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作发展 一、业务发展
九三局风险办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养猪业风险互助管理办法》、《家庭财产风险互助管
理办法》、《温室大棚风险互助管理办法》、
《森林火灾风险互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范围从1993年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到1999年的7
个险种,增加了养殖业、农机业、林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温室大棚等项风险互助业务。承保规模
也在逐年扩大。1999年种植业承保面积 257.1万亩,保额17 691.6 万元,风险金1 098万元;
奶牛业承保成母奶5 071头,保额811.8万元,风险互助金39.5万元;养猪业承保种猪42头,保
额4.2万元,风险互助金1 036元;田间作业机械承保987台,保额15.4万元,风险互助金123.7
万元;温室大棚承保32个(18万平方米),保额9.6万元,风险互助金0.2万元。
2000年,分局加强了主要险种的风险互助工作。停办了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
显著的种猪、森林火灾、绒山羊、塑料大棚等风险互助业务,集中力量承办已经形成规模、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种植业、肉牛、奶牛、农田作业机械等风险互助工作。
种植业风险互助。2000年以来,种植业的承保面积逐年下滑,一是受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统一实行风险互助的种植业作物繁杂,由于小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且作物品种多,
没有连续资料,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互助管理办法,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开展;二是在农场
体制改革中,农场出租市场田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土地租金中不含风险互助金。因此,种植
业风险互助面积递减。至2002年,种植业承保面积121 078公顷,占应参保面积的63%,风险互
助保额12 699万元,风险互助风险金838万元。田间作业机械承保893台件,风险互助保额25.69
万元,风险互助金207万元。
奶牛风险互助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从1996年在全局8 个以饲养奶牛为主的农场全面开展
业务以来,参保头数始终保持在5 500头左右。2002年全局承保奶牛5 594头,风险互助保额904.5
万元,风险互助金44.7万元。
肉牛风险互助。2001年随着分局产业结构的调整,肉牛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对养殖户提供
风险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以饲养肉牛为主的嫩北、建边、山河等3 个农场开办了肉
牛风险互助业务,当年承保肉牛2 977头。2002年全局承保肉牛5 422 头,风险互助保额488万
元,风险互助金16.7万元。其中嫩北农场承保5 122头。
分(管)局风险互助主要险种承保情况表
(1993~2002年)
表5-17 单位:公顷 台件 头 万元
二、业务管理
九三局风险办自成立以来,注重加强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提高素质
1993年以来,九三局风险办为了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对农业保险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诸如组织人员学习政
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风险互助理论、业务管理办法、核实定损规程等,促进了全员工作能
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并先后选派5人次参加中国保险干部管理学院组织的专业学习,选派4人次
参加总局举办的微机培训班。1997年以来,又组织各农场10名风险办人员到中国保险干部管理
学院学习保险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和提高了风险互助工作的骨干队伍。同时,加强全局风险
互助工作考核、检查与指导,制定并实行了《风险互助业务质量标准》、《风险互助业务工作
目标考核办法》,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深入宣传
1993年以来,九三局风险办针对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对参保和理赔等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
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主旨,应用广播、 电视、 信息、资讯等各种媒体,利用会议、培训
班、现场会等各种场合和有利时机,广泛宣传风险互助的紧迫性、必要性、科学性,澄清和纠
正各种模糊错误观念。先后编写印刷了种植业、养殖业、田间作业机械风险互助业务知识问答
1万册,下发到家庭农场职工和养殖户手中,达到人手一册,2002 年又印刷了带有宣传种植业
保险重要条款的挂例1 万幅,发到种植户手中。局场风险办还经常通过农场、分局电视台和垦
视频道播放理赔现场实况报道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实况节目等,扩大了风险互助保险宣传教育
的覆盖面。并写出《浅淡垦区的农业保险》、《开展农业机械风险互助,促进垦区农机事业的
健康发展》和关于《种植业风险互助实行浮动保额的建议》等宣传材料,印刷下发至家庭农场、
职工手中。同时风险互助工作人员以自己的优质工作来树立形象和建立信誉。随着分局风险互
助工作的发展、理赔资金的兑现、防灾减灾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风险互
助工作的认识和参保的积极性。
3、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1993年以来,九三局风险办为了便于风险互助工作的操作,制定了《九三局灾情报告和灾
情核查报告规范》,对《灾情报告》和《灾情核查报告》的具体内容、计量单位、标准和附件
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制定了《九三局风险互助单和地号图的填制和着色规范》;明确规
定了计量单位、标准、标志和着色,达到全分局操作、管理的统一、规范。1998年推广应用风
险互助管理软件,实现了种植业风险互助签单微机化。还设计了勘查记录和灾情核查记录单,
做到了有灾立即到现场查实,并认真做好记录。1998年全局涝灾严重,秋季核灾定损时分局组
织各农场风险办主任分两组进行联合核灾定损,防止和纠正各场虚报假呈现象,得到了总局风
险办的肯定。1999年开始,采用Excel 电子表格自编程序,对全局受灾地块逐一进行准确无误
地计算,做到了“理赔款计算到地块”,保证了各农场理赔工作有据可依、落实到位,做到了
公开、公正、合理,增加了种植业理赔的透明度。
1996年以来,分局更加注重风险互助管理标准化建设,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去处地学习先进
经验。1996年组织风险办全体工作人员去齐齐哈尔管局学习;1998年分局风险办全体和农场风
险办主任去绥化、牡丹江分局风险办和铁力农场、嘉荫农场、庆丰农场、八五一一农场、八五
○农场风险办学习。通过虚心学习兄弟分局和农场业务管理规范、档案健全、工作细致、制度
全面的典型经验,对照自身找差距,实现了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各农场风险办都按分局风险
办的要求建立了基础材料档案,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风险互助有关规定、办法。1999年总局
召开了黑龙江垦区场级标准化风险办建设现场会,会后分局风险办按总局场级标准化风险办标
准,结合全局实际,出台了《九三分局场级标准化风险办验收标准》,并首先对尖山、嫩江、
山河等农场的标准化风险办建设进行了部署,经过3 个农场风险办的努力,年末达到了总局验
收标准,通过了总局验收。2000年,按总局场级标准风险办标准,加强对鹤山、跃进、大西江、
荣军、红五月、七星泡、嫩北、建边等8 个农场标准化风险办建设的组织指导,使之也通过了
总局验收。全局11个农场风险办均成为总局级标准化风险办。
三、风险互助金的收缴和理赔兑现
1993~1994年,九三局风险办成立初期,风险互助金的收取和理赔采取转账形式。1993年,
管局遭受特大涝灾,当年理赔率为167%,经转账处理后,仍有364 万元挂账,无能力兑付。使
参保户在大灾之年拿不到理赔款,生产生活等急用钱也得不到解决,风险互助没有很好的发挥
分散风险和灾后补偿的功能。1994 年灾情较小,理赔率为53%。风险互助金收缴和理赔兑现仍
采取转账的方式进行,影响了风险互助部门救灾防灾职能的发挥和业务信誉。
1995年以来,按照总局风险办关于加大风险互助金的收缴力度、要利用好闲置资金支持农
业生产、并做到保值增值的要求,管局为真正发挥好风险互助的作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管局领导的组织协调下,管局风险办与九三油脂化工厂于1995年9 月达成了《关于九三管局
风险办应收风险互助金由九三油脂化工厂代收的协议》。九三油脂厂每年按分局应收额全部代
收,在理赔额确定后从油脂厂逐步将款划到风险办账户上,由风险办分期拨款对农场兑现理赔。
1995年和1996年的理赔兑现比较及时,到下年5月份理赔率均达80%;1997年和1998年因油脂厂
豆粕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价格下跌,造成回款不及时,致使理赔兑现迟缓。1999年经过协调,
油脂厂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大力支持风险互助工作,一次性支付资金600 万元、利息
120万元,使欠付农场1998年理赔款全部兑现,并为1999年兑付理赔款储备了大量的资金。1999
年理赔款于12月5日前全部拨付到农场。
由于受油脂厂效益的影响,全局风险互助金的收缴货币化一直是个难题。从2000年开始,
分局加大了风险互助金的收缴力度。通过协调,争取到嫩江县信用联社铁东信用社和农行九三
支行贷款指标;经同各农场协商后,以货币的形式收缴了当年风险互助金,结束了以往风险互
助金和理赔款相互抹账的支付形式,实现了理赔货币化。2000年11月底,理赔款全部赔付到各
农场,为农场受灾职工及时恢复生产、安定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提高了分局农业风险互助
的信誉。
四、防灾减灾
鉴于分局大部分农场连续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害,经济损失严重,
特别是冰雹灾害,使受灾场队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大面积绝产的情况,分局风险互助部门
为既降低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又降低雹灾损失的高额赔付,于1995年秋
季开始对人工增雨防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遵照管局部署,由管局风险办牵头,中心气象台协
助,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解放军总后嫩江基地、嫩江县气象台等单位进行考察,并到省气象
台和省政府人工降雨办进行了咨询学习,借鉴地方和部队人工防雹增雨的成功经验,并对管局
人工防雹增雨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结合我局土地面积大、防御工具少的特点,决定1996年先
在1994年和1995年雹灾严重的建边、鹤山、荣军3 个农场进行人工防雹试点,尖山等农场也利
用气象台原有单筒高炮开展人工防雹。这项工作得到了总局的大力支持,专项拨款30万元用于
高炮防雹减灾试点工作。在省气象局、省人工降雨办、总局、分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
分局和农场领导的精心组织和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人工防雹在试点农场取得成功,全局人工
防雹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试点3个农场1995年雹灾成灾面积6 931 公顷,经济损失2 367万
元,1996年经过防雹,没有受到雹灾危害,防雹受益1 598 万元。而未防雹的七星泡、嫩江、
山河3个农场在1996年6月25日却受到冰雹的严重损害,成灾面积达21 904公顷,造成了巨大的
经济损失。为了搞好防雹减灾工作,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的通知》,成立
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设在分局风险办。这项工作由风险办牵头,中心气象台配合。各农
场也都相应成立了人工防雹增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高炮防雹在3 个农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1997年在全局推广。从历年人工增雨防雹减灾情况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6年发生冰雹39次,受害农场9个,全年共作业52次,耗弹2 153发,防控面积41 873公
顷。投入23.5万元,增加经济效益1 598万元,投入受益比为1∶68。
1997年发生冰雹42次,受害农场7个。全年共作业272次,耗弹6 072发,防控面积128 724
公顷。投入97.2万元,增加经济效益78 732万元,投入受益比为1∶81。
1998年发生冰雹51次,受灾农场8个,全年共作业461次,耗弹13 322发,防控面积达152 811
公顷。投入40万元,增加3 080万元,投入受益比为1∶77。
1999年根据黑龙江省西部干旱逐年加重,九三垦区连年遭受旱灾的实际,分局把人工增雨
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纳入重要日程,防灾减灾工作由单纯防雹发展到防雹增雨并重。全
年发生冰雹24次,2个农场遭受危害,共作业102次,耗弹2 320发,其中防雹68次、耗弹967发,
增雨34次、耗弹1 353发,防控面积143 318公顷。投入70万元,增加经济效益8 960万元,
投入受益比为1∶128。
2000年发生冰雹65次,有10个农场受到冰雹的危害。全年作业385次,耗弹10 263 发,其
中增雨140次,耗弹3500发,增雨量155.2毫米。防雹245次,耗弹6 763 发,防控面积154 888
公顷。投入120万元,获得经济效益10 027万元。投入受益比为1∶83。
2001年发生冰雹31次,有7个农场受到冰雹的危害。全年作业433 次,其中增雨156次,耗
弹2 214发,全年增雨440.7 毫米,大大缓解了旱情;防雹277次,耗弹8 317 发,防控面积达
166 649公顷,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到重要作用。共投入150万元,获得经济效益7 197 万元,
投入受益比为1∶48。
2002年在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和总局风险办的帮助下,购买了4 门火箭发射器,在大西江、
嫩江两个农场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大西江农场在春季干旱时发射火箭弹49枚,增水40多毫米,
效果显著。全年发生冰雹22次,受害农场6个,共作业424次,其中增雨150次,耗弹2 070发,
全局增雨105毫米,受益面积67 796公顷;防雹作业274次,耗弹3 250发,防控面积132 210公
顷,全局防止了严重雹灾的发生。共投入92.6万元,增加经济效益7 037 万元,投入产出比为
1∶75。
为了保证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局风险办在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和基础设
施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1)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从退伍的炮兵中挑选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
作风过硬、有一定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员组建了一支防雹队伍,至2002年全局基层防雹队
伍已达131 人。分局每年举办一期炮手培训班,对操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特聘请懂高炮和火
箭技术专家和气象专家讲课,以高炮操作、组装、日常检修技术和雹云观测识别常识等为培训
内容,结业后颁发炮手上岗证,达到了持证上岗作业的标准要求。至2002 年7月共举办炮手培
训班6期,培训炮手364人次。
(2)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人工增雨防雹领
导小组岗位责任制,炮手岗位责任; 按照管理程序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 人工高炮增雨业务
管理制度,高炮维修检测管理制度,炮弹运输贮存使用管理制度,炮手管理制度,空域申报和
管理制度。分局局长同各农场场长签订人工增雨防雹安全责任状,农场场长与每个炮位签订安
全管理责任状。每年高炮作业前,都请高炮技师对高炮进行年检,经技师检修签字后方可使用。
分局对基层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实行目标考核。
(3)增加投入,完善设备。分局投资30万元对中心气象台进行了711雷达的数字化改造,投
资14万元购买一套数字展宽静置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提高了指挥系统的科学化。总局项目
投资50万元用于人工增雨防雹,全分局共投资1 000余万元购置37毫米高炮49 门、火箭发射架
4座,配备了牵引车、传呼机,还为炮手投保人寿保险等等。
1997年9月下旬总局风险办检查验收了九三局人工防雹工作, 在建边、鹤山、山河、七星
泡等农场的座谈会上,听取了农场领导的汇报和职工代表反映的意见。总局风险办检查组对这
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1999年1月,省政府人工降雨办公室主任李大山来检查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听取汇报后对
九三分局的增雨防雹工作给予肯定。九三局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8年、2001年的黑龙江
垦区风险互助工作会议上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2001年总局在九三分局召开了“总局人工增雨
防雹工作会议”。从1998年起九三局人工增雨防雹的经验和做法已陆续在绥化、宝泉岭、红兴
隆、牡丹江等分局推广。
同时,总局、分局风险办加强了对农场救灾的资金支持。1993年在涝灾严重、小麦抢收难
的情况下,总局风险办斥资174万元,购置半链轨129台,解决了麦收的燃眉之急;1996年在七
星泡、山河、嫩江等农场遭受严重雹灾时,分局风险办斥资100 万元进行理赔,支持了农场救
灾工作,几年来还为防雹减灾购炮和炮弹及传呼机等垫支35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