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





  自1949年国营农场建场之初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局大都选择高岗荒地开垦,没有兴修
水利工程。在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随着人们对自然条件和旱涝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自
5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建设也相应地由单项应急措施逐步走向综合治理,建设
规模逐渐扩大。进入80年代,各场制定了农田水利综合治理规划。规划包括土地、水利、农田、
林带、道路等五方面内容,将水利规划与农业规划融为一体,适应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九三局的水利工程规划项目主要以防洪和水土保持为重,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
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农田综合开发资金,其次靠企业自筹,实行国拨资金与自筹资金相
结合。各农场完成设计等项任务后,经九三水利局审查批准,统一向总局水利局申报。待“小
水”计划下达后,各农场根据“小水”投资计划匹配自筹资金进行水利建设,农田综合开发资
金,由九三局项目办负责申请。

  一、水库工程

  (一)兴修水库

  自5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全局11个农场共兴修水库25座,其中:中型水库3 座;小(Ⅰ)
型水库20座;小(Ⅱ)型水库2座;塘坝3座。总库容15 545.49 万方,兴利库容6 823.92 万方,
防洪库容4 541 万方。这些水库在发展养殖业、灌溉、防洪、调蓄洪水、改变田间小气候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消险加固

  分局多数水库是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兴建的。在1987年以前,多数是病险水库。曾出现
大坝滑坡、翼墙断裂、坝基渗漏、闸门失灵、溢洪道淤塞等险情。已有水库不能正常发挥蓄水、
泄洪、养殖等应有的效能。1987年以来,管局开始逐步进行消险加固,每年至少加固2 座水库。
到1988年,全局争取用于水库消险加固的国家“小水”投资2 105万元,管局匹配投资526万元,
全用于20余座水库的消险加固工程。

  1991~1992年,对七星泡农场东风水库进行消险加固,大坝护坡采取六角形混凝土预制块
砌筑,砌筑面积1 717.5平方米,用六角形混凝土预制块6 110块,预制块底铺了双滤无纺布层
1 800平方米。大坝加高填土1.13万立方米,修筑高1米、宽0.5米、长752米的防浪墙。

  西江水库在1984年坝体渗漏后,在西段采用灌浆办法防渗漏。1992年又在大坝迎水面用石
块砌筑护坡,面积1 350平方米,石方量405立方米。并修建了宽4米、长8米的溢洪道桥。

  1986年,红五月农场南阳河水库消险加固工程项目如期进行,修筑了大坝迎水面护坡和修
通了溢洪道等。护坡采用钢筋混凝土大板,大板面积为2米×1米,按设计平整铺放大板混凝土,
进行混凝土浇筑,外观好,坝面整齐。历经几番季节性热胀冷缩,护坡大板有鼓起现象。1994
年防浪墙倒塌。1995~1996年护坡大板全部拆除,重新进行消险加固。

  1999~2002年期间,分别对东风、西江、南阳河等3座中型水库,进行了4次消险加固。确
保了水库的基本正常运行,使其发挥了水库的现有效能。

  从1987年开始管(分)局对各小型水库相继进行消险加固工作。主要工程为修筑石块护坡、
修筑防浪墙、增设消力池、疏通溢洪道、增大土坡比、修建输水洞等。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
年各小型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

  (三)局直水库建设

  长期以来,九三局历届领导把从根本上解决局直供水问题,以满足当前和今后工农业发展
和人畜用水的需求,始终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

  1989年初,特聘请总局设计院地质勘测队对老莱河谷进行全面勘察测量,打钻孔20余个、
做抽水试验,经分析估算,证明老莱河谷地下水只能满足现用水需求。总局设计院及时向总局
汇报了勘察结果。1990年总局设计院又对九三局直岗阜地带进行全面考察,结果证明该地带地
下水源埋藏较深,一般在150~180米,成井困难。靠打深井更不能解决今后供水问题。经工程
技术人员实地勘察、理论分析和专家认证,提出“若保证若干年后的供水量,就必须拦蓄老莱
河水,建设局直水库”的建议。九三局直供水工程建设立项工作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经省和总局主管部门批准:1997年开始建九三局直供水工程,水源老莱河,主体工程水库,位
置在跃进农场场部南。

  1997年,该工程建设立项得到批准后,成立了以总局副局长周茂林、九三分局局长周春来、
总局水利局局长马庆国为总指挥的工程指挥部。并由省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设计工作。

  1997年5月2日,九三局直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溢洪道工程、土坝南段工程和土坝北段工程
分别由省水利工程处、农垦建筑工程十队和跃进农场建筑工程公司承担。经过各施工单位、工
程技术员历时1年来的施工建设,于1998年11月1日完工,通过验收,工程特性参数达到设计标
准,交付使用。

  该建设工程共完成土方30.22万方、清基土方6.08万方、干砌块石0.37万方、混凝土1 027
立方米、碎石956立方米、砾石5 264立方米、砂7 020立方米;安装使用金属结构78 吨、钢筋
212吨、木材182立方米,另建270平方米的水库管理站站房1座。总投资1 800万元。

  二、堤防工程

  九三局区域内有数条江河流经,为防御洪水为患,全局不断加强江河堤防建设。1985年以
前,管局建筑的主要堤坝是山河农场场部东的科洛河堤坝,全长24.65公里。进入90 年代,垦
区内重点治理老莱河岸、嫩江岸,规划建筑了江(河)堤防。至2002年所建堤防总长38.475公里。
保护耕地近万亩、企事业单位和村镇9个、人口3万多人。

  (一)老莱河堤防建设

  1994年九三管局提出计划,申请国家投资修建九三局直与双山镇之间的老莱河堤防。经农
垦总局水利局批准,计划工期2年,投资60 万元。九三水利局承担了设计和施工任务。1995年
开始施工,利用总局30万元的拨款,建成老莱河大桥北侧东岸2.5 公里的防洪堤。1997年总局
又拨款30万元,建成老莱河大桥南侧东岸1.2公里的防洪堤。这道防洪堤穿越了总长150米、深
3米多的6个沙坑,成为施工单位克服远距离取土困难,建筑高质量堤坝的见证。1998年遇特大
洪水,老莱河东西两岸防洪堤发挥了应有效益,保护了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了两站一
厂(预制件厂、液化气站和加油站)正常工作。1999年进行老莱河堤防续建,当年10月竣工,至
此老莱河建有4条防护堤,全长达6公里。

  (二)嫩江干流建边堤防建设

  嫩江干流建边堤防是国家“大水”投资项目, 1999年5月20日开工建设,2001年竣工。利
用投资2 359.52万元,完成土石方102万方,建成了全长7.825公里的嫩江左岸堤防(南段5.975
公里,北段1.85公里)。建穿堤建筑物排水闸、站各1座。堤防设计为20年一遇,工程等级为Ⅳ
级,堤顶宽6米,边坡为1/3,最大堤高6米。

  三、桥涵道路工程

  从1986年开始,管局继续加强农田道路桥涵建设。管(分)局每年都上报总局水利局,请示
农田道路桥涵的投资。总局水利局共给九三局建设农用桥涵投入国家“小水”资金918 万元,
管(分)局自筹资金1 426万元。其中建设农桥109座,完成国家“小水”投资326 万元,自筹资
金327万元;建设农涵487座,完成国家“小水”资金592万元,自筹资金1 099万元。分局在农
田道路桥涵工程建设中,总投资2 344万元。工程量:混凝土4 964立方米,石头17 428立方米。
农田道路、桥涵建成后,保证了农业交通和机械化作业畅通无阻。到2002年,全局共有农道桥
涵596座,其中农桥109座,长654米;涵洞487座,长947米。

  四、水土保持工程

  九三垦区由于地形(地处丘陵漫岗地带,地形起伏大,耕地的90%为5°以下坡耕地)、气候
(年均降雨量为493.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4%)和土壤(黑土占耕地
土壤的73.6%)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开垦,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水土保持工程建
设成为全局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侵蚀沟治理

  九三垦区已开发50余年,由于风蚀已经使黑土层普遍减薄,从开垦之初的60~100 厘米,
减少至近年来的30~60厘米,土壤有机质由7%~9%下降到4%~6%。黑土地由开垦初期的普遍面
蚀,近20年来已经发展成严重的沟蚀。1980年初全局已形成侵蚀沟1 649条,平均长387米,最
长的达1 700~1 800米,沟宽30~35米,沟深一般在3~5米,最深达5~8米。耕地中纵横交错
的侵蚀(冲刷)沟的出现,造成地表土大量流失,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
局侵蚀沟流失土方约400~500万立方米,共减少耕地面积4.1万亩,年均损失近400万元,并给
机械化作业带来极大危害。1989年8月18日,在荣军农场八队6号地发生一起由美国引入的大马
力4450轮式拖拉机跌入侵蚀沟的翻车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 万多元。类似事故在其他农场也时
有发生。因而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等一系列恶果。

  1984年管局基建水利处,首先在跃进农场进行了侵蚀沟治理试验,创造和总结出“机械回
填——人工砌垡——植柳种草”的治理侵蚀沟技术,并形成独创的治理模式,在全局乃至全国
同类地区得以推广。

  1988年以来,九三局采取“机械回填——人工砌垡——植柳种草”的综合措施治理侵蚀沟,
全局每年投资约150万元用于治理工程,国家投资约90 万元, 各农场自筹匹配投资约60 余万
元。1988~1995年8年间,共计治理侵蚀沟1 200余条,全长522公里,土石方765.8万方,恢复
耕地面积3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20万亩。8年总投资达1 200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
元,农场自筹500 万元。全局集中综合治理侵蚀沟成效显著。九三局创造、总结的治理侵蚀沟
技术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技术在快速一次完成整条沟治理过程,在提高土地
利用率、产出率方面,在便于田间作业,有效减泥、减沙,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
地位。可在垦区、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意义。”

  全局经过8年奋战,共治理1 200余条侵蚀沟,尚有800 余条侵蚀沟需要在垦区小流域综合
治理中继续治理。

  2、小流域治理

  九三局根据国家《水土保持法》关于“在水利侵蚀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形成
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规定,以根治垦
区水土流失、建立垦区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为目标,在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先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铺开。

  1991年,总局水利局和管局水利局在鹤山农场六、九队进行黑土坡耕地小流域综合治理试
点工作,并将其命名为鹤北小流域试验区。

  在鹤北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按照建立该流域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总体设计,对
流域内的山、水、田、林、路、桥涵、水库及居民点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施工治理中
坚持治沟、治坡及治窝结合;修农道、建桥涵与水库加固结合;植树改林与种草改良草原结合;
以工程措施为前题,以农业措施为主等项原则;并始终认真执行规划标准和治理标准。治坡,
采取了改垄向(横坡打垄)、深松耙茬、 秸秆还田等治理坡耕地的措施。治沟, 采用了“回填
——砌垡—种草”的技术方法。治窝,致力于建设生态效益型居民区(点)。

  在九三局黑土漫岗地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中,既注重山、水、林、田、路、桥、涵、
塘、库及居民点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水土流失继续发展,变生态环
境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促进生态平衡,又能根据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
生产方向。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开展多种经营,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
业经营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还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用地比例和位
置,促进了陡坡退耕还林、还牧,扩大林、草覆盖面积。 并实行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生物
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还能正确处理上下游关系, 科学调整治理顺序,做到了在
一般条件下,先治沟后治坡,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经过3 年多的综合治理
试验,鹤北小流域实验区取得了黑土漫岗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局小
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九三水利局一边抓紧实施鹤北小流域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一边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农场全面开展垦区小流域调查,在调查的40个小流域中重点设计规划了7 个小流域治理区。并
组织开展了综合治理。几年来,治理总面积达4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8万亩。通过小流域
综合治理,恢复了垦区农业生产现状,使黑土地得以持续利用。

  1994年9月16日, 九三垦区黑土漫岗地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的鉴定和验收。
专家认为:该项技术认真收集国外研究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在治理黑土漫岗区水土流失,繁
荣流域经济方面有三项创新和三项突破。

  三项创新是:(1)运用当地资源,采取农业、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 坡耕地、侵蚀沟创出一
条效果好、见效快的治理途径;(2) 通过治理沟壑,注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有效地促进了农、
林、牧、副、渔各行业,推动了小流域经济发展,并做到了与市场接轨。(3) 把小流域治理与
环境治理、治穷致富、建设文明村镇、生产队相结合,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点突破是:(1)把治理侵蚀沟技术措施(机械回填、人工砌垡、 植柳种草)与水土保持农
业耕作措施(浅翻、深松、秸秆还田、耙茬播种)相结合,在缓坡黑土地区治理小流域措施上达
到最佳配置,在技术研究应用上有突破;(2) 在治理规模、治理标准、治理速度、治理效益上
有突破;(3)在增加土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上有突破。…
…总之该项研究为黑土漫岗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填
补了我国黑土带治理水土流失的空白,鉴定委员会认为整个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项成
果荣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3、截流工程

  九三局耕地多是坡岗地开发而来,每年雨季集中,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局除进行
侵蚀沟治理、小流域治理等水保工程以外,还采取筑截流埂、挖截流沟的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据调查垦区内需截流沟120条,全长100.86公里。上世纪90年代,全局共投资20 多万元,其中
国家投资13.44万元,自筹6.72万元。筑截流埂、挖截流沟40多条,总长33.6 公里,完成土石
方116.7万方,保护耕地面积1.2万亩。

  长期以来,九三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得到国家、省部委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90
年国家水利部松辽委在九三召开“黑土漫岗水土流失研讨会”。有三省(黑、吉、辽) 一区(内
蒙古自治区)五市(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呼和浩特) 水利、水保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
有关领导共计80多人参加。荣军农场是现场会议场所之一,专家们参观现有的冲刷沟和治理完
成的冲刷沟后,对荣军农场予以高度赞扬:“真了不起! 这种治理办法适合黑土坡耕地水土流
失的治理,方法先进,可以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应用”。荣军农场治理和管理办法都受到了专
家的好评。1991年以来,局场两级积极统筹治理和维护资金,把上级每年下拨的有限水土保持
资金,与各场自筹资金捆扎起来,重点用于水保工程,坚持不懈地进行治理;同时也更加珍惜
治理成果,切实加强已完工程的管理。

  五、治涝工程

  九三局11个农场共有涝区10处,涝区总面积约55.5万亩。其中鹤山农场的四队涝区,面积
0.68万亩;荣军农场的向阳堡涝区,面积0.5万亩;荣军农场的白桦泉小区涝区,面积7.9万亩;
嫩北农场的嫩北涝区,面积3.1万亩;大西江农场的多金河涝区,面积4.1万亩;红五月农场的
火烧沟涝区,面积1.2万亩;山河农场的双庆涝区,面积5.15 万亩;七星泡农场的奋斗涝区,
面积8.72万亩;七星泡农场虎山涝区,面积6.12万亩;嫩江农场科洛河涝区,面积18.9万亩。

  从1995年起,全局开始涝区治理,分局每年都向总局申报涝区治理计划,争取“小水”投
资1 000余万元,加上自筹资金共计3 000余万元,开发涝区面积11.28万亩,完成土石方315万
方,混凝土390立方米。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75 万亩。山河双庆涝区、七星泡奋斗涝区、嫩北
涝区都采用明渠排水治理方法,山河双庆涝区还在科洛河沿岸修筑了24公里的防洪堤,有效地
恢复了耕地。截止1998年全局共完成治理涝区39.33 万亩。其中鹤山农场6.81万亩,大西江农
场3.8万亩,尖山农场5.41万亩,红五月农场0.6 万亩,嫩江农场16.5万亩,山河农场2.4万亩,
七星泡农场7万亩,嫩北农场2.02万亩,建边农场6万亩。

  六、灌溉工程

  分局五六月份风大少雨,影响农作物生育。为改变只靠自然降雨满足农作物水分需求的状
况,80年代后期,各农场在水利建设中因地制宜地采取拦河引水、设站抽水、打井提地下水等
措施,修建了一些灌溉工程。设计灌区5处,灌溉面积4.5万亩。

  1、水库灌区。共有3处,分布在七星泡农场东风水库、红五月农场南阳河水库和大西江中
心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万亩以上。 施引灌溉的有效面积分别是七星泡东风水库灌区300亩,
用水量18万立方米;红五月农场南阳河灌区300亩,用水量18 万立方米;大西江农场中心水库
灌区750亩,用水量30万立方米。因缺乏配套设施,有效灌溉面积不大。

  2、提水灌区。主要有鹤山农场旭光水田开发区。设计灌溉面积1.41 万亩,以老莱河为水
源。有效灌溉面积900亩,用水量36万立方米。

  3、喷灌区。主要在尖山、荣军两个农场。80年代全局仅有喷灌机9台套,喷灌面积不足万
亩。1984年尖山农场以老莱河、水库和机电井为水源,配备8 台滚式喷灌机,推广小麦喷灌。
每台设计灌溉面积1 200亩,每年喷灌8 000~12 800 亩。小麦增产幅度为19.70%~34.6%。是
全局喷灌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单位。从90年代起荣军农场主要利用水库发展喷灌。到2002年,
全局拥有喷灌机131台套,灌溉面积2.3万亩。

   尖山农场历年喷灌田产量调查表
  (1984~1997年)
表3-21 单位:亩 公斤/亩


 
  七、“三地”治理

  1993年,九三水利局组织力量对九三垦区近300万亩耕地进行详查,发现约有15 万亩耕地
分别为“花园地”(即在连片耕地中有50~150亩面积不等、持水量过大、杂草丛生的区域)、
“鱼眼泡”俗称“锅底坑”(即在连片的耕地中,有10~50 亩面积不等、常年积水于坑内、形
成坑泡的区域)和“岗中洼”俗称“尿炕地”(一般在天然次生林附近的边片耕地中有20~90亩
面积不等、虽无明水、但土壤水分过大的易涝区域)。技术人员将其归纳为“三地”。“三地”
均为不能进行耕作的湿渍地。 “三地” 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主要是水土流失、耕作困难和
降低土地利用率。

  1996年,分局水利局以荣军、尖山农场作为试点,研究“三地”治理技术。根据“三地”
成因不同,所处耕地位置、地形不同,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和措施。距下游耕地边缘
较近并有承泄区的“三地”,采用盲沟排水;距下游耕地边缘较远,无承压水,砂砾岩层埋藏
较浅,且无地表承泄区的“三地”,采用盲井排水;地形比较复杂,如采用上述方法不经济的
“三地”,则采用暗管排水。科学合理地选用三种治理方法,对“三地”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排
放,均为地下暗排工程,既不占耕地,又不影响耕作,具有投资少、效果明显、技术标准要求
较低等特点。荣军、尖山2场试点成功后,1997 年以来,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推广。至2002年,
全局通过“三地”治理,共增加耕地10万亩。

  八、其他工程

  1、局直第二小学校园排水。1987 年秋,九三水管站向农垦总局水利局申报了“九三局直
第二小学排水工程”,并于1989 年得到批复,拨“小水”资金6万元,实施了内排、外挡防洪
工程,当年交付运行。从此第二小学告别了洪水的侵袭。

  2、科研所灌溉水源。1988年农垦总局水利局批准“小水”投资3万元,由嫩江县打井队施
工,为九三科研所打灌溉井,当年交付使用,水量充足,涌水量30 吨/小时,保证了良种试验
繁育的需要。

  3、电业局饮水井。1989年农垦总局水利局批准“小水”投资3万元,当年施工成井,并交
付使用。

  4、通往糖厂桥梁建设。1992年争取“小水”投资15 万元,修建由局直通往双山糖厂和荣
军农场的公路桥,当年设计、施工、完成建设。

  5、武装部饮水井。1994年,争取“小水”投资2万元,解决了武装部弹药库人员饮水问题。

  6、局直排水沟建设。2000年春开工兴建,10月竣工。排水沟全长2.05公里,底宽4米,边
坡为1/2,平均深2.1米,砌石方0.56万方,铺无纺布1 852平方米,完成投资130万元。

  7、局直净化自来水厂建设。该工程于2001年6月6日破土动工,当年9月20日竣工,并交付
使用。这座净水厂坐落在局直以西、局直水库下游、老莱河东、离河谷0.8 公里处,建筑面积
1 659平方米,供水能力1 万吨/日。使局直居民用上合乎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同时也保证了局
直工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8、开发地下水资源。为满足全局近16 万人口生活用水及畜牧用水,各农场、局直合理开
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至2002年全局已有机电井269 眼,最大出水量约8 070立方米/小时,最大
用水量5 380立方米/小时。

   九三分局水利工程完成情况表
  (1999~2002年)
表3-22 单位:万立方米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