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森林资源培育
第三节 森林资源培育
一、森林资源现状
(一)天然林
九三垦区天然林绝大部分属嫩江县和讷河县所有。1982年划拨宜林两荒时嫩江县和德都县
划给九三垦区38万亩(其中嫩江县划35万亩)。这些宜林两荒多半是零星分布或低价天然次生
林。2002年全局存有69 555亩天然次生林,多为低价林、灌木丛、疏林地。主要树种有山杨、
白桦、柞、灌丛等,具有相当的生态价值。分局所属天然次生林的林木生长慢,适宜改造成速
生高产人工林。
(二)人工林
九三垦区人历经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截至2002年,全局实有造林面积72 851
公顷,其中防护林24 190公顷,用材林43 282公顷,特种用途林1 237公顷,薪炭林4 142公顷。
据调查活立木总蓄积量230多万立方米。
(三)宜林地
现全局各类宜林地68 685亩,其中已熟化的宜林地12 300亩。
二、苗木培育
(一)苗圃建设
九三垦区,自1952年组建第一个经营面积仅30亩的总场直属苗圃以来,育苗规模逐年扩大,
1953年年产苗150 万株,到1957年苗圃面积已达225 亩,年产苗已超千万株(大型苗)。1958
年以来,九三荣军农场所辖10个国营农牧场相继成立苗圃,育苗面积在30~60亩。为适应林业
迅速发展,九三垦区历来重视和加强林苗基地建设。在九三农垦局、兵团五师、九三农管局等
发展时期,下属各个场(团)都有相当规模的苗圃。1977年,按农场总局要求,全局各场林业
生产队都成立10人左右的林业班,负责造林、护林和杨树苗培育。
80年代以来,包括局直中心苗圃在内的全局12个苗圃,经营2 000 余亩育苗地,年产苗数
千万株。保证了全局80、90年代植树造林苗木的自给有余。
1997年,分局把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和花卉苗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垦区林业六大基地建设之一。
从此,全局苗圃生产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全局相继建成了大西江、七星泡、荣军等农场
的大型苗木花卉培育基地。
1999年,大西江农场建成占地900亩的苗木花卉培育基地其中大棚育苗20 亩,大地育苗30
亩,培育大苗69亩,新育金丝柳600亩。有128 名职工,配备两套大型喷灌设备,年产苗2 600
万株。
1999年,七星泡农场苗圃发展成为占地675 亩的林苗花卉培育基地,其中大棚育苗16亩,
年产苗300万株;玻璃温室一栋120平方米,年产草本花卉3万多株,盆花5 000盆。同年分局将
七星泡农场苗圃命名为局中心苗圃(原局直中心苗圃于1990年撤销)。
2000年大西江农场引进大叶金丝柳,与齐市某公司联营,年产种穗2 000 余株;2001年该
场又引进中绥12杨、中黑防杨等,育苗6 000余亩,并在北京及石家庄地区建了2个育苗基地;
2002年该场修建了23栋连体大棚,培育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苗木。
2000~2002年,全局林业苗木培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2000年全局苗圃面积
795公顷,2002年全局苗圃发展到1 333公顷,年产苗木4亿株(穗)。
1、大西江农场林业苗木示范区
该苗木示范区育苗面积1万亩,6个品系、32个品种。培育各种苗木3 661 万株,杨柳插穗
6 562万穗;3年造林2万亩,实现林业经济产值1 738万元,利润685万元。
培育的主要苗木:
(1)针叶苗木,面积100亩。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23栋钢架连体大棚育苗100
亩,另有场圃育苗50亩,年产针叶苗木2 200万株。
(2)阔叶苗木,面积600亩。杨树品种有中绥十二、A100、迎春五号和中黑防,年产苗(穗)
700万株、1 300万穗。
(3)绿化大苗,面积1 650亩。树种主要是垂柳、红皮云杉和剪型榆,年产苗710万株。
(4)花灌木,面积386亩。主要品种为接骨木、紫丁香、桃红、锦鸡血、金老梅、锦带花。
年产苗300万株。
(5)草本花卉。主要有串红、雏菊、茑萝、霍香蓟、矮牵牛等22种,年产苗7万株。
2、七星泡农场林业种苗繁育基地
该种苗繁育基地总面积1 000亩,基地内有钢骨架大棚22栋,喷灌面积15 万平方米,繁育
名优品种50余个,每年可产林苗1 000余万株,创产值300万元。
基地分为6个经营区:
(1)大棚育田区。年育大棚内落叶松苗160万株,大地留床落叶松苗48万株,换床落叶松苗
92万株。大地云杉当年育苗172万株,换床云杉42万株,2年生云杉132万株,3 年生云杉154万
株,樟子松2年生苗100万株。
(2)花灌木繁育区。育四季丁香4万株,花楸1万株,接骨木6万株,桃红4 万株,其他花灌
木30万株。
(3)草本花卉繁育区。育卷丹百合200万株,唐菖莆5 万株,芍药1万株,福录考1万株,景
天1万株。
(4)多季玫瑰大苗区。育多季玫瑰5万株。
(5)针、阔叶树种大苗区。育云杉大苗20万株,杨树大苗10万株,柳树大苗20万株。
(6)花灌木大苗区。育丁香10万株,接骨木10万株,白桦5万株,柞树4万株,茶条槭2万株,
桃红4万株,其它19万株。
3、荣军农场林业苗圃
荣军农场适应生态局(场)建设的需要,于2000年对该场林业苗圃进行了扩建改造,现已建
成了育苗面积达750亩、培育20多种造林绿化苗木、年产苗量600多万株的大中型苗圃。
苗圃分两个育苗区:
(1)常规育苗区,占地面积350亩,主要培育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杨树、柳树及各种花
灌木,满足了全场造林绿化用苗。
(2)沙棘育苗区,占地面积400亩,其中建成20亩全光照大棚育苗砂盘,并全部配套程控微
喷设备,引进、培育适宜本地区生产的优良沙棘品种10 多个,本区育1年生沙棘苗160万株,2
年生沙棘苗140万株,仅此一项年产值可达730万元,创利350万元。
4、其他各场林业苗圃
2000年鹤山农场苗圃面积达16公顷;2000~2001年,跃进农场苗圃面积均为15公顷;2002
年,尖山农场苗圃面积达8公顷;2000~2002年红五月农场苗圃平均面积为16 公顷;2002年嫩
江农场苗圃面积达20公顷;2000~2002年,山河农场苗圃面积均为6公顷;2000~2002 年,嫩
北农场苗圃平均面积为22公顷;2000年,建边农场苗圃面积达9 公顷。林苗生产基本满足本场
造林绿化的需要。
(二)苗木生产
随着全局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经营,苗木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实现了“七
化”。
一是苗圃浇灌水利化。70年代,全局培育苗木改变了以往靠人力浇水的落后状况。大多数
苗圃有机井或用水库水,实现了动力提水和喷灌机浇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全局苗圃
浇水运用管道化机械喷灌——“人工降雨”。
二是除草施肥化学化。70年代初以前,苗圃多采用人力除草,用肥多为有机肥。70年代中
后期以来,苗圃灭草普遍采用除草醚,后加用拿扑净、果尔等化学药剂,人工除草为辅。用肥
也以化肥为主。
三是育苗圃生产机械化。50、60年代,育苗生产以人为主。70年代以来逐渐实现了育苗生
产机械化。整地、作床、起垄、中耕、起苗、灌水、防寒、病虫害防治等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
80%以上。
四是苗木品种良种化。杨树是原防护林的主栽树种。1976年前各苗圃以培育乡土树种中东
杨为主。1976年秋冬引进了以小黑杨为主的杨树,有北京605 杨、加青杨、小山杨、小青杨、
小黑杨、小黑14杨等6 个新品种。1983年自选了综合性状优于小黑杨和小黑14杨的6502号杨,
通过了专家鉴定,并在垦区内外推广。80年代中期大西江农场从外地引进红皮垂柳(半垂柳),
1987年以来相继引进富裕垂柳、讷河垂柳和青皮垂柳,推广到全分局。50、60年代育过水曲柳,
应用于造林;黄菠萝、核桃楸、紫椴、康椴、唐槭和红松(七星泡育)等树种育苗成功,但由于
气候条件和植树技术等原因,造林失败。50年代中期开始培育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等针
叶树苗,并逐年增加育苗面积。70年代以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80年代以来以长白落叶松为
主。
五是苗木培育多样化。50多年来,全局林业科技人员和林业职工引进和培育了种植适宜九
三地区的各类杨树,红皮垂柳、青皮垂柳、水曲柳和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树种;此外还有:
白皮柳、各种灌木柳、丁香、桃红、暴马子丁香(白丁香)、锦鸡儿、锦带花、金老梅、银老
梅、接骨木、珍珠梅、部分绣线菊类、红玫瑰、黄玫瑰、多季玫瑰、胡枝子、三角枫、连翘、
十姐妹、红瑞木、四季丁香、沙棘等百种左右。近几年来各苗圃还培育草本花卉。主要品种有:
串红、小丽花、大丽花、矮牵牛、红鸡冠、黄鸡冠、万寿菊、黑心菊、翠菊、步步高、百合、
荷包牡丹、福录考、石竹、荷兰菊系列等。
六是育苗技术科学化。70年代中期以来,全局针叶树育苗采取全光育苗新技术,单产高、
成本低。80年代初以来,落叶松大棚育苗试验获得成功,1994年通过专家鉴定,向全垦区推广。
落叶松大棚育苗一般当年出圃,亩产成苗25万株,成苗率80%左右,株成本为大地育苗的50%。
大棚育樟子松、红皮云杉、花灌木也相继获成功。从此育苗生产走向了工厂化、丰产化。1999
年全分局大棚育苗53栋,49亩。2002年大西江农场大棚育苗达100亩。90 年代以来推广了容器
育苗、沙盘微喷育沙棘苗、地膜覆盖育苗,生根粉催根育苗等育苗新技术。
七是育苗生产产业化
自90年代以来,育苗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并向产业化迈进。至2002年分局有12处苗圃都进
行了扩建。其中大西江农场苗圃规模最大。2002年育苗面积10 186亩。产苗4 710万株、1 300
万穗。七星泡农场苗圃规模较大,育苗面积1 000亩,年产苗木1 000 余万株,创产值300万元。
其他农场育苗产业初具规模。
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防护林体系是由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库林、护渠林、防浪林等若干
林种组成。其中以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为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工程。50年来,九三垦区在农
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注重抓好和解决农田防护林的林网布局、带宽与结构、树种选配、造林
密度、林木营造与幼林抚育等关键性问题,提高和增强了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功能质量和整体效
应。
九三垦区于1953年春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带,50年从未间断。到80年代初农田林网化已见
雏形,此后农田防护林营造面积逐年减少。截止1984年全局营造农田防护林8 467 公顷,除建
场最晚的建边农场外,其余10个农场基本构成林网防护体系。至2002年全农田防护林(含片状
防护林)实有造林面积17 311公顷。纵横交错的5 000余条防护林带将全垦区耕地划成4 000多
个网格,辅以星罗棋布的片状防护林,庇护农田310 万亩。一个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为目的,山水林田路沟综合治理,网带片合理综合布局,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乔
灌草混交,高质量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
(一)农田防护林的林网布局
1、农田防护林的林网布局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控制主要自然灾害为宗旨。(2)农、林、牧业统一规划,林网、
水网、路网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沟、村(队)综合治理。(3) 农田防护林同其它防护
林种相结合,构成防护体系。
2、农田防护林的网格布局。
(1)主林带配置原则:以防治主要自然灾害为宗旨。 九三垦区耕地多为丘陵漫岗地,为适
应机耕作业,又能控制主要灾害,其主林带配置考虑三点:其一、有效的控制主害风,其偏角
一般不大于30度;其二、控制水土流失,沿等高线配置;其三,便于机械作业,沿耕地长边配
置。
(2)网格大小以灾害轻重而定。一般耕地主带间距300~400米,最宽不过500米。副林带间
距1 000~1 500米。网格面积450~900亩,不大于1 050亩。
(二)农田防护林的带宽和结构
1、农田防护林带的带宽
一般为10米左右,不宽于15米,不窄于8米。50年代营造的防护林多为15~20 米的宽带林。
60~70年代的防护林带几乎没有超过15米宽的。80年代以来多为10米左右,3~5行树。
2、农田防护林带的结构。
50年代林带多为三段林型,紧密结构。60~70年代的林带多为两段林型,疏透结构。80年
代以来的防护林带多为落叶松,一段林型,通风结构。目前保留的三段林型已经很少,两段林
型也不多。
50年代防护林带多为大网格、宽林带、以中东杨为主栽树种。60年代以来向“小、窄、良”
方向发展。70年代以来到80年代初实现了“小、窄、良”。
(三)农田防护林带的树种及树种混交方式
主栽树种。70年代以前中东杨为农田防护林的主栽树种,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小黑杨和小
黑14为农田防护林的主栽树种。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末落叶松是农田防护林的主栽树种。50年
代营造的家榆林带,因生长慢,受2.4-D药害等原因60年代后期就不再营造。50年代末期到80
年代初期营造了少许樟子松、红皮云杉林带。
自1953年营造第一批林带起就不间断营造混交林。50年代以杨柳榆行带混交为主;80年代
营造一批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带。80年代以来实施林带半皆伐更新,形成一批中东杨与红皮
云杉或樟子松带状混交林。尖山等农场营造了小黑杨与红皮云杉或樟子松行带混交林(中间3
行杨,两侧各一行红皮云杉)。此外还有落叶松与樟子松、落叶松与灌木柳混交林,樟子松与
小黑杨、樟子松与水曲柳混交林,水曲柳与中东杨、水曲柳与丁香、水曲柳与灌木柳、水曲柳
与家榆混交林,中东杨与家榆、中东杨与灌木柳混交林。
(四)农田防护林造林密度
50年代以来至1977年以中东杨为主栽树种的林带,株距为1米,行距1.5米,亩栽444株。
期间60年代中期,以水曲柳为主栽树种的林带,株距1~1.5米,行距1.2~1.5米,亩栽296~555
株。1978年到80年代初期,以小黑杨为主栽树的林带,株距1~1.5米,行距1.5~3米,亩栽148
~444株。80年代以来,红皮云杉和樟子松大苗更新,株、行距3~4米,亩栽41~74株。
(五)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幼林抚育
农田防护林大多是植苗造林,人工挖穴栽植,用植树机营造的林带不多。1965年春在跃进
农场一队用五铧犁开沟埋中东杨杆造林,一季实现了林网化。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全局
采用小黑杨母根造林、柳树埋杆和扦插造林都获得成功。
幼林中耕除草多采用林粮间种方式,以耕代抚。大行距林带也有用耙地灭草的办法。阔叶
树抚育采取“3.2.1”方式,针叶树抚育采取“3.2.2.1”方式。以林地不草荒为准。红皮云杉
和樟子松幼苗晚秋保留一些杂草,防止冻害。
(六)农田防护林体系质量评估
九三垦区防护林体系质量较优。一是九三垦区早在50年代初就着手防护林建设,树龄大,
长得高,防护效应大,间伐或更新出材多,经济效益大;二是树种多样化,有针叶树林带、针
阔混交林带,针叶混交林带占大半。针叶树林(尤其是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
综合防护效应优于杨树纯林,此三类林带胁地较轻、寿命和更新周期长、材质又好,间伐利用
经济效益大。可以说九三垦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质量与技术,无论同省垦区兄弟局相比,还是同
三北防护林地区相比,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第二代防护林建设堪称典范。
(七)农田防护林体系效应评估
以带状防护林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效应有:动力效应(降低风速)、热力效应(提高
地温)、水文效应(增加湿度)、土壤改良效应(固保土肥)、生物效应(增产)、经济效应
和社会效应等。
农田防护林带诸效应中以改变局部小气候为主体。据多年调查,农田防护林在有效防护范
围内(一般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 28.9%, 有效地控制了风灾和土壤风蚀;土壤含
水量增加7~14%、蒸发量减少7.5~36%,作物蒸腾强度降低18%,相对湿度提高2.3~4.9%,农
田局部小气候的改变有利于作物早出苗,保全苗,加速生长,提高产量;沿等高线配置的防护
林带的截流作用,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冲刷沟的形成。农田防护林的保水、保土、保肥作
用是其他任何措施所不能代替的,农田防护林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作物增产方面。据1956~1976
年调查,大豆7年平均增产17.2%,小麦8年平均增产18.4%,扣除林带胁地减产部分麦豆纯增产
15%。
(八)黑龙江垦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四期规划(2001~2010)
2001年分局林业局参加了垦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四期规划工作。九三分局承担三项任
务:防沙治沙工程造林2 000公顷,2005年末完成1 620公顷;草原防护林工程造林2 000 公顷,
2005年末完成490公顷;“三绿工程”造林1 000公顷,2005年末完成900公顷。
四、用材林基地建设
用材林基地建设于1956年春起步,到1984年,全局已营造用材林19 933公顷。1985年以来,
全局逐年扩大用材林造林面积,截止2002年末全局用材林实有造林面积43 282公顷,其中已成
林面积22 710公顷。
(一)用材林基地建设历程
九三垦区最早的一片300亩落叶松用材林在尖山农场十二队,是1956 年春在一片退耕还林
地上营造的。70年代以前,用材林建设尚未提到日程,只是利用边角隙地和小面积退耕还林地
营造。70年代以来,尤其在80年代,全局掀起了用材林基地建设高潮,1981~1984年,全局年
年造林超6 万亩,其中大部分是用材林。1991年以后,由于超计划造林不再拨款,宜林地越来
越少、整地困难,且造林成本高,年造林面积在3 000 亩左右。1997年分局提出“再造生态工
程”以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1998年验收合格面积5.3万亩,1999年验收合格5.1万亩,2000
年验收合格6.4万亩,2001年验收合格6.7万亩,2002年验收合格5.7万亩。其中85%是用材林。
在47年的用材林建设实践中,九三局因地制宜调整造林布局,切实抓好造林技术要点的落实,
不断扩大速生丰产林的营造,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用材林的布局
用材林分布在田间边角地、不宜再耕作的退耕还林地、不宜农耕的荒山、荒地,地方政府
划拨的宜林两荒、天然次生林地等。垦区部分用材林分布零散,多与耕地相间。大西江、红五
月、鹤山、尖山、荣军、山河乐山林场、七星泡、嫩江等场都有大片用材林分布。
(三)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
1、树种与混交
用材林以落叶松为主栽树种,辅以樟子松,红皮云杉,水曲柳等。
用材林多以纯林为主,也有部分落叶松同樟子松、落叶松同红皮云杉构成的片状、带状混
交林。
2、造林密度
70年代以前造林密度偏大,一般株行距为1~1.5米,亩栽296~555株。80年代初以来,一
般株行距为2米,亩栽666株。
3、造林整地方法
80年初以前,荒山造林很少,都是穴状整地。1982年以来采用机械开沟。用拖拉机牵引一
铧犁按设计行距开沟,沟深以不回垡为准。低湿地、低洼草塘,采用“两沟一台”整地法。1992
~1995年采取全面耕翻整地效果好。
4、植苗造林
以春造为主,提倡顶浆造林;用普通锹或植树锹造林,用植树锹质量好、效率高;严格执
行造林技术规程,防止透风、下窖、窝根、露根,防止栽风干苗、萌动苗。
5、幼林抚育
熟地造林实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效果甚好;荒山、荒地造林实行划、割带抚育,如杂
草少可穴状抚育;机械开沟整林造林,杂草少、无灌木可不抚育,如灌木丛生、次生林幼树茂
盛则割带抚育。栽后1~3年的抚育至关重要。每年第一次抚育不迟于6、7月份。抚育晚,造成
幼苗死亡或冬天冻死。对于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抚育过晚,冬季无杂草、灌丛庇护,极易受冻害,
翌春死亡。当幼苗生长恢复正常、杂草、灌丛、天然林幼树欺不死的可停止抚育。
(四)速生丰产林营造
1、杨树速生丰产林营造
遵照总局《关于下发杨树速生丰产林查验验收技术标准的通知》精神,九三局各场先后营
造了一批杨树速生丰产林。主栽树种是小黑杨和小黑14杨。选用退耕还林地和便于经营的小块
坡耕地进行营造。株行距4~6米,亩栽22~41株。抚育多为林粮间作、以耕代抚或机械灭草。
由于肥水措施不到位,大部分林地达不到速生丰产。有相当一部分改造成针叶树用材林。
2、落叶松速生丰产林营造
1990年跃进农场进行先农后林、熟地营造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实验,1992年全垦区推广。本
期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其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荒山荒地造林。 在鹤山林场调查林龄 4 年生樟子松
(苗龄2年):先农后林、熟地造林成活率88%、保存率84%,年均长高20 厘米;而荒山荒地造
林成活率84%、保存率70%,年均长高13.4厘米。调查林龄4年生落叶松(苗龄2年):先农后林
熟地造林成活率90%、保存率84%,年均长高43厘米;而荒山荒地造林成活率85%、保存率80%,
年均长高32厘米。
1998年分局启动“林业生态再造工程”,把速生丰产林工程列为六大子工程之一。同年10
月份印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关于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决定》,从此加快了落叶松
速生丰产林建设的步伐。
五、特用林建设
九三垦区特用林以绿化林为主,其次是纪念林、试验林、母树林等。
(一)绿化林建设
1、公路绿化
全局公路两侧一般多为农耕地,另有少量的天然林和草地。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已绿化了
大部分路段。60年初提出消灭“光杆路”,80年代管局提出“有路就有树”的口号,进一步加
速了公路绿化。1992年总局提出公路绿化实现高标准的要求。即:常绿树、垂柳、花卉要上路。
现分局局直通往双山镇和尖山、鹤山、 红五月等农场的路段基本实现了全程高标准绿化。 分
局通往其他农场的部分路段达到了高标准绿化。各农场通往生产队公路也有部分路段实现了高
标准绿化。
1995年,黑龙江垦区实施农田林网化和营区与道路高标准绿化决战以来,九三局进一步加
快了公路绿化的进程。1996年春建边农场交通科组织职工群众绿化了场部到国道的18.6公里路
段,栽垂柳5 万株。同年春嫩北农场交通科组织职工群众绿化了15公里公路,共栽红皮云杉大
苗4万多株。
1997年,分局把绿荫通道工程(公路绿化工程)列入“林业生态再造工程”六大子工程之一。
同年分局局直组织1万多人绿化局直西向环城路。由局领导带头,营造了1处“生态示范林”。
1998年秋,建边、山河、嫩北3 个农场完成百里公路绿化整地(穴状整地)任务,翌年春完
成植苗任务。
1998~1999年全分局实施绿荫通道工程,共造林2 483亩。
2、护城林(护场林、护队林)
早在1963年九三农垦局就提出了场、队都要穿“裙子”,消灭“光腚屯”的场、队、区绿
化目标,1963~1966年各农场场部和大部分生产队基本上完成了此项造林任务。场部一般沿四
周营造24行护城林,队部一般营造12行护城林。此后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农垦小城镇建设带
动战略的实施,部分场、队房子盖到“裙子”外,又增添、穿上了更新、更美的“裙子”。
3、风景林
九三局于1963 年春,在九三乳粉厂南侧营造了一片红皮云杉风景林。并于1964 年春,在
“九三——红五月”公路0公里南侧营造一片红皮云杉、樟子松风景林。又于1965 年春在原双
山糖厂北侧营造一片樟子松风景林。各场场部和大部分生产队队部都建有各具特色的风景林。
鹤山农场二队、七星泡农场二十四队等生产队还保留了天然风景林。
4、街道绿化
九三局街道绿化始于70年代,80年代提到日程,90年代形成高潮。70年代的街道绿化以杨
树为主,80年代垂柳上街道(半垂型)、常绿树大苗上街道、花卉上街道(草本花卉为主),逐渐
淘汰中东杨。1995年,兴起草坪热,1998年新种草坪5.5万平方米,1999年新种草坪4万平方米。
现全局草坪面积达30万平米。1996年分局将环境改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
在全局开展“清障、修路、挖沟、栽树”活动。提出路修到哪,树栽到哪,有路就有树,有树
就有花灌木的口号,大大加快了街道绿化步伐。1998年分局8个农场场部各有果树一条街。
5、公园和小游园建设
九三局园林建设绿化、美化、香化为主基调。1991年建成的鹤山农场“仙鹤湖”公园,是
最早建成的场级公园,占地720亩,投资180万元。至今仍是附近县、乡内的最好公园。1981年
建成的跃进农场十三队“高峰”公园,是全省垦区标准较高的队级公园。1988年还建成了嫩北
农场十队公园。1991年“九三公园”动工。此后大西江农场公园、嫩江农场水上公园相继动工。
全局小游园建设比较普遍,尤其是总局部署“两化”决战以来,加快了小游园建设步伐。
按照分局要求,每个单独的居民区至少建有一处小游园。1998年新建小游园12个,1999年新建
小游园13个。到2002年全局有小游园29个。
6、场(厂)区、办公区、家属区庭院绿化
全局企事业单位的场(厂)区、办公区、家属区庭院绿化工程,以场(厂)区、办公区绿化起
步为早,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具规模。各场(厂)办公区大院、多数生产队办公室大院的
绿化都达到了高标准。其中较突出的有:鹤山农场办公楼大院、七星泡农场办公楼大院等场级
办公区。嫩北十队、跃进十三队、山河五队、山河四队、荣军三队、荣军二队、尖山五队、七
星泡九队、嫩江十九队等队级办公区、家属区绿化达到了高标准。分局局直电业局、油脂化工
厂、九三乳粉厂、局中心医院、局科研所、局一中、局直中学、局党校、双山糖厂、尖山职高、
尖山中学、七星泡职高、鹤山中学、鹤山乳粉厂、嫩北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也实现了高标准绿化。
7、绿色窗口工程和见缝插绿工程
1997年,分局把绿色窗口工程(绿色城堡建设工程)和见缝插绿工程列入“林业生态再造工
程”六项子工程之中,进一步提高了局、场、队区园林绿化建设水平。
1998年,全分局造林绿化投入资金600万元,栽大苗60 万株。1998年、1999年两年七星泡
农场绿色城堡建设工程造林1 114亩,栽植红皮云杉大苗12.5 万株,投入80万元。1999年红五
月农场14个生产队一季栽樟子松大苗1.2万株。1999 年局直启动见缝插绿工程,将垃圾场、沙
坑、建筑废弃地等无用地七处回填土后造林155亩,并建4 000 平米小游园1处,命名“青少年
绿化文明园”。同年局直开展“绿我九三,美化家园”活动,一季营造绿化林500 亩。1998年、
1999年两年全局绿色窗口工程造林5 387亩、见缝插绿工程造林3 022亩。
(二)母树林建设和采条母本林建设
1980年,黑农总林字[1980]1号《关于转发 〈黑龙江省林木种子园建立和技术管理暂行
办法〉、〈黑龙江省营造人工母树林和抚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发后,管局林业处进行
了传达和部署。1983年跃进农场将1966 年营造的一片樟子松林改造成人工母树林,面积120亩,
改造时虽进行了间伐,但因林龄较大,自然整枝高、树冠小,立地条件又不好、结实不好、采
种价值不高。1983年在跃进农场召开改造母树林现场会,各场上报了改建母树林规划。至今各
场人工母树林采种量少,育苗用树种基本靠外买。
各苗圃都有采条母树林,主要是杨、柳母树林。一般用2~3年就改为大苗区。
(三)纪念林
九三局早在60年代初开展营造纪念林活动。1963~1965年相继营造一片“受奖纪念林”,
两片“五四青年纪念林”。1966年跃进农场在一队东、场部西营造一片樟子松“四清纪念林”,
面积120亩。1968年兵团五师“九三——红五月” 公里的南山营造一片樟子松“兵团组建纪念
林”。各场、队广泛开展营造各种纪念林活动。如:青年林、民兵林、三八林、老干部林、共
青林、少年林、老党员林等。
(四)试验林
1、公路防雪试验林
1986年管局林业处在“九尖”公路1~2公里地段左侧(近北向)营造公路防雪试验林,株行
距4×3(米),平均5行樟子松、1行丁香。1988~1989年管局林业处在“九红”公路3~5公里地
段左侧(近北向)营造126亩公路防雪试验林,株行距4×4(米),平均6 行樟子松,2行丁香。自
1964年起到80年代中期,林业处相继营造了不同树种、不同密度、不同宽度、不同结构的系列
防雪试验林。
2、农田防护林混交试验林
多年来,九三局营造的混交试验林类型有:落叶松、白桦株行间混交,落叶松、水曲柳行
间混交,落叶松、水曲柳株间混交,中东杨与红皮云杉行间混交、樟子松与红皮云杉带间混交、
樟子松与水曲柳行带间混交、落叶松与樟子松带间混交、 落叶松与樟子松行带混交、 中东杨
与家榆行带混交,中东杨与水曲柳行间混交、水曲柳与家榆行间混交,落叶松与家榆行间混交、
小黑杨与樟子松行间混交、小黑杨与樟子松行带间混交、小黑杨与红皮云杉行带间混交、小黑
杨与红皮云杉行间混交等。
3、农田防护林更新试验林
全局营造了7种更新试验林:(1)中东杨带内更新红皮云杉,行混或株混;(2) 小黑杨带内
更新红皮云杉,行混或株混;(3)原带未皆伐或全皆伐,针叶树大苗更新;(4)原带半皆伐或全
皆伐,针叶树小苗更新;(5)原带全皆伐,全面耕翻、耕种3年后,针叶树小苗更新;(6) 带侧
针叶树小苗更新;(7)原带全皆伐或半皆伐,用营养袋针叶大苗更新。
4、评比林——品种选育试验林
1974年在局科研所试验地建立杨树品种评比林,即杨树品种选育试验林。占地3 亩,栽植
32个品种的1年生母根,株距1.5米,行距3米。从中选育出长势强的6502 号杨、6503杨、辽城
2号、小黑14等优良品种。
六、薪炭林建设
九三局营造薪炭林基本都是采用扦插和埋杆法种植灌木柳和白皮柳。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九三局薪炭林建设起步。1966年末,分局各场从五常县引进一大批
白皮柳种条。一部分营造防护林,大部分营造薪炭林。80年代营造的薪炭林较多。多是利用低
洼地、冲刷沟两侧、沟塘子营造。既是薪材基地,又起水土保持作用。90年代以来凡是土地条
件好的薪炭林全更新成针叶树用材林。
七、义务植树
自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以来,九三垦区开
展了历时21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982到1991年10年间实际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75.21 万人,
平均尽责率84%,其中达90%以上的农场有鹤山、跃进、尖山、荣军、红五月、山河、嫩北等七
场。全局人均植树9株(按应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计算),超额80%完成任务。其中:鹤山、山河农
场人均植树10株以上。全局义务植树保存率62%。
1988年以来,局直和场直义务植树多采取以资代劳的办法,收缴义务植树费,由林业部门
统一使用,效果好。介绍此做法的文章曾在《国土绿化》刊物上发表。
管局为更好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于1991年建立了垦区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册》制度。
1992年以来各场义务植树年年超额完成任务。1993年实行义务植树“四化管理”,即规模化、
基地化、科学化、制度化。管局将义务植树指标列入目标管理责任状中,作为各级领导包绿化
点任务之一。从而加强了对义务植树的领导,确保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
多年来,义务植树以绿化场、队区,绿化道路,绿化荒山荒地为主,栽植树种多为落叶松、
樟子松、红皮云杉、垂柳(半垂型)、白皮柳、杨、花灌木等。90年代兴起栽植柳树热,淘汰了
中东杨。90年代末至今以栽红皮云杉、小黑杨为主。荒山荒地绿化仍以针叶树为主。
在历时21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九三局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上级
机关的表彰和奖励。同时也推广了不少好做法和典型。各级领导年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局、场两级领导尤为突出。大西江农场原场长杨全福退休后在大西江水库北山义务栽植樟子松,
并进行抚育,早已成林;1997年尖山农场十队采用义务植树挂牌法,定位、定人、定责管理,
成效甚好。1998年春荣军六队78岁的老荣转军人王瑞,一季义务植树1 200 株;1998年春嫩江
农场小学开展了“植树护绿”千人植树签名活动,4月25日,1 000多名学生在长13米的长绢上
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植树13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