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气象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一、九三垦区气候的基本特征
1、气温
从1954年有观测资料以来,九三局气温呈逐年递增的趋势,70年代前,年平均气温大部年
份都在0℃以下,70年代在0℃左右,80、90 年代以来,各年平均气温在1℃以上,个别年份高
达2℃以上。
九三局历年年平均气温
九三局≥10℃有效积温也呈逐年递增趋势。1954~1980年平均有效积温是2 231.6℃,1981
~1990年平均有效积温2 305.2℃,1991~2000年平均有效积温是2 350.0℃。全局各农场有效
积温也呈升高趋势。
九三局≥10℃有效积温统计表
(1981~2002年)
表3-2
2、降水
从1954年有气象资料以来,九三局各年降水差别较大, 多水年份(如1993年)雨量734.5毫
米,最少水年份(1964年)雨量355.7毫米。历年平均雨量493.6毫米。降水时段也差别很大,对
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九三局历年降水量
九三局降水,80年代为多水期,10年中有7年降雨量在平均值493.6毫米以上,并一直延续
到1994年,从1995~2000年为少水时段,大多年份降水量在平均值493.6毫米以下。
二、气候分析与年景评价
1986~2002年九三局各年份的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全局年景的直接因素。
1986年,光热充足,降水正常,但季节差异特大,倒春寒、终霜晚、初夏高温少雨、光照
有余,盛夏低温多雨光照少,夏末中秋光热充足、水适宜,大豆高产超历史,小麦欠收。
1987年,气温、降水接近常年,春、夏季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低温天气,积温略少于常年,
降水上半年少、下半年多,无霜期与历年接近。
1988年,气温高,降水多,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2℃,降水比历年多240.7毫米,夏季气
温高、降水多、日照少,秋季气温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初霜晚。
1989年,气温高、降水正常稍多,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7℃, 年降水量比历年多34.3毫
米,日照时数比历年少27.3小时。
1990年,气温高、降水正常稍多,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2.1℃, 年降水量比历年多38.2毫
米,日照时数比历年少20小时。
1991年,气温高、降水多,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0.7℃,降水量比历年多50.7 毫米,农业
年景评价为丰年。
1992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 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0.8℃,降水量接近
常年。6月份出现倒春寒使作物受冻害。7月18 日出现冰雹、最大直径1.5毫米,日照时数比历
年少154.4小时。
1993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10℃积温正常、霜期正常。夏季低温多雨、
寡照,8月中下旬多雨对麦收不利,收获期拖后、小麦生芽,9月上旬温度高,光照多,对大豆
成熟有利。
1994年,气温偏高、积温特多、阶段性高温明显、降水正常,但分配不均,旱、涝均有发
生,影响小麦产量,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麦类作物为平年,大豆及大田作物为丰年。
1995年,年平均气温偏高,≥10℃积温2 241.6度,接近历年,降水比历年少100毫米,垦
区大部分农场夏旱严重,大田受灾面积达90%,6月21日遭冰雹袭击,时间长达10分钟。
1996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0.4℃,≥10℃积温比历年多254.4℃,降水比历年少26.5毫
米,日照时数比历年多158.6 小时,气候评价:光热充足,水失调,旱、涝、霜冻、大风、冰
雹均有发生,夏至前后冰雹多,大田受重灾,粮豆单产平丰年。
1997年,光热充足,水失调,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2℃, 降水比历年多11.5毫米,日照
时数比常年多151.8小时,≥10℃积温比常年多96.8℃。 由于各季降水分布不均,春、夏季降
水偏少有轻旱。8月多雨、麦收期有涝象,9月低温、早霜、无霜期短,麦豆平丰年。
1998年,光热不足,水严重失调,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6℃,降水比常年多199.8毫米,
日照时数比历年少45.4小时,≥10℃积温比历年少139.5度,无霜期134天,气候评价:低温,
湿涝,夏、秋季降水偏多,低洼地大豆、甜菜被淹。小麦平丰年,大豆平年。
1999年,光照热量较足,以高温、干旱天气为主,春末夏初降水特少、旱情较重,使小麦
逼熟、容重降低、千粒重减少,豆地普遍有虫害发生,早霜造成部分地有青豆、干物质减少、
百粒重降低。气候评价:小麦欠年,大豆平年。
2000年,光热过剩、水偏少、灾害天气多,主要表现:大旱、冰雹。春季前期降水多、底
墒好,对小麦、大豆有利,进入6月至7月,出现历年罕见高温天气,大旱造成小麦、大豆生长
发育受阻、植株矮小、发育期提前8至10天, 造成麦豆产量下降。7月下旬至9中旬光热水适宜
,对大豆鼓粒、有机质积累、甜菜块根生长发育有利,无霜期长达136 天。气候评价:小麦欠
年、大豆平年。
2001年,光热充足,水失调,年降水正常,但月季之间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以初夏旱、
秋旱为主。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0.9℃。降水接近历年,日照时数比历年多256.4小时。
2002年,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5℃,年降水量比历年少87.2 毫米,其中6至7月气温比历年
高1.3℃,降水比历年少70.5 毫米,加之前期降水特少,水分在凋萎湿度以下,耕地出现2至3
厘米龟裂,造成小麦植株矮小、早熟、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此期的干旱,不同程度影响
了大豆的正常发育,但由于无霜期长、积温多,利于大豆的鼓粒和有机质积累。小麦平年,大
豆丰年。
三、影响九三局的自然灾害
九三局比较明显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风灾、雹灾、冻灾、低温冷害。1986~2002年,
旱灾、雹灾比较频繁,涝灾、风灾、冻灾、低温冷害略少。
(一)旱灾。
旱灾分为春旱、伏旱、秋旱。春旱指春季(4月下旬到5月末)一次透雨(大于10毫米)以后,
连续30天以上无雨或无透雨则可发生春旱。伏旱指(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一次透雨(大于30毫米)
以后,连续15天以上无雨或无透雨。秋旱指(8月中旬到9月中旬)一次透雨(大于20毫米)以后,
连接20天以上无雨或无透雨则可发生秋旱。
从1986~2002年发生春旱的年份有(指大旱)1986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9年,
其中1999年从4月下旬一直到6月10日连续51天无大于10毫米的降水,旱象相当严重,全局农作
物受灾面积达6.7595万公顷。发生伏旱的年份有1986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5年、
1996年、2000年、2002年,其中2000年从5月23日至6月23日30天无雨,从6月26日至7月18日近
22天无≥10毫米的降水。正当农作物需水量最大、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时间的高温少雨,使
作物植株矮小、发育不良、产量下降,全局受灾面积达5.8511万公顷。秋旱的年份有:1986年
、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3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其中2001
年是初夏旱加秋旱,从5月23日至6月23日连续33 天无雨,秋季从8月23日至9月3日10天无雨,
全局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584万公顷。
(二)雹灾。
冰雹多发生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五六月最多,可占全年的70% 左右。分布规律:山地多,
平原少。冰雹常沿着山脉或河谷的走向出现在一条线上。
1986~2002年间由于气候资源的破坏,冰雹的路径已经打破规律,过去不常出现冰雹的地
区也出现冰雹,并非常频繁,轻者造成减产欠收,重者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冰雹的危害时期
一般都在作物的苗期,幼苗遭受雹灾可全部被毁。麦收期或大田收获期遇到强烈的对流天气,
冰雹较大,也可造成成熟的果实毁于一旦。九三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天气发生。1995
年之前比较严重,1995年全局受灾面积达10.2667 万公顷。1996年以后局场各级领导重视和加
强对冰雹危害的防范,各场实施了人工防雹,冰雹的危害程度逐年减轻。
(三)涝灾
九三局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发生涝灾的年份比较少,从1986~2002年间,只有1998
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涝象,春末至夏初降水比历年多154.7毫米,秋季降水比历年多49.9 毫米。
春末夏初降水量偏大、草苗齐长,对大田作物的夏管工作不利;秋季降水多,使低洼地的大豆、
甜菜等农作物被淹,收获困难。
(四)风灾
气象规范规定瞬间风速≥8级风为灾害性天气。 大风在一年中以春秋两季为多,夏季最少。
主要集中在4、5月和10、11月;春秋季以偏南大风为主,冬季以西北大风为主;夏、初秋季则
往往多雷雨大风,这类大风风向不定,虽时间短促,但风力猛、破坏力大;“龙卷风”多在夏
季发生。
春季大风可使土壤跑墒,加剧春旱,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在短时间内即
可直接造成芽干而出现死苗现象。大风危害较重的年份有1996年、1999年、2000年、2001年,
其中1999年全局风灾的面积达9 325公顷。
(五)冻灾
冻灾指地面最低温度骤降到-1℃时或低于某种作物在一定发育阶段的最低临界温度时所造
成的冻害。1986~2002年间受冻害的年份有1988年、1992年、1997年,其中1992年较重、6月5
日地面最低温度降至-1.2℃,使出苗的大豆、甜菜、油菜大面积受冻害,全局受灾面积达6.9361
万公顷,各类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六)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是指6月至8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低0.7℃以上, 其中6月至8月又分别比常年平
均偏低,则定位夏季低温冷害年;若6至8月只有1 个月比常年平均偏低,则定位夏季次低温冷
害年。夏季的低温冷害,常造成高温日照少,出现阶段性低温天气,使农作物生育期较正常年
份显著推迟,作物贪青晚熟,结实率明显降低,秕粒多,空壳率增加,严重影响作物产量。1986
~2002年按低温冷害指标统计没有出现低温冷害年,次低温冷害年份有1986年、1993年、1998
年,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九三气象台 站及队伍
全局有一个局气象台,11个农场气象站。在11个农场站中有7个重点站、4个一般站。
农场重点站、一般站共同担负的主要业务有:观测(常规地面观测),雨情、灾情、墒情的
上报,各种气象资料的统计上报,土壤墒情的测定,人工降雨、防雹指挥服务等;农场重点站
还担负天气预报(长、中、短期)制作与发布,旬报、月报、年报资料的统计上报等项业务。
局气象台的主要业务有:制作发布九三垦区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人工降雨、防雹、雷达
探测、指挥、空域请示等服务;为各农场气象站传输从黑龙江省网络中心下载的气象资料;为
分局领导及生产部门提供雨情、墒情、灾情、震情和各季、月的气候分析及年度气候评价等资
料;正常地面观测,土壤墒情观测、分析,地面观测资料审核、整理、保管、汇编;负责11个
农场气象站的业务检查指导等。
1986年以来,九三局、场两级气象台站的各种仪器设备等逐年更新,观测、预报、防范等
手段也逐步实现现代化。
全局2002年有1部711改造的数字化雷达,3套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其中局台1套,七星泡农
场气象站1套、嫩江农场气象站1套,随着设备的更新和天气预报手段的改进,预报服务质量进
一步提高,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 以上,长期预报趋势基本准确。大部分农场气象站在农忙
季节每天向生产部门汇报一次天气情况,为农场领导安排指挥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局气象台更
能在生产关键时期,提前将准确气象信息提供给局领导,并通过分局电视台及时发布天气预报,
增强了局领导部署全局农业生产的主动权,对全局防灾、抗灾起到了参谋作用。
从1996年全局开展人工降雨和防雹工作以来,利用雷达24小时监测指挥,为各农场各炮位
提供了准确的信息;通过卓有成效的雷达监测服务,保证人工降雨、防雹的适时准确作业,减
少了盲目作业,降低了作业成本;并能及时请示空域保证空域安全,做到了万无一失。人工降
雨、防雹所获得经济效益,从1996年的1∶18.0提高到2002年的1∶70.2,人工降雨和防雹工作
获得各级领导和广大种植户的好评。全局人工降雨高炮从1996年4门增加到2002年的52门。200
2年又有2个农场购进4 门火箭,用于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影响天气,保护农业生产,进一步增
强了全局农业战线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到2002年,全局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共有48人,具有本科学历水平的9人,大专12 人,中专
28人,其中具有副高职专业技术职称3人,中级21人,初级23 人,每年通过派出进修、办班培
训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和加强全局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