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兽医卫生及家畜家禽防疫检疫工作
第五节 兽医卫生及家畜家禽防疫检疫工作
一、兽医队伍建设
多年来, 全局兽医卫生工作队伍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进入80 年代以来,管
(分)局在“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指导下, 管局在畜牧处设立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并不断加强局兽医总站、场兽医院和生产队兽医室的建设,逐步形成局、场、队“三级一体”
的兽医卫生防疫体系。
全局设有技术水平较高、设备较完善的兽医院13 所。 局直兽医院设在分局畜牧兽医总站
内,12个农场均设有兽医院,全分局142 个以畜牧业为主营或兼营的生产队设有兽医室,占全
局农牧业生产队总数的64.25%。
80 年代以来,各级领导愈加重视兽医卫生防疫工作。自1991 年起,各农场陆续将兽医技
术队伍列为事业编制,并实行工资报酬与岗位责任制和工作业绩挂钩的制度,调动了兽医技术
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分局畜牧兽医总站进行了“三定”“双考”上岗和“固定一块,活化两块”
的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到2002年底,全局共拥有在职兽医专业技术人
员242人,其中高级兽医师3人,兽医师36人,助理兽医师及兽医技术员178 人,兽医防疫员25
人;从事兽医卫生监督的10人,兽医防检疫的30人,兽医门诊的90人,其他兽医卫生工作的112
人。
1986年以来,为切实提高兽医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分局畜牧处和畜牧兽医总站,一方面
认真实行兽医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每年都组织兽医工作年度检查及业务考核。尤其是1992年
以来,分局每年都制定《兽医卫生防检疫工作要点》和《兽医工作百分考核方案》。即从领导
对兽医工作重视,兽医技术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防疫检疫,阳性家畜的处理等5 个方面
进行严格检查和认真考核,有力地加强了全局兽医卫生防检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到
2000年,全局已形成了包括兽医卫生监督、兽医防疫检疫、兽医门诊医疗在内的配套健全的兽
医卫生防疫体系。另一方面,分局畜牧处和畜牧兽医总站,积极开展业务技术培训。除组织参
加总局举办的学习班外,每年都举办数期学习班,仅1991年就举办了11期。各农场也都采取或
以会代训、或专门办班、或举办兽医法规、兽医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提高兽医技术人
员业务素质。另外还积极鼓励兽医技术人员参加函授,或去大专院校进修。仅1991年就有15名
兽医技术人员获得大专毕业证书。80年代开始,全局选派技术骨干分别赴美、英、日等国进行
研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二、畜禽防检疫
1 、兽医防检疫
分局各级兽医机构按照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细则》的规定,每年都对辖区内的畜禽进行春、秋两次防疫检疫。
历年来全局兽医防检疫密度均在95.5%以上,奶牛和肉牛均已达到了100%; 猪瘟、猪肺疫、
猪丹毒、仔猪副伤寒注射率达到了99%;牛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平均为0.13%,牛布氏杆菌病的
阳性检出率平均为1.93%。 对检出的阳性牛、羊等全部捕杀。由于全局畜禽防检疫工作扎实有
效,1996年,九三局被省畜牧局授予“贯彻畜禽防疫条例先进单位”称号。
到2000年,全局畜禽防检疫实现了“六无” (无口蹄疫、无猪瘟、无马传染性贫血、无鼻
疽、无猪肺疫、无羊瘟)和“六控制” (控制了鸡瘟、牛结核、牛羊布氏杆菌病、猪丹毒、猪
痢疾、禽霍乱共六种疫病的发生)。
2 、控制防治口蹄疫
1992年,管局办公室以[1992]22号文件印发了《关于严格控制从外地购入畜禽及其产品
的通知》,部署了全局严控和防治口蹄疫的工作。1993年3月10日,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家
畜防疫工作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了九三管局严格和防治口蹄疫病的具体措施。管
局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健全了防疫领导小组,成立了防疫工作专门机构,畜牧、工商、公安、
城镇管理、交通、卫生等部门共同参战,联合组成肉食管理领导机构,并组建了肉食管理缉察
大队,还与友邻市、 县通力合作, 建立了疫情控制协作机制。管局在通往家畜养殖较为集中
的场、队的交通要道共建立24个防疫哨卡,严密封锁和严格监控疫情。全局始终坚持口蹄疫疫
苗的预防性接种,注射率保持100%。及时采取综合措施紧急阻断与疫区的牲畜和肉食品交易。
严格执行肉品检疫,杜绝病害肉品流入市场。为有力加强肉品市场的管理,局直地区于1993年
11月6日建立了集中屠宰点。1992~1994年,全局总共扑杀外进口蹄疫病猪及同群猪122头,处
理病害肉400公斤,收缴罚款7 300元。由于预防控制措施得当,口蹄疫未能传入九三垦区。1994
年管局被总局授予“防制五号病先进单位”的称号。
3 、家畜家禽疫病普查
遵照农牧渔业部[1986]农(牧)字58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畜禽疫病普查工作的通知》
精神和省农场总局[1988]104号文件规定要求,管局从1987年11月~1989年2月,历时15个月
对全局家畜、家禽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普查证实,曾在全局流行的畜禽疫病20种,其
中9种于1983年前已不再发生,10种为新发生的疫病。危害较重的主要有9种流行病:
鼻疽、焦虫病(易感染家畜为马),口蹄疫(易感染家畜为牛、羊、猪), 结核病(易感染家
畜为奶牛及黄牛),布氏杆菌病(易感染 家畜为牛、羊), 囊虫病(囊虫是绦虫的幼虫,猪是中
间宿主)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其中焦虫病60年代初得到控制,鼻疽、口蹄疫80 年代初
得以消除和控制,布氏杆菌病1984年根除,而后进行M5号疫苗预防接种。奶牛布病1988年阳性
检出率为0.53%,1999年后未检出;结核病1992年的阳性检出率为0.1%;囊虫病1999 年检出率
为0.18%;1982年以后已控制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炎的流行。
1990年,在疫病普查总结评比中,管局兽医站,荣获农业部农垦司授予的“畜牧疫病普查
先进单位”的称号。大西江农场兽医院被评为总局先进单位。孙丹怀、韩素勤、杨宝生、毕连
富、赵中立、姜德寿、由学章等10人被评为总局先进个人。
三、兽医卫生监督检验
1992年,管局在畜牧处内设立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其成员由畜牧处和畜牧兽医总站有关
人员兼职。该所受总局兽医卫生监督所委托,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和省《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负有对局直地区及12个
农场实行兽医卫生监督检验的职能。
1992年以来,局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履行其职能,严格审发本局内经营加工畜禽产品的从
业单位和人员、经营兽药器械的从业单位和人员以及兽医从业人员的各类相应许可证。至2002
年,全局共发放《兽医卫生合格证》178个,《兽医从业许可证》178 个(包括分局1个,农场
11个,生产队168个),《兽药经营许可证》13 个。并对其经营位置、人员资格、设备条件等
经常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每年进行1次年检。
2 、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肉品市场管理。
1993年以来,管局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及农业部发布的《家畜家
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1993年首先在局直地区实施了家畜、家禽集中屠宰,兽医站投资近万
元建立了畜禽屠宰车间,当年11月6日正式开张营业。同年12 月管局发布了《关于加强肉食市
场管理,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的通知》,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以畜牧处、公安局、城管
局领导为副组长的整顿肉食市场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以公安局治安科领导为首的肉食管理缉
察队。兽医卫生肉检员负责严格进行卫生检疫。通过上下协调一致的扎实努力,全局加强肉食
市场管理和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不断推进。1994年以来,各农场也相继建立了集中屠宰点。
到2002年,全局已有集中屠宰点13处。既保证了消费者能吃到放心肉,又对控制疫情发挥了监
测作用。1995~2002年,全局检疫生猪102 723头,检出病害猪102头,占总检头数的0.1%,销
毁病害肉13 264公斤。
四、“动物保健杯”达标竞赛活动
1990年,按照省畜牧局《贯彻农业部“动物保健杯”达标竞赛实施细则》,管局兽医院制
定了具体措施,密切结合实施《管局兽医工作百分考核方案》,从1990~1992年在全局兽医卫
生战线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了“动物保健杯达标竞赛活动,并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
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