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草原监理与草业生产
第六节 草原监理与草业生产
一 、草原概况
九三垦区的草原属于低温沼泽类草原。草质好、产量高,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宝贵资源。
1984年7月, 管局畜牧处、基建水利处和各农场的有关技术人员对九三辖区草原的利用现
状、分类、等级及野生植物资源等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一丝不
苟、求真务实的精神,完成了对全局150多万亩草原的实地普查。调查期间,采用1∶50 000航
片测绘的地形图为底图,运用实测估测方法,参照地形变化及等高线走向,来确定各类草原的
界线,绘制合乎省规定精度要求的野外填图。通过这次普查提供《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
局草原资源调查综合报告》1份;绘制1∶100 000 比例尺草原利用现状图、草原分类图、草原
等级图等3 份;采集野生植物标本4套;编写《九三垦区野生植物名录》1册。此次草原普查成
果,于1986年被管局科委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普查,全面掌握了草原利用现状,准确界定了草原分类,科学划分了草原等级。
草原利用现状。九三垦区草原总面积1 508 431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 253 820亩,其中采
草场248 779亩,占可利用草场的20%;放牧场58 633亩,占5%;兼用草场833 924亩,占67%;
未利用草场112 484亩,占8%。
草原分类。根据《中国北方草原资源调查大纲》规定的分类原则,结合普查实际,九三垦
区草原分为沼泽草甸类、丘状沼泽类、草木沼泽类等三类。(1) 沼泽草甸类草原分布在江、河
两岸,面积1 020 256亩,占草场面积81.4%。植被多是沼生的多年草本植物,主要有修氏苔草、
小叶樟、三棱草、乌拉苔草、地榆、野碗豆、 老灌草、 星星草等,可食性牧草较多,草质较
好。亩产鲜草461.3~673.5公斤。(2) 丘状沼泽类草原分布在境内固固河、门鲁河和老莱河两
岸。面积212 61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7%,植被由湿、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主要有小
叶樟、修氏苔草、乌拉苔草、翼果苔草、地榆、蚊子草、野碗豆等。草场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
水,地表起伏不平形成丘状,一般割草困难,宜放牧用,亩产鲜草250~500 公斤。(3)草本沼
泽类草原分布在红五月农场南阳河两岸。面积20 954亩,占草场总面积1.7%。地势低洼,地面
水滞流,土壤为沼泽土,植物生长不繁茂,产草量不高,为兼用草场。植被由湿生草本植物组
成,主要有:狭叶甜茅、三棱草、小叶樟、五脉山黎豆等。亩产鲜草300~350公斤。
草原等级。根据草地利用价值分为四等:一等草场30 543.5亩,占草场总面积2.5%,其1/
3分布在鹤山、七星泡两场;二等草场54 513亩,占草场总面积4.4%, 主要分布于嫩江、七星
泡两场;三等草场1 90 682 亩,占草场总面积86.9%,山河、嫩北、建边等农场的草场均划为
三等草场。四等草场24 90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主要分布于嫩江、跃进农场。
1994年,管局根据总局文件精神,组织力量对辖区内草原再次进行全面普查并绘制新的草
原分布图。核查后的草原面积1 100 058 亩,可利用草原面积754 038亩,其中采草场215 458
亩,放牧场346 450亩,兼用草场192 130亩。
1995年,在上年核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可利用的草原核发了草原使用证。核发面积754 038
亩。其中采草场198 373亩,放牧草场328 154亩,兼用草场227 511亩。
2002年,又对哈拉海农场、局直城镇管理局和分局科研所的草原核发了草原使用证。这3
个单位的草原总面积20 225.4亩。核发草原使用证的可利用面积181 924 亩。其中采草场面积
168 981亩,放牧草场面积12 943亩。
截至2002年,全局草原总面积1 302 007.4亩。可利用草原面积935 962亩。其中采草场面
积367 354亩,放牧场面积341 097亩,兼用草场面积227 511亩。
二、 草原管理
(一)管理机构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局的草原管理纳入畜牧部门兼管,管局畜牧处设1 人兼管。1990年
10月,管局决定成立草原监理站(监理站设在畜牧渔业处),依法行使对全局草原的管理、保护、
建设及利用等方面监理职能。 各农场也在畜牧部门内配备了专职草原监理员; 建边农场设立
了草原监理所。从此,管局根据国家《草原法》不断加强草原监理工作,制定并实行了《九三
国营农场管理局草原管理实施细则》和《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草原管理费征收办法》。全局草
原开发、利用、建设走向法制管理与合理使用、规范建设并举的道路。
(二)草原承包
随着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1996年全局以农户承包和生产队承包的形式对可利用
草原实行了承包经营;并签订和履行承包合同,依法保障双方合法权益,有力促进垦区畜牧业
的发展。
(1)农户承包,有利于养畜户对草原开发建设及利用, 有利于调动养畜户的积极性,促进
畜牧业饲草问题的解决。七星泡、嫩江、 嫩北等农场多采用这种方式承包。全局计有653户承
包了草原11.28万亩,户均草原173亩。
(2)生产队承包,便于生产队根据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全盘统筹草原的开发建设。鹤山、
跃进、大西江、尖山、红五月、山河、建边等场采用生产队承包,共承包经营草原62万多亩。
另外,七星泡农场还有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经营放牧场的。截止1998年末,全局承包草原面积74.048
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75.4083万亩的98.2%。在已承包的草原中,按草场用途分为放牧场36.645
万亩,采草场18.19万亩,兼用草场19.213万亩。
(三)草原改良
1991年起,管局着手草原改良工作。通过人工种草、土壤耕作、粮草轮作、围栏封育等综
合改良措施,逐年加大改良力度。截止2002年,全局累计改良草原面积128 621 亩,占可利用
草原面积的17.06%。随着全局草原改良工作的落实,改良了饲草品质,提高了草原单位面积产
量,使畜牧业走上以草原改良促生产发展的道路。
人工种草。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或2年生牧草。1991~2002年分局重点在鹤山、红五月等5
场实行人工种草,累计完成人工种草32 674 亩。其中采用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以肇东苜蓿及
草原2号苜蓿为主),建植面积20 049亩;采用2年生牧草(以草木樨为主),建植1 480亩;采用
无芒雀麦建植400亩;采用野生驯化草籽建植120亩。
土壤耕作。一是翻地改良,对地势较高、退化严重的植被类型为五花草的草原,实施深翻
重耙整地作业,然后播种、收获青刈大豆。嫩北农场在深翻整地后,曾播种过3 308 亩青刈大
豆,收效较著。也有深翻整地后不播种青刈大豆的,草地仍可生长出产量较高、品质更好的五
花草。二是浅翻轻耙,即在低湿草地进行浅翻轻耙。近10余年来,全局共浅翻轻耙草原72 112
亩。改善了此类草地植被。
粮草轮作,分局1997年开始实验采用轮作方式,累计改良草原3 350亩。
其他措施。采取松土补播、生物围栏等项措施改良草原,作业面积累计近1 万亩。嫩北农
场营造生物围栏封育改良草原的措施落实较好。
(四)退耕还草
2001年,分局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退耕还草实施方案的通知》
精神,积极进行退耕还草工作。2001~2002年,共投入自筹资金21.38 万元,退耕还草1.24万
亩。
(五)草原管理费的征收
1990年管局根据黑政办发[1989]67号文件精神,制定下发《草原管理费征收办法》。1997
年10月,总局印发重新修订的《黑龙江垦区草原管理费征收办法》,分局按照上级文件规定,
重新修订了本局草原管理费征收办法。分局草原监理站始终贯彻执行各级行政部门关于草原管
理费征收范围、征收办法和使用范围的规定,认真负责做好征收草原管理费的工作,连续多次
受到总局的表彰。
三、草业科研
1986~1995年,以九三科研所为主持单位,各农场共同参与探索草原改良最佳途径的科学
试验。主要课题有《小黑麦饲草综合利用研究》、《多年生牧草品种引种鉴定及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天然草场及人工草场综合治理及其经济效益研究》。通过多年研究试验,取得了优
质牧草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等项重要成果,并在局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优质牧草选育。东农一号紫花苜蓿、肇东苜蓿、羊草、无芒雀麦、肥城碱草、蒙古冰草等
6 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均在九三垦区农业生产上使用,并可繁殖种子。在引种鉴定的技术条件
下,东农一号紫花苜蓿的产草量高于肇东苜蓿10%。
栽培技术研究。东农一号的产草量高于禾本科牧草;在苜蓿品种中,东农一号紫花苜蓿品
种,15厘米行距,设计栽培密度在300株/平方米的技术条件下,为最佳栽培技术组合模式。诸
试验因素在增产中的主次顺序为:品种、行距、密度。密度仅在头两年中为主要因素。
成果推广应用。管局草业科研成果,除在本局改良草原中得以推广外,绥化分局的和平牧
场、海伦农场和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场也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改良草原总面积达3 000公
顷以上。
学术论文获奖。在致力于草原改良综合技术研究的同时,科技人员还积极撰写大量的学术
论文。其中九三科研所吕殿华等人撰写的《几种栽培措施对四个多年生牧草品种产草量制约状
况探讨》和九三草原监理站陈恩龙、闫丽华撰写的《小叶樟整捆青贮技术》等两篇论文,于1992
年被省草原学会分别评为优秀论文奖和佳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