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林业管理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 林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建场到60年代初局、场都没有单独设林业管理机构。1963年局机关设林业科,各场仍无单
独林业管理机构。1977年遵照黑农总[1977]24号、65号文件精神,各场成立林业站,科站合
一。1980年以来,大多数场相继成立林业公司,同林业科合署办公。只有山河农场林业科、大
西江农场林业科保留时间较长。
管局林业处自1980年成立后,不断加强管理机构,最多时8 人组成。其中处长兼防火办主
任1人,专职副主任兼业务主管1人,技术人员4 人,护林员1人,驾驶员1人。森林保卫科、防
火办、植检站同林业处合署办公。1985年成立管局林业公司,下属局林业站,同局林业处合署
办公。1996年林业处4人,其中处长1人,科长2人,司机1人。1998年撤销局林业公司。2001年
林业处更名林业局,4人组成。各场林业科、林业公司、 森林保卫股、防火办、植检站合署办
公。2002年5月,各农场林业科更名为林业局。
二、管理措施
1、领导重视,真抓实干
1963年局机关成立林业科,全局林业建设纳入了行政正规管理的轨道。1977年各场成立林
业管理站,同年大多生产队成立林业班。1981年各场陆续成立林场。1983~1985年各场成立林
业公司,公司下辖林场和苗圃。进入90年代以来,全局林业有了更大发展。
1997年,垦区把植树造林“再造生态工程”当作一项重要的局策、场策来抓,从上到下把
该项工程当作一把手工程,场长、书记负起第一位的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
责,头头抓、抓头头的纵向管理体系。每位分局领导包一个场,各个场领导都包队;各级领导
都参加造林、监督造林、指挥造林。分局对总局、农场对分局、生产队对农场,各级领导每年
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各项造林任务的完成和全局林业的持续发展。
2、典型引路,全面推进
多年来,九三局在林业建设中始终坚持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赶超典型,做到
“快马加料,慢马加鞭”,推动垦区林业建设不断上档次、上水平。
全局林业管理部门根据苗木生产、造林绿化、林政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经营、林业科研
等多项林业建设任务。结合不同季节的中心工作,树立推广先进典型,全面推进林业建设。使
事事有典型、项项有样板,让典型引路,让样板说话,使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形成学、赶、
帮、超的良好态势,从而加速了垦区林业事业的发展。
3、开展全民绿化教育
九三局为动员组织全局上下形成合力,发展垦区林业,50多年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措
施和机会,大力宣传垦区林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造林就是造水、造粮、造福,栽树就是栽
下无价的财富、栽下不竭的能源、栽下子孙的希望;宣传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又是一项
社会公益事业,兼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宣传在大农业内涵中,农、林、水三者互相
依赖,互相促进,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屏障;宣传林业的发展对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洪涝灾害,遏制农田沙化和土地
荒漠化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宣传林业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构建新的稳定性强、生物生产力
高的人工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增强系统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宣教,营造了爱林、造林、
护林的社会氛围。
4、 坚持科技兴林
(1)坚持良种壮苗,适地植树。充分实现苗木自给, 千方百计保护苗木根系好,不风干,
确保栽活苗,不栽死苗、吐叶苗、弱苗、伤苗。实施苗木冷窖保管。“起、选、包装、运、假
植、苗木缸”六不离水,既防苗根风干,又防苗木萌动。防护林以新品种6502号杨和小黑14杨
为主,实行针阔混交,用材林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混交。荒山荒地穴状整地,开沟整地都不植
杨树。瘠薄地不植红皮云杉、落叶松。较湿地不植樟子松。
(2)坚持按标准整地,适时认真栽植。荒山荒地尽量开沟整地, 提倡顶浆造林,不准一
锹别,不打“持久战”,不贻误造林适期。植苗造林防窝根、下窖、露根、透风。熟地造林严
防透风和下窖。
(3)坚持三分造七分管。及时保质保量进行幼林抚育。 熟地提倡林粮间作,以耕代抚。
严防植苗垄中耕后透风,使苗木死亡。
5、抓好林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九三局林业改革起步于80年代初,历时近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林业体制改革。1983年全局有1个农场成立了林业公司,1984年初又有3 个农场成立
林业公司,1984~1985年初,大部分农场成立了林业公司。公司含苗圃、林场,同林业科合署
办公。
(2)林业承包。从1983年在鹤山农场一队召开林业承包现场会,到1985 年林业专业承包
在管局全面铺开。全局实行了独户家庭农场承包造林、联户家庭农场承包、营林员(护林员)
承包、造林班承包等多种承包形式。跃进农场实行熟地造林,独户家庭农场承包造林管护,实
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效果很好。据1985年统计,有开发造林(个人投资)2户,造林290亩;
专户林场68户、联户林场10户,承包造林9 216亩;营林员专业户116 户,承包149 713亩(含
抚育面积);家庭农场兼营承包99户940亩;责任制承包166户,10 516亩。
(3)创办家庭林场。 1984年鹤山农场林业公司职工代江滨创办九三垦区第一个家庭林场,
经营500亩,当年造林270亩,一包15年。林权归场,定价回收林地。1986年红五月农场二队职
工创办九三垦区第二个家庭林场,当年造林20亩。由于当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权和经营机制
的问题,这两个家庭林场都停办了。
(4)1999年分局推出林业改革新举措。 为便于集中经营大面积熟地造林,实行专业队造
林,跃进、大西江、荣军、嫩江、山河、嫩北等场组织30~50人专业队造林,承担农场当年造
林任务的50%;场队区绿化、义务植树,实行部门造林,承担当年造林任务的10%;适宜间种的
熟地造林,实行职工自费造林,间种收益归已,林业部门收管理费和抵押金,3 年后验收、收
回林地,承担当年造林任务的18%; 对于造林困难或不便经营的地块, 实行合作造林, 采取
“个人投资,林权共有,产品分成”的经营方式,承担当年造林任务的4.5%。1999年全局林业
建设创造了个人出资83万元用于造林的历史记录。
(5)兴办家庭林场和民营苗圃
2002年分局印发《关于兴办家庭林场、民营苗圃若干实施意见的通知》,并转发了《尖山
农场家庭林场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林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全局兴办家庭林场200 个,民
营苗圃10个,融资200多万元,造林2 万多亩。尖山农场办家庭林场40个,自费造林7 200亩,
占该场近两年年造林面积的70%。嫩北农场谢溪兰家庭林场,2001年一季造林(落叶松)300亩,
成活率达98%,鹤山农场黄铁锋家庭林场营造用材林303 亩、经济林150亩。全局家庭林场和民
营苗圃得到壮大发展。
三、林业生产
(一)林业生产机构与规模
1952年九三垦区第一个林业苗圃成立时,有技术员1人、工人4人,育苗30亩。1953年苗圃
建立了果园,共有技术员1人,工人15人。育苗和果园面积分别达60 亩。1954年成立造林队,
有干部2人,工人30人,经营面积225亩(含苗圃、果园)。1957年后分场成立苗圃,经营面积
15~30亩。1977年各场遵照黑农总[1977]24号文件精神,大部分生产队组建林业班,负责育
苗、造林、护林。1979年管局成立中心苗圃,经营面积1 185 亩(大部分用来种农作物)。遵
照黑农总[1979]184号《关于建立专业林场机构的通知》精神,1981 年以来,管局相继成立
12个林场。除山河乐山林场外,各林场都有苗圃。1983年末到1985年各场相继成立林业公司,
林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1985年统计全局林业生产部门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6台,小型拖拉机11台,农机具60台件,
电动机15台,各种喷雾器50台。500亩苗圃装备了喷灌设备。
1994年统计全局林业人员1 752人,其中在职工人923人,分离职工370人,退休150人,干
部87人(正式干部48人)。育苗1 845亩,农用地4 630亩。有链轨拖拉机5台,胶轮拖拉机3台,
手扶拖拉机1台,森林防火指挥车8台,液压耙2台,开沟犁1台,点播机1台,喷灌设备8套,房
屋3 720平方米。到2002年末,林业公司只有喷灌设备、 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其
余大部分设备卖给了职工。
(二)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80年代初期以前,各场林业生产单位——苗圃的规模不大,苗木生产以自给为主,产值不
高。1981年、1983年,各农场相继成立林场、林业公司,大多数农场将全场森林资源全部交给
农场林业公司管理,每年造林任务主要由林业公司完成。从此,林业生产规模渐大,产值渐高。
1979年总局正式实行造林投资政策,并逐年有所增加。实行敞口造林,多造多投资。造林
投资来源成为林业公司的主要经济收入。自1991年起,造林计划指标大减,且增加了义务造林
指标,每年投资造林2 万亩左右,再加苗木没有销路,林业公司收入大减。1992年,实施先农
后林的开发造林政策以来,林业公司从整地承包户那里收取管理费、资源利用费。大西江、红
五月、嫩北、尖山、七星泡、嫩江等场林业公司由于加强经营管理,收入有所增加。据统计1980
年全局林业产值340万元,1990年年产值350万元。1980~1993年年产值在330~350万元。
90年代初,面对造林投资金额逐年减少、开发造林整地面积难以增加、林业产值下降的严
峻形势,管局林业部门高举“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旗帜,提出“跳出林业抓林业”,
在“活”字上狠下功夫的口号,实施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广开财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逐
步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活跃繁荣林业经济。90年代中期以来,林业经济形势大有好转,
林业产值逐年增加。由1996年的550万元和1997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2 099万元和2002
年的2 479 万元。七星泡、跃进、红五月农场等林业公司和乐山林场积极开办多种经营,提高
了林业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