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维修 九三局农机维修工作随着垦区建设、改革、发展而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农机维修经历了计
划修理、视情修理和随机修理的过程。
一、调研农机技术状态
1986年,农机处开展了农机技术状态调研。调研中了解到:由于1984年原来的修理制度遭
到破坏,而在新的修理制度尚未建设之际,有机户受到财力所限,只能哪坏修哪,农机技术状
态一度普遍下降。局农机处从尖山农场又开始集中检修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做法中得到重要
启示,发表了《决不放松农机修理》的论文。
二、 恢复农机计划修理
1985年,农机处(由王春华执笔)制定了东风、E512、牵引收获机和收割机等麦收机具维
修技术标准和修后质量验收标准,以九垦局发[1985]8 号文件下发各农场、公司、农机校、
科研所,对全局麦收机具的检修和验收起到指导作用。
1988年11月,管局全文转发了总局的传真电报《关于搞好农机冬检的紧急通知》,《通知》
的8项要求,在全局农机冬检中得到贯彻落实。
1989年以来,管局面对机群机龄逐渐老化和机车设备失修的现状,为强化农机修理工作,
克服农机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全面提高农机检修质量,恢复和保证机群的技术性能,于1989年
10月18日下发《加强农机修理工作的若干规定》。从“坚持提取一级修理基金,保证农机维修
的资金来源;农机修造厂要保证修车质量和时间要求;奖励办法”等方面,对全局农机修理工
作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规定。这一指导性文件的贯彻执行,加强和促进了1989~1995年全局机械
维修工作和修造厂建设。
三、发展农机修造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管局加强了农机修造厂达标工作的组织领导。 1992年8月25日,管局
在山河农场召开了农机修造厂达标经验交流会。会上健全和推广了山河修造厂《农机修造厂达
标验收千分考核制度》。
1994年全局农机修造经营效益有所提高,11家农机修(造)厂,有10 家盈利、1家持平,
总盈利额55万元。
1995年,嫩江农场对进厂检修的E512的27台发动机全部进行了马力测试,最低的只有46马
力。为农机发动机的恢复性修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年,全局农机维修网点达233个,其中一级标准的5个,二级标准的6 个,三级标准的
136个,四级标准的86个。
农机维修网点统计表
(1996年)
表3-5
1999年5月份,分局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引进M160拖拉机240 台,1075收获机363台。
农机局在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引进外资组建了九三农机技术服务中心,逐
步实现了供管修实体化经营体制。调红五月农场农机科长徐仁昌任该服务中心主任,配备一名
修理技术工人、一名司机。财务由分局计划外资金管理办代管。
分局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大西江、鹤山农场的农机修造厂实行股份制经营,保留了一部分
技术骨干和农机修造设备,2002年在机具改装、制造能力上就体现了股份制经营的优越性,农
机集中检修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建立农机维修新制度
长期以来,全局坚持农机常年修理,成为保证农机技术状态的有效方法。随着农机产权制
度改革,农机产权明晰以后,调动了农机工人主动抓好农机检修的积极性,农机工人利用机具
入库和春播后的空闲时间,主动抓好动力机械和农具的检修。各农场采取提取技术状态保证金
的办法,督促职工认真进行农机检修,经验收合格者返还保证金,保证了拖拉机、收获机和配
套农机具的技术状态。
1996年以后,农机维修由过去的计划修理制转变为市场机制运作。形成了变集中检修为常
年修理和用后及时修理的制度。红五月农场农机监理所对全场的个体修理点进行了技术考核,
采取定点修理的办法,规范了农机维修工作。红五月、嫩江农场还由农机科下设从事农机检修
的专业维修队,组织二三名技术能手,既方便用户,又节省修理费。
1986年以来,为了保证农机的技术状态,九三农垦农机安全监理站每年都组织春检、年检
和对春播、麦收机具和农机入库等进行3 次检查验收;同时进行田查路检,动用法制管理机制
保证农机技术状态,为农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