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九三垦区畜牧业从上世纪50年代自养自给,逐渐走上计划生产的轨道,逐步推行大、中、
小(规模)结合(以大为主)、集中与分散(饲养)结合(以集中为主)的经营体制,并组建了一
批专业畜牧场、队;60年代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公有公养。由于饲养管理
粗放、养殖技术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分配存在“大锅饭”等弊端,畜牧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1985年以来,随着全局职工家庭农场的全面举办,畜禽饲养也由公有公养变为家庭承包经营,
全局畜牧业在“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全局畜牧业呈
强劲发展态势。到1998年畜牧业产值达9 692.4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3%。比1986年增
长9 112.2万元(约16倍)。2000 年以来,全局推进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发展计划,畜牧业
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大:2000年为17.7%,2001年增至20.6%,2002年近25%;2002年畜
牧业总产值为36 817万元,比1986年增长65.3倍,比1998年增长2.8倍。
1985年前,全局800余头公养奶牛核心群由九三局工业公司的4个奶牛队集中饲养。1986年
随着工业公司改革,奶牛队划归原属农场(荣军、尖山农场),奶牛陆续卖给个人饲养,农场
的畜禽饲养也陆续转给职工家庭经营。
1991年2月,管局党委、 管局组织较大规模的参观团,由管局党委书记姚克明和总农艺师
史其哲带队赴和平牧场参观学习,经参观团研究讨论形成考察报告,提出了十条建议。为加大
全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畜牧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1993年,按照总局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比重,要使畜牧业生产成为“三分
天下有其一”的战略思想,管局将畜牧业纳入庭院经济范畴,畜禽饲养、畜牧业经营均为个体
自营。新的经营体制调动了职工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小康型养殖户。
1994年,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要将垦区畜牧业建成以牛为主的独立支柱产业,实现奶牛50
万头,肉牛50万头,禽5 000万只,肥猪100 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的目标(简称
“351”工程),管局党委不失时机提出“三元” 经济发展战略,把畜牧业作为三元经济中的
主导产业来抓。
1995年,管局对畜牧业开始实施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运作。基本做法是:“先易后难,先
试后推,分类指导,重点突出,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启动实施一个。”首先在乳业生产经营
上,组建了鹤王乳业(集团)公司,内含4 家乳品加工企业(鹤山乳品厂、跃进乳品厂、尖山
乳品厂和嫩江乳品厂),带动6 个农场(鹤山、跃进、尖山、嫩江、大西江和荣军农场)的奶
牛基地建设;同时也实行农场(七星泡乳业公司、红五月乳业公司)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
稳定奶牛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红五月农场成立了联友肉禽集团,集种禽饲养、种
蛋孵化,肉禽养殖和加工,饲料加工、销售为一体,生产经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年均饲养
肉禽100余万只,加工销售饲料9万吨。对区域内的肉禽养殖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到1999年底全局养殖专业大户和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40户。其中养殖10 头以上奶牛专业户
260户,饲养奶牛3 185头,占奶牛总数的19.7%;年饲养肉牛50头以上的肉牛专业户16 户,饲
养肉牛908头,占肉牛总数的8.4%。
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和资源状况以及发展潜力, 九三分局确立了五大养殖生产基地:(1)
鹤山、跃进、大西江、尖山、荣军、红五月、七星泡、嫩江等8个农场为奶牛发展基地。(2)建
边、嫩北、山河等3个农场为肉牛、羊和牧草种植生产基地。(3)七星泡、荣军、嫩江、局直为
养猪发展基地。(4)红五月、尖山、跃进、鹤山等4 个场和局直为肉禽、蛋禽发展基地。(5)大
西江、荣军、嫩江3个农场和局直为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基地。
2000年,分局重点推广“养10头产奶牛,种20 亩青贮玉米地,购一台榨乳机,建100平方
米暖舍”的奶牛饲养模式。饲养10头以上奶牛饲养大户249 户,存栏奶牛3 018头,占全局18%。
饲养50头以上肉牛饲养大户15 户,肉牛改良1 410头。同年,分局种业公司科研所和嫩北农场
与哈尔滨万发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饲养肉牛, 在嫩北农场和分局种业集团科研试验基地
(原红峰部队农场)建育肥牛场,120 头架子牛首批育肥。到2002年,局种业集团公司成立红
丰肉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肉牛存栏已达500头。
2001年,科技养殖大户牵动全局养牛业的发展,全局奶牛饲养大户发展到291 户,奶牛存
栏3 936头,占全局存栏总数和的20%;饲养20头以上肉牛大户198户,肉牛存栏7 298头,占总
存栏量的42.7%。
2002年,分局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振兴乳业,推进全省农村和农村经济结
构进行战略调整” 的重要指示和农垦总局关于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的重大决策, 制定了
《九三垦区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发展规划》,继续巩固建设八大奶牛基地、三大肉牛基地。
集中资产要素,优化配置,使畜牧业尽快成为垦区经济主导产业,形成“粮、牧、企”三位一
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发展“两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积极实施包括良种改良、奶源基地、
青贮利用、草原改良、科技创新与推广、疫病控制等工程项目在内的九三分局奶牛业振兴计划。
2002年,奶牛饲养大户达318户,奶牛存栏4 823头;肉牛存栏5 000头以上的规模场3个,
存栏肉牛19 111头;肉牛存栏20头的饲养大户79户,存栏肉牛4 899 头。已建成奶牛小区14个,
肉牛小区20个,羊养殖小区1个,养猪大户也发展到25 家。
畜牧业产值比重统计表
(1986~1994年)
表3-14 单位:万元
九三垦区饲养的畜禽种类有:奶牛、肉牛、马、猪、羊、鹿、禽等。为比较方便,统一折
算成奶牛单位,即一个奶牛单位等于1头奶牛,或1匹马,或1头鹿,或5头肉牛,或15头猪,或
25只羊。全分局从基期1985年初11 943.3个奶牛单位起步,到2002年已达36 713.0奶牛单位,
增长209.20%,年平均增长8.03%。在统计的17年中,呈正增长的年份为12年,最高年份为2001
年,比上一年增长25.36%;增长最低年份1990年,仅为3.91%; 零增长年份是1991年和1993年,
分别为-0.55和-0.93%; 负增长年份为1998年和1999年,分别是-10.34%和-14.65%。全局畜禽
存栏数量:2002年与1985年相比,奶牛增长466.6%、肉牛增长321.46%、生猪增长44%、羊增长
11.25 倍,马匹减少33%、 鹿减少14.3%;禽类增长10.4%。全局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畜禽数量:
1985~2002年平均每公顷土地拥有0.12个奶牛单位。最高年份2002年为0.18个奶牛单位;最低
年份1987年为0.034个奶牛单位。各级领导重视畜牧业发展, 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对
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好,成为垦区畜群数量增长的重要保证和主要因
素。
九三垦区畜禽群体结构反映出不同畜种在垦区畜牧业经营中所占比重的经济指标。1986~
2002年期间奶牛饲养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平均达60.9%。 1986年奶牛发展刚刚起步,在畜禽结
构中仅占27.29%。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奶牛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有12 个年份超过60%。
由于“两牛一猪”发展方案的落实,2001年和2002年肉牛在畜群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上升到
11.29%和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