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机设备更新与引进

第七节 农机设备更新与引进



   

  一、农机设备更新

  1985年前,全局各农场注重引入新型农机设备。1970~1980年,嫩江、七星泡等农场引入
东方红-75、铁牛-55、捷克-654等机型农用拖拉机,1973~1980年, 全局各农场引入东风-65、
E512、E516等机型100马力以上联合收获机。1983~1984 年,尖山、大西江和建边等农场先后
引入ZT-303T、JD-4450等机型农用拖拉机。1984~1985年,建边、尖山、大西江、七星泡等农
场先后引入了JD-1075H4、JL-1075、JL-1065等机型100马力以上联合收获机。

  1986~2002年,随着垦区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全局农机设备更新换代与新机具引入工
作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快发展。17年来,九三局农机设备投入52 065.4 万元,更新拖拉机1 378
台,更新收获机566台,更新农机具6 983台件。全局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农机设备更新情况统计表
(1986~2002年)
表3-8



续表3-8



  二、农机配套水平

  1986年,全局有11个农场,201个生产队,农田作业拖拉机1 328台,收获机1 504 台,农
运胶轮890台,农机总动力242 390马力,每马力负担耕地12.5亩,折合178 228 千瓦,每千瓦
负担17亩。

  1990年,全局拥有农用链轨拖拉机1 314台,大马力胶轮拖拉机71台,运输胶轮746台,小
四轮拖拉机884台,联合收获机874台,其中牵引式收获机428 台,农机具10 315台件,农机总
动力211 611千瓦,万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747千瓦,拖拉机与配套农具比1∶7.45

  1995年,全局拥有链轨拖拉机1 288台,大中轮式拖拉机1 345 台,小四轮拖拉机527台,
收获机802台,农机总动力271 392千瓦,万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934.7 千瓦,农具10 513台件,
拖拉机与配套农具比1∶7.28。

  至2001年,全局拥有农田作业拖拉机892台,动力为70 614.7 千瓦;农田运输胶轮拖拉机
1 762台,动力为31 419千瓦;联合收获机724台,动力为72 474千瓦,具有5 312公斤/秒收获
能力;农机总动力为174 507.7千瓦;农具7 028台件。万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572.2 千瓦,每
千瓦负担耕地17.42 亩,收获机每公斤喂入量负担粮豆面积414 亩,拖拉机与机引农具配比为
1∶7.88。

  三、引进农机试验

  1985年科研所引进单行精量点播机2BQ-6, 在荣军三队试验,为甜菜大面积精量点播提供
了好机具。

  1986年,小麦生育期内,农机处王凤海在尖山农场同农机科长程秀战抓喷灌技术的引入试
验,亲临现场同修造厂吴成良一起调试喷灌机,统计汇总喷灌机作业的有关数据,促使喷灌实
验获得成功。年内尖山农场提供的实验报告表明:小麦喷灌田增产20%以上。

  1986年,管局引进1065联合收获机,在七星泡农场进行试验,孙嘉龄、沈庆怀、王凤海等
人深入田间考察了该机型的技术性能,并在农机学会年会上发表了调查报告。

  1986年8月,管局农机处在鹤山农场召开了割晒放大片、 整地分层深松、前悬挂割晒机加
装锥辊防止枕头铺以及大豆播种深施肥技术改装交流会,农机处王富文主持,孙嘉龄总工程师
讲了话,鹤山农场副场长陆军代表农场介绍了经验。

  1987年9月9日,农机处印发了《认真搞好豆收机具的改装,做好大豆收获准备的通知》,
技术要点:一、防炸荚、掉荚改装;二防破碎改装;三防丢“马耳朵”的改装;四防“泥花脸”
改装;五认真搞好堵满。在指导1987年豆收机具改装和完成豆收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7年,引进了马力测功仪和“852”清粮机、拌药机及IBJG-6A大豆精量点播机。马力测
功仪在尖山农场进行车上试验,课题由王凤海主持,沈庆怀参加试验;“852” 清粮机、拌药
机,在七星泡试验。在孙嘉龄总工程师的主持下,召开了现场鉴评会;依兰机械厂生产IBJG-6
A 大豆精量点播机在鹤山九队试验。另有由谭庆顺改装的滑刀式深施肥装置,解决了种子播深
不匀和“下窖”的问题、防止了在秋翻地清理不净的地号深施肥作业拖堆的发生,提高了工效。

  1987年9月18日,管局农机处王凤海参加了总局农机考察团,去镇江考察了1065 收获机的
技术性能。

  1988年1~10月,由科技处出资购机、制定农艺措施, 由农机处现场指导,在七星泡十七
队进行依兰产IBJG-6A精量点播机的田间试验。当年由于春涝的影响,5月17日才开始播种,生
产队长张希田亲自开车,沈庆怀、曹学林跟班调试和指导,保证了精量点播机正常作业。与在
同一地号设置的常规单条播的对比田相比,当年双条精点大豆长势良好,成了七星泡和管局夏
管现场会必看的地号。10月份农机处长毕于文带领沈庆怀和七星泡科技科长王忠一起搞了田间
测产,拿回两种对比子样进行了考种测试,得出亩增产39%、亩效益32.9元、百粒重增加0.5克
的结论。

  1990年6月统计,全局推广山河农场研制的双锥辊式放铺台140台。

  1990年4月,大西江农机修造厂在农机科熊广生、江玉环、 王静利等人的指导下,研制了
大V型镇压器,通过佳木斯鉴定站鉴定, 使用大V型镇压器碎土能力提高38%,压实度提高8%,
作业班级600亩,保墒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加5%,起到引墒的作用。

  1990年小麦深施肥改装技术在各农场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尖山农场增产11.4%,大西江
农场增产8.6%,建边农场增产9.2%,鹤山农场增产5%,4场平均亩增产8.6%。

  1990年管局在整地阶段对新引进的机型进行了对比测试。

   引进机型对比测试表
  (1990年)
表3-9


  
  从上表显示TB-75系列拖拉机比国产的东方红-802 拖拉机翻地作业时班效高24~42亩,
耗油低1~1.04公斤。

  1990年红五月引进的TB-75系列2号车,翻地34个班次,工作量3 346亩,平均班效98.4亩,
耗油3 934千克,亩耗油1.18千克;耙地作业6个班次,工作量2 985 亩,耗 油460千克;平均
班效为497.5亩,亩耗油0.54千克。

  1991年,结合推广总局的改装项目E512收获机加装大摆幅的调查,王凤海和沈庆怀在嫩北
农场十队南1#地对引进的叶尼赛收获机田间损失进行了测试,其技术性能近似东风-120,裹粮
损失是E512联合收获机的2倍。E512改大摆幅, 不仅损失加大而且造成机架、键簧筛的损坏和
断裂,以调查的数据为依据,九三局仅改装了11台;只有嫩北农场引进10台叶尼赛,其他农场
终止引进。

  1991年,引进挠性割台投入豆收作业,最低割茬可达3厘米,综合损失22.7粒/平方米,亩
增收3.5千克、增效5.94元,红五月6 000公顷大豆增效53.46万元。

  1991年,尖山农场为了推广应用挠性割台,动员全场职工集资100 万元,使本场的联合收
获机配齐挠性割台,并制定了2年还本、4年翻番的政策,调动了职工集资买割台的积极性。按
场长王景玉的测算,全场12万亩大豆年可增收大豆640吨,若单价每斤0.60元,1年可增效76.8
万元,4年增效307.2万,减去还本和翻番的资金200万元,全场纯增收入107.2万元。

  1992年经过对挠性割台联合大豆作业损失的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挠性割台联合大豆作业损失调查统计表
  (1992年)
表3-10






  1992年,由物资公司引进工程机械一台。当年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配套的机械有大豆精量
点播机、旋松锄、挠性割台、液压耙等;为小麦高产攻关配套的机械有大V型镇压器、2016型
割晒机、深松犁、烘干机。

  1993年,为了解决油菜收获时丢粒损失过大,大西江农场自制了E512收获机的带式拾禾器。
大西江、嫩北和七星泡3 个农场引进了IBQ-6 气吸式精点机。嫩江农场为了保持精播机起垄行
距一致,在起垄和排种部件间加装衔接联结轴。大西江农场为增施口肥,防止苗期脱肥,在精
点机开沟器两侧加装输肥管。

  1993年5月15日在鹤山农场调查小麦种肥分施和混施的对比数据:

  鹤山农场小麦种肥分施和混施对比情况统计表
 (1993年)
表3-11


  
  1993年以来,九三局注重采取农机、农艺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农业标准化水
平。

  1993年5月份, 在管局总农艺师史其哲的带领下,农机处沈庆怀参加了总局老干部处组织
的耕作改制调查,走访了全局11 个农场,考察了北安和绥化2个管理局,深化了对不同耕法的
理性认识。

  1、耕翻法:

  全土层容重变动在0.1~1.0克/立方厘米, 孔隙度达60.6~67.9%,犁底层厚8厘米,容量
达1.4克/ 立方厘米。土壤空气含量20~45%之间根死。当土壤含水量43%以上陷车、超过50%打
误,表层10厘米土层细碎整体呈上松下空。

  2、耙茬耕法:

  0~16厘米土层为耕作层,容重1.0克/立方厘米,三相变化55~63%。

  3、耙茬耕法的土壤三相:

  孔隙度59%,固相41%、液相34.37%、气相32.6%,冻土层240~260 厘米,10月份结冻开始
至下年3月末化冻150天水分由下向上输导。

  0~10厘米耕层增墒7.0毫米

  0~12厘米耕层增墒15.9毫米

  0~50厘米耕层增墒36.0毫米

  耙茬耕法抗干旱、抗涝。保水、提墒、保苗。

  至1993年7月9日,九三管局以1988 年的拖拉机和收获机的数量为基数,新增拖拉机341台,
联合收获机176台。

  1993年7月21日,在鹤山农场十七队3#1区对小麦不同施肥方法进行了产量调查。

   鹤山农场十七队3#1区对小麦不同施肥方法产量的调查统计表
  (1993年)
表3-12


  
  1993年3月,农垦科学院作物所、 工程所在荣军农场三队进行了大豆宽台高产栽培及机械
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试验,由农垦科学院提供设备和栽培技术,荣军农场三队提供试验地块,
并签订了收成分配协议书。

  1994年9月26日,尖山农场引进的1202拖拉机在麦收阶段作业量3 550标准亩,零修费1 100
元,耗机油121千克,占主燃油的2.8%,耗柴油4 280千克,标准亩耗油1.2 千克,标准亩零修
费0.31元。

  1994年10月10日,ISO-250型全方位深松机立项推广, 课题主持单位农机处。当年全管局
推广应用100台,深松深度50~60厘米,是犁耕深的2 倍,作业速度是犁耕的1.4倍,能打破犁
底层,铧尖处形成鼠洞,起到表水下降,储存伏雨防旱防涝,可用于低产田的改造。

  1995年,管局确定大豆高产攻关的机械为大豆精量点播机,旋松锄,平地机,挠性割台;
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和设备有小麦深施肥,大V型镇压器,2106 割晒机,宽幅喷药机,茎秆还田
机等;耕作改制配套机具有全方位深松机,1BJ4.5/5.3中型耙,鼠洞犁。

  1996年以来,随着“九五”期间国家对垦区商品粮基地建设投资的增加,全局积极抓好动
力机械更新换代和作业机具的六配套:即全方位深松机、中型耙、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机械、
2016割晒机,茎秆还田机、大豆挠性割台的配套;搞好玉米、甜菜、大豆等栽培机械化研究、
引进、试验、推广:即玉米大双覆种、管、收机械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大双覆起垄工作部件
的选择研究、铺膜机的引进、试验、推广;残膜回收机研制;玉米、甜菜小型移栽机的研究;
大豆茬原垄卡种玉米工作部件的研究、改装等。

  1997年,农机处王春华处长作为规模效益队工程专门领导小组的成员,参与了分局61个规
模效益队的筹备和农机配套意见的制定。

  1998年,由于分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局农机作业每亩地增效15元,节本5元。

  1、广辟资金来源,搞好农机更新换代。 保证总动力趋于平衡,严格控制小四轮的增长,
选择精良机械作为换代机型。动力机型以国产的1002、1200和国外160 马力以上的胶轮拖拉机
为主,收获机选择国产JL1075型为主要机型。

  2、围绕农业高产攻关增加农具更新的投入。一是全方位深松机, 中型液压耙,茎秆还田
机、宽幅和苗带喷药机、2016割晒机、挠性割台等100%的配套;二是带式拾禾器,平地机,玉
米收获机,移栽机按需要逐步配套;三是搞好常规项目的改装;四是规模效益队100%的配齐油
水分离滤油机。

  1999年5月,利用项目贷款,引进M160拖拉机240台,上海654拖拉机 15台;引进松翻两用
犁在鹤山农场进行了田间试验;桦川生产的大豆精量点播机在尖山农场试验;嫩江农场与讷河
农机厂联合设计了液压轻耙, 并投入实验应用;七星泡农场引入852农场生产的通用机进行大
豆平窄密的播种试验。

  2000年3月20日,分局副局长刘宪华主持召开了M160 拖拉机配套的座谈会,参加人有各农
场农机副场长、农机科长和有经验的专家及农机处王凤海、沈庆怀等,会后下发《M160拖拉机
农机配套座谈会记要》。

  2000年6月,嫩江农机厂生产IBQ-8气吸式精点机和IBJ-6.2 液压耙在农副业分场进行了田
间试验,参加管局农业研讨会的各场机务场长到现场参观,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大家最
感兴趣的是IBJ-6.2液压耙耙豆茬作业效果很好, 当年还在麦茬整地作业中发挥了作用。七星
泡农场为了达到耙地深度,采取两边摘耙片减少工作幅宽的改装,该耙作业中间无生格子。10
月份农机处进行了法国产动力液压耙田间作业试验。

  2000年8月20日,在嫩江农场七队进行了M160和7810 两种机型拖拉机牵引L-6-35松翻两用
犁田间作业的对比测试,在垄长1 300米的地号上,7800拖拉机作业一个往复用了26分钟,M160
拖拉机用了52分钟,同样的土地条件,M160的动力性远不如7810。

  2000年,全局农机战线获分局科技进步奖共2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
项。农机局主持推广的有:油料净化技术、耕作改制、6.2 偏置耙、松翻两用犁和大轮松土器
等4项。

  2001年,嫩北农场改装收割机豆皮收集器27台,为发展养牛业提供了收集饲料的实用机器。

  同年,大西江农场场领导带领农机科工作人员亲临修造厂指导,经多次试验,反复改进,
历时3个月改装完成大豆覆膜点播机15台。

  四、农机科研与新技术推广

  1986年以来,九三局不断加强农机科研与新技术推广,注重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作用。

  1986年12月13日,秦学秋处长在处务会上布置了1987年度农机新技术主项推广的13个课题:

  1、前悬吊割晒机放鱼鳞大片技术(锥形辊);

  2、单圆盘侧深施肥装置;

  3、茎秆还田机引机试验;

  4、红五月农场用国产A25泵代替1075H4拾禾台油泵;

  5、荣军农场(八队王世昌)4450拖拉机悬挂犁改装液压合墒器;

  6、宽幅割晒机加小帆布带改装;

  7、尖山农场修造厂改装1065、4075半链轨;

  8、施特莫烘干机(嫩江农机厂)生产鉴定;

  9、油菜分段收获机具的研制;

  10、大豆高产攻关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研究;

  11、农机更新换代选型的研究;

  12、尖山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引机试验;

  13、尖山农场种子加工厂机械配套成果鉴定;通过对比,精选加工后的种子,大面积增产
8.5%。

  1988年,农机推广课题6项。由各农场主持的有平地机改装与推广(主持单位大西江农场)、
超低溶喷雾技术应用(主持单位七星泡农场)等2 项;由农机处主持的有标准油量传递、不拆
卸检测仪、分层深松犁推广、九三地区喷灌技术试点等4项。

  同年,科技立题项目有9项:1、大豆挠性割台装置(E512), 主持单位山河农场;2、单圆
盘深施肥装置安装到国产条播机上的技术改造,主持单位红五月农场;3、 国外维修技术研究,
主持单位尖山农场;4、粮食作物研究,主持单位尖山和荣军农场;5、大豆播种施肥机引入试
验,主持单位农机处;6、油菜割晒技术研究,主持单位大西江农场;7、喷灌试验,主持单农
机处和尖山农场;8、前悬吊割晒机加锥辊杠试验,主持单位鹤山农场;9、分层深松犁研制,
主持单位鹤山农场。

  1994年,农机新技术重点推广的项目有10项:1、IBJ5.3/4.4中型耙;2、IBJ-6A型精播机
施肥部件改装;3、中耕旋转锄;4、大豆挠性割台和带式拾禾器;5、苗带喷药机;6、切刀式
全方位深松机;7、小麦播种深施肥部件改装扩大试验;8、 鼠洞犁和开沟机;9、E512型收获
机发动机国产化;10、磁化节油器。

  1997年,按照分局九垦局发[1997]31号文件的规划,全局农机科研推广项目有12 项:1、
农机化及配套农机具的研究与应用;2、农机设备的更新选型与配套;3、宽幅喷药机和苗带喷
药机研究;4、地膜覆盖机选型与配套技术研究;5、对巴西泵喷药机的引进与应用的研究;6、
柴油净化工艺改革技术推广;7、 检测技术在拖拉机检测上的应用;8、ISQ-250型全方位深松
机推广应用;9、IBQ-8气吸式点播机推广;10、 GDRF-40型多功能揉粉机推广;11、ZDZBQ-12
监控精量点播机;12、IID轻型折叠液压耙。

  2002年,分局农机局的农机新技术有:1、引3518轴流滚筒式自走联合收获机2台,在哈拉
海农场试验;2、推广3豪特柴油精;3、推广长生抗磨剂;4、大豆覆膜机和起膜机的研制与推
广。

  五、农机学会

  (一)学会组织

  1985年前,全局有农机学会会员130人,其中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43 人,助理工程师34人;
下分设农机运用、农业机械、农机修理、工交电力、科学普及等5个学组。

  1986年以来,为把农机学会办得更好,使农机学会这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真正成为党政
机关联系广大农机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实现农机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和科
学化,有力地推动学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按照《九三局农机学会章程》选举和增补了农机学会
第三届理事会和各学组成人员,组成九三局农机学会常设管理机构:名誉理事长赵锡纯,理事
长孙嘉龄,副理事长王富文、杨尚文、毕于文、王春华,秘书长王春华(兼),副秘书长刘文山、
沈庆怀、陈忠彦。

  各专业组组成人员名单

  一、农机运用组

  组长:沈庆怀

  副组长:徐宝军、陆 军

  二、农业机械组

  组长:曹学林

  副组长:许海龙、于福龙

  三、农机修理组

  组长:王春华

  副组长:李华洲、边书田

  四、工交电力组:

  组长:刘文山

  副组长:张明显、陶永宽、杨洪博

  五、农机监理组

  组长:王凤海

  副组长:熊广生、徐炳言

  六、科学普及学组

  组 长:高 霞

  副组长:任子君、陈万林、陈忠彦

  (二)学会活动

  1986年召开了第三届农机学会年会,孙嘉龄代表农机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增
补了农机学会组织机构的成员,通过民主测评和评委会评选,共评选出农机、工交、电力等行
业的优秀学术论文15篇,这些论文理论性较高,实用性较强,对农机各行业生产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在这次学会年会上,理事会下达了从六个方面进行研讨的学术任务。其中包括农业机械
化与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和探讨;农机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与探讨;甜菜基地建设、种植、
管理经验的研究与探讨;大马力拖拉机、收割使用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喷灌技术的试验与
应用;工艺改制、新工艺研究等。进一步明确了农机学术研究的方向。

  1995年12月管局农机学会在认真总结近10年农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汇编了农机改革、农
机管理新技术引进、田间标准化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新技术推广应用与创新经
验谈共19篇。

  1996年,管局农机学会实行目标管理,由赵胜雪代表农机处年初下论文题目,年中有检查,
年末出成果,共收集整理,汇编成册的优秀论文34篇。

  (三)农机学术成果及论文

  1986年,王春华撰写的《家庭农场与机械化》、刘万勤撰写的《分析生产力现状、办好家
庭农场》、沈庆怀和高霞合写的《机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机管理服务》,
发表于《农场经济管理》。

  1991年,在建设的亿斤商品粮基地规划中,齐维林、王春华、沈庆怀合写了《百亿斤商品
粮基地建设中的农机工作》,发表于《北大荒农机》上。

  王春华和沈庆怀调查了全局农机工人的收入状况后,撰写了《农机工人的劳动与收入,推
广山河农场以机带地农机工人有三块收入》的经验评介文章,从理论上说明农机工人增收是稳
定农机队伍的有效途径,发表于《北大荒农机》。

  1993年,史其哲、沈庆怀、王春华,调查了九三局农业耕作制的情况,撰写了《打好基础,
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的调查报告》,把尖山农场机械化中心站规模经营的典型介绍到全总局;
并总结了学习借鉴赵光农场耕耙法的耕作改制的经验,在九三局推进少免耕法的做法。该调查
报告在省耕作学会年会上发表。

  1994年,沈庆怀调查了农机维修状况后,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阐述了决不放松农机修理
的探索与实践,该论文发表于《农机维修》。

  1995年,农机处总结了多年农机配套的理论与实践,撰写了《农机配套、选型与使用对农
业的影响》一文,先后在《农场经济管理》发表和在国家农机化研讨会上发言,并被评为优秀
论文。

  1996年,王春华撰写的《再论了家庭农场与机械化》发表于《现代化农业》。

  1997年王凤海撰写的《节约降耗是农机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突破口》发表于《农机维
修》。

  1999年春,沈庆怀参加了管局的农业改革推进组,调查和征求各农场对行进M160拖拉机经
济效益的测算意见,撰写了《新机型引入后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

  1999年王凤海针对M160拖拉机大批引入,为了保证机车的技术状态,撰写了成立农机技术
服务中心的意见,发表于《现代化农业》。

  2000年,沈庆怀统计了M160拖拉机使用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撰写了《M160拖拉机
技术经济活动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2001年王凤海撰写的《小改装解决大问题》发表于《农机维修》。

  2002年王凤海撰写的《加入世贸组织与垦区农机化工作》发表于《农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