。

  1986年来,认真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认真抓好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严禁无《农
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的农药和《农药登记公告》上已公布撤销登记和禁用农药在垦区
生产、经营、使用。确保了植保安全和降低了用药毒害。

  (二)推广植保实用技术

  1986年以来,全局注重推广植保实用技术,对防治病虫害和防治杂草发挥了“植物医生”
的作用。

  1、防治病、虫害

  (1)种子包衣技术

  小麦:用八一农大产2%种衣剂拌种,药量为种量的1.5~2.0%,防根腐病、散黑穗病。

  玉米:用八一农大产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量为种量的1.5~2.0%,防苗期地下害虫和
黑穗病。

  大豆:用八一农大产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量为种量的1.0~1.5%,防根腐病、潜根蝇、
蓟马、跳甲、蚜虫、孢囊线虫。

  甜菜:用八一农大产甜菜ND-2种衣剂拌种,药量为种量的4%。防苗期立枯病、跳甲、象鼻
虫。

  (2)健身促熟技术

  ①防小麦根腐病、叶枯病、赤霉病

  分蘖期:叶喷复合液肥、增产菌、尿素液;开花期:叶喷25% 施保克乳油和米醋;灌浆期:
叶喷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加25%施保克乳油。

  ②防治大豆病虫害

  防菌核病和大豆地蓟马:2~3片复叶期,喷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80%多菌灵微粒剂,如
防蓟马可加入40%乐果乳油。

  防大豆灰斑病和食心虫:在7月下旬~8 月上旬,喷施80%多菌灵微粒剂加杀虫剂2.5%敌杀
死。

  2、防治杂草

  九三局针对麦、豆田杂草的性状,相应采用了配方化学除草技术。

  小麦田重点防除的杂草有:野燕麦和阔叶草;大豆田重点防治的杂草有:禾本科的野燕麦、
水稗草; 阔叶草主要是鸭跖草、苋、藜、苍耳、苣荬菜、刺菜、龙葵和多年生杂草问荆等。

  全局在推广配方化学除草技术的过程中,始终实行“杀草谱广,持效期适中,对当年和后
作安全”的选用除草剂原则和“播前土壤处理为主,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为辅,苗后叶施只做应
急处理”的除草剂施用原则及“消灭一药单用,两药搭配过渡,提倡三药混施”的除草剂配方
原则。科学配制和推荐了麦、豆田化学除草配方:甲磺隆加丁酯或阔叶散加丁酯。防野燕麦可
用骠马加巨星。

  大豆田配方

  播前、播后苗前推荐:、75%宝收(阔叶散)加72%都尔(或普乐宝);50%速收加都尔或卫农。
三药配方首推:都尔加速收加宝收。

  苗后叶喷推荐:10.8%高效盖草能加25%虎威;25%虎威加12%收乐通。

  上述配方除可防禾本科和阔叶草外,均可抑制问荆生长。

  五、优良品种

  (一)种子管理与良种选用

  实施以法治种,1986年以后,管(分)局坚持以法治种,全局生产用种,强调了“三证”管
理,重视种子市场整顿,防止伪、劣、假种子流入垦区,未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的品
种一律不准用于生产。

  推进种子产业化。根据垦区农业走向市场要求,全局加大了种子产业化推进力度。杂交种
子由分局以上种子公司统一供种,自交种子由农场种子公司统一供种。

  重视应用专用优质品种。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小
麦品种从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两方面选优,籽粒品质强调从粒质、容重、硬度、蛋白质与赖氨
酸含量等四方面选优,面粉品质重点从出粉率、面筋含量与质量、沉降值、面团品质、烘烤品
质等四方面选优;大豆品种强调选用高脂肪含量品种;玉米品种主要选用高蛋白品种;甜菜品
种重视选用高产、高含糖量品种。

  精选加工提高生产用种的用价。一是重视良种更新工作,通常3~5年更新一次生产用种;
二是对使用2 年以上品种,以场为单位设置种子田进行提纯复壮,保持其良种种性;三是对麦、
豆种子严格精选加工,使纯度、净度、发芽势、发芽率、水分、容重、千百粒重等品质达到省
二级以上种子质量标准。

  (二)主要麦、豆良种

  90年代后期,分局推广应用小麦、大豆主要优良品种共8个。

  (1)小麦优质品种

  ①克丰6号:系谱为克90-514。中晚熟,喜肥水,生育期93天,株高95厘米, 杆强性好,
前期耐旱后期耐湿,活秆成熟,落黄好。高抗秆锈病,对赤霉病免疫。容重818克/升,千粒重
34克。蛋白质含量15.96%,湿面筋38.9~49.4%,沉降值为50.8毫升,稳定时间7~13分钟,面
包评分84.0,通常亩产550~650斤。是省领导和省小麦育种专家们公认的优质品种。

  ②龙辐91B-569:中晚熟,株高100~105厘米,大穗,粒多,粒大, 千粒重40~43克,整
齐性好,喜肥水,耐旱,抗锈与根腐病,有轻度赤霉。蛋白质含量16.8%,湿面筋42.6%,沉降
值72.8毫升,是黑龙江省生产推广品种中最高的,一般亩产600~800斤,也是省领导、专家们
公认的优质高产良种。

  ③龙麦26号:原品系代号为龙94-4083。 1997~1999年连续三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
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为: 精粉率7.9%,灰分0.55%,粗蛋白17.15%,湿面
筋42.03%,沉淀值60毫升,吸水率65.7%,形成时间7.5分钟,稳定时间 20.33分钟,评价值73.67,
面包800立方厘米,面包评分86.75分,达到专用面包麦品质指标。龙麦26 号,株高90~100厘
米,生育期89天,秆强抗倒伏。高抗秆锈、叶锈、根腐病和赤霉病。后期耐湿突出,熟相好。
有芒、粒色深红、角质率高,中粒,千粒重35 克左右,容重800~820克/升。在水肥条件较好
的集约化栽培下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④龙麦29号:原品系代号为96-6239。蛋白质含量18.1%,湿面筋含量40.5%,沉淀值66.6%,
面团形成时间11.0分钟;稳定时间大于20分钟,评价值98,面包840 立方厘米,面包总评分91
分。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超过强筋小麦的品质标准。中熟、喜肥类型。生育期85天左右。株高
80~85厘米,株型结构好,具备高光效群体结构。高抗叶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和根腐病,
后期耐湿性好,熟相好。有芒,白壳、红粒,码较密,角质率高,千粒重38~40克,容量820~
850克/升。一般亩产550~600斤。

  此外还选用龙麦30、龙辐麦12和九三41080等良种。

  (2)大豆抗逆高产品种

  ①北丰11号:系谱号为北87-9,是北安局科研所育成的,于1998年推广到全国的春大豆良
种。该品种白花,长叶,主茎型亚有限结荚习性。秆极强,节间短,着荚密,多3、4粒荚,喜
肥水。生育期116天,需≥10℃活动积温2 180℃,公顷保苗26~30万株时亩产200公斤以上。

  ②系谱号为黑河92-1526,是黑河大豆所育成的。蛋白质37.94%, 脂肪含量21.23%。生育
期115~117天,需活动积温2 250℃, 长叶,白花、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5~80厘米,
百粒重20克,籽粒黄圆,主茎结荚,节间短,荚密,三、四粒荚为主,喜肥水,杆强不倒,丰
产潜力大,具有400~500斤产量水平。公顷保苗28~32万株。适于第四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南
部种植。

  ③原代号北疆95-171,蛋白质含量38.93%,脂肪含量21.43%。生育期114天,活动积温2 170℃,
紫花尖叶分枝型,三、四粒荚多,百粒重19克左右,籽粒圆黄均匀,商品性好,蛋白质含量28.93%,
脂肪含量21.43%,高秆,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脊,适应性强,适宜机械化收
获,一般比黑河19号增产5.1%,适于黑龙江省四五积温带之间种植,适合垄作,保苗30万株/
公顷,亩产400斤以上。

  ④系谱号为疆丰98-151,蛋白质含量38.9%,脂肪含量22.5%。生育日数115 天左右,需活
动积温2 230℃,紫花,尖叶,灰毛,分枝类型,荚皮深褐色,3、4 粒荚多,百粒重18~20克,
籽粒圆形,浓黄有光泽,杆强,韧性好,株型收敛,株高80~100 厘米,结荚高度18~22厘米,
适合机械化收获,蛋白质含量37.4%, 脂肪含量22.05%。抗旱耐涝,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公
顷保苗28~30万株,适于黑龙江省四积温带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