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外贸

第三节 外贸





  一、机构沿革

  1985年2月27日,经管局批准, 原管局粮食处、外贸处合并成立管局粮油公司。下辖管局
粮食管理所,粮油加工厂两个科级单位。

  1990年4月16日,管局决定将粮食管理所移交给管局粮食局管理。

  1992年2月,公司向局工商局申请办理九三农管局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营业执照。

  1992年10月,开始启用中共九三农管局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公司的公
章、文件。

  1992年10月5日管局决定粮油加工厂移交级管局粮食局(新成立的粮油公司)管理。

  1992~2002年,一直保持九三外贸公司的建制。

  二、领导更迭

  1985年2月~1987年2月,王凤江任粮食公司经理兼书记,罗忠诚、贾士范任副经理。

  1987年2月~1991年8月,吴亚儒任粮油公司经理兼书记,贾士范、冯祥任副经理。刘翠荣
任副书记(1990年8月起)。

  1991年8月~1992年4月,吴亚儒任粮油公司经理,贾士范、冯祥任副经理,赵守祥任书记,
刘翠荣任副书记。

  1992年5月~1993年7月,吴亚儒任外贸公司经理,赵守祥任书记,赵传堂、贾士范、冯祥
任副经理。

  1993年8月~1994年11月,生兆振任外贸公司经理,赵守祥任书记,赵传堂任副经理(至1995
年7月),贾士范、冯祥任副经理(1994年6月调出)。

  1994年12月~1996年12月,蔡廷昌任外贸公司经理,赵守祥任书记,谢丽萍、李瑞明任副
经理(1995年起)。

  1997年1月~2000年12月,李瑞明任外贸公司经理, 孙二平(1997年1月~1999年2月)、姜
广明(1999年3月起)任书记,李辉(1999年3月起)、谢丽萍任副经理。

  2001年1月~2002年12月, 吕斌任外贸公司经理,姜广明任书记,李辉、谢丽萍任副经理
(2001年6月调出)。

  三、企业概况

  公司于1979年成立,现有在册职工12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5人;党员34 人,团员26人;
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32人,中专学历1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16人,初级职称38人。

  外贸公司占地8公顷,有一条高3米,宽4米,长1 500 米的老莱河大坝沙石路,拥有500延
长米的铁路专用线。1998年建成面积为584.88平方米的外贸综合楼(红柱子楼)。

  外贸公司共有120个货位,每个货位可备货60吨,货场站台可一次性容纳7 200吨货物,年
货物周转15万吨;货物仓储库为1栋6单库,共2 000平方米,可一次性存货4 000 吨;拥有120
平方米的粮油检验室,配备了现代化的粮油检验设备。

  在外贸公司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不断取得突出业绩。1990
年荣获管局文明单位称号,1992年12月被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授予“出口大豆成绩显著”先
进单位的锦旗,1993年被管局党委、 管局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1994年10 月被总局授予
“偿还贷款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并晋升为分局级文明单位标兵;1995年又获得管局“双文明
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2月被总局命名为“总局级文明单位”。

  四、企业经营

  九三 粮油(外贸)公司自成立以业, 就担负全局粮食管理和粮食统购统销及总局下达的出
口大豆任务。

  (一)公司自1979年3月成立至1997年的19年间,完成大豆出口指标任务96万吨。其中,1985
年完成3万吨,1986年完成5万吨,1987年完成6.1万吨,1988年完成4.1 万吨,1989年完成5.6
万吨,1992年完成1.3万吨,1993年完成1.4万吨,1995年完成2.2万吨,1996年完成2.1万吨,
1997年完成2.6万吨。大豆出口大量创汇,仅以1988~1990年三年为例,共创汇3 913.5万美元;
盈利506万元,上缴管局33.7万元,上缴省外贸50万元,上缴“两金”126.5万元。

  出口商品的货源由公司统一向农场组织协调,各农场提供货源,由公司南北两个转运站实
施运作,主要是进行计划、检验、接货、保管、请车、发运等几个环节的服务工作。并由公司
驻大连的办事处在大连口岸接货、保管、转交、结算。

   出口商品统计表
  (1987~1989年)
表4-16 单位:吨 公斤 件


  注:鹿茸计量单位为公斤,柳编计量单位为件。

  (二)公司自营经济

  1993年前九三外贸公司出口数量大而且有保证。每年以完成出口大豆为宗旨;自营部分没
有确定经济指标,依靠出口服务的劳务费养职工。进入市场经济后,外贸宗旨由过去的以服务
为主搞好经营变为以经营为主搞好服务。1996年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后,新机制开始运行。全公
司12个经营单位、5个外地驻办事处,实行租赁经营;6个经营科室、商店实行股份合作制,从
业人员(34人)平均纯收入3 529元。三项指标均比1995年翻1番多,结束了公司自营经济长期徘
徊的局面。自1998年国家取消出口,外贸公司经营全部进入市场。

  1998年以来,外贸公司面对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和取消大豆出口指标的新形势,根据粮食
及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公司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
拓外贸市场。

  挂靠“龙头”。公司千方百计地寻找外贸“龙头”,甘做他们的“龙身”或“龙尾”,终
于挂靠上“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1999年,九三外贸公司与我国最大的以进出口粮食食
品为主的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联系,外贸公
司筹划启动并建立了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借船出海”
效果显著。

  开发新项目。公司切实做好开发有机农业产品新项目这篇文章,经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
发展中心检验批准,对外贸公司的有机大豆、有机芸豆各8 000 吨,颁发了有机食品证书,加
快了分局有机农业优质产品开发生产的步伐。

  加大公司内部机制转换力度。2001年公司在吸取前届班子经营经验教训的同时,大力度进
行内部机制转换,彻底端掉“大锅饭”,丢掉“小锅粥”,各经营科室的59名工作人员全部下
岗自谋进入市场,使公司轻装上阵,在经营上稳打稳进,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彻底摆脱2000年
公司亏损的局面,从低谷逐步走向发展新路。

  (三)公司经营与发展

  1998年,外贸公司按照分局的要求,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出台并实行了深化改革总体实施方案, 在进一步完善三项制度改革
和各项配套改革的基础上,外贸公司主体部门模拟股份制运作,后勤服务部分严密承包;基层
单位进行剥离、推向市场,竞价出卖;对新建实体项目实行新企新制。经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
定和全体职工大会通过,外贸公司成立了四川新都、新津、江苏炮车、辽宁大连等4 个销售网
点,并启用能人,实行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1999年,外贸公司靠“龙头”觅商机,强健“龙身”建基地,舞动“龙尾”求发展。通过
“中粮”公司,九三外贸公司与“中粮”公司所属的中粮饲料总公司、中粮东北公司、中国凯
莱酒店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促使九三外贸公司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九三外贸公
司并与国家计委、对外经济合作部援外司、中国土产总公司等均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辽宁、
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粮油进出口分公司成为稳定的合作伙伴,为今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当年,外贸公司从各农场收购大豆16万吨;完成了“中粮”公司下达给九三外
贸公司对日本出口大豆15 万吨的任务指标; 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合作, 签订了出口500
吨大豆的合同;还与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援外司拟订了我国援朝出口大豆计划书,分配给
九三外贸公司的指标暂定为500吨。公司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 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黑龙江
省分公司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0年,外贸公司在认真总结上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和发展步伐,一是经
分局批准,在口岸城市大连港口建设了一个有机农业产品加工储存库,完成了“有机农业生产
基地—加工—储存-出口”的外贸产业链; 二是顺利完成了大豆出口合同约定的数额和援外出
口大豆计划书分配的指标。公司经营效益再登新台阶。

  2001年外贸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大力度进行企业内部机制转换,焕发了企业发
展的生机与活力。一是严格企业管理,开源节流增效益。2001年全年支出招待费5 800 元,较
1999年节省10万元;管理费由上年的132万元降至42万元。二是搞好经营促发展。仅2001 年,
全年经营大豆3 940吨、小麦1 000吨、芸豆330 吨,年终决算实现当年经营平衡,外贸公司起
死回生走向新里程。三是搞好专清工作。2000~2002年3年内共清回外欠款758万元,盘活了企
业资金,增强企业发展实力。 四是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 公司一次性解决职工
1996年的股金及利息、职工三项统筹金、离退休职工医药费等项费用78.7万元,受到广大职工
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