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工作
第二节 共青团工作
九三各级团组织始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完成团的各项
工作,积极开展适应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
一、爱国主义北大荒精神 共同理想教育
为了抵制各种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弘扬爱国主义和北大荒精神,管局各级团组织
把对青少年进行“五爱”、优良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多种
形式寓思想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1987年7月份,管局团委与武装部、教育处联合在北京、 秦皇岛举办了三好学生、优秀少
先队员、优秀团干部近百人参加的夏令营。通过联谊、座谈等活动,开阔了营员的视野、陶冶
了营员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1989年,管局上下展开了争做“新一代北大荒人”活动,广大团员、青年以建功立业为目
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深化“五小”活动和“学、练、赛”活动中,
涌现出一批青年优秀人才。为了表彰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振兴九三垦区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
献,管局团委授予各条战线21名优秀青年为“九三新人”光荣称号。为了配合这一活动的开展,
当年九十月间,管局组织“学英雄、做新人”优秀影视片的汇映,选调了《雷锋》、《小兵张
嘎》、《董存瑞》、《闪闪的红星》等11部影片大放映,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
1990年,根据团省委提出的“三学一争”(学理论、学雷锋、学文化、争做“四有”青年)
系列活动方案和总局团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学、建、做” (学传统、建功业、争做新一
代北大荒人)系列活动意见,结合九三局特点, 管局团委决定在全局开展“三学、三争、一突
出”的系列活动。即:三学—学北大荒人的优良传统,学科学文化知识,学雷锋热爱本职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三争—争做行业能手,争做雷锋式青少年,争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
创造者;一突出—突出抓好典型教育。在全局团员、青年中很快形成了学理论、学科学、学技
术,助人为乐的好风气。
1991年,管局团委围绕管局党委中心工作,为实现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促进九三垦
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全局展开了共青团支农爱国储蓄活动,全局团员、青年共储蓄226.3
万余元。
1992年,管局团委和各基层团委结合北大荒精神教育,积极开展献计、献策、献力“三献”
活动,引导青年把北大荒精神体现在各自工作岗位的建功立业上。同年又组织新一代北大荒人
演讲报告团,用年龄相近、职业相似的身边平凡的人物典型巡回演讲,激励更多的青年进步成
长。
1995年9月,以纪念青年志愿垦荒40周年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为契机,广泛开
展了北大荒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邀请离退休老干部作报告14场,受教育人数达12 600人次。
七星泡农场团委开展了人生观大讨论,山河农场团委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北大荒精神知识竞赛。
1999年,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九三局建局五十周年的有利契机,分局团委
组织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如环城长跑、图片展览、“爱家乡、爱九三”演讲比赛和
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对青、少年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同年12月19日为庆祝澳
门回归祖国,分局团委和组织部共同举办了“九三儿女喜迎澳门回归”万人签名仪式和青年环
城长跑活动。
2001年,结合“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分局团委举办了“庆五四、爱家乡”系列教育,
诸如举办歌舞会、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共同庆祝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通过
对伟大祖国的歌颂和对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回顾,增强了团员、青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
想感情和远大抱负。
二、全面开展“三个工程”活动
多年来,局团委为了适应九三垦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努力造就一代跨世纪的优
秀青年,确定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青年”为工
作方针,以“工作到支部、全团抓服务”为工作原则,全面开展“三个工程”活动。
(一)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九三局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做好
人好事上,而更加注重培养雷锋式的“四有”青年队伍。1992年管局团委决定在“学雷锋精神,
做四有新人”活动中,以“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为重点,要求学雷锋要学在岗位、创造
一流工作成绩;学雷锋要学在社会,持之以恒为社会扎扎实实做好事,消除“雷锋三月里来,
四月走”的形式主义;学雷锋要学在人生,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1、实施“北大荒青年志愿者”行动
1994年,管局团委号召全局青年志愿参加“北大荒青年志愿者”行动,围绕公益劳动、抢
险救灾、美化环境、文化活动、社会治安,扫盲治愚,青少年帮教和维权等方面,开展社会义
务服务活动,叫响“北大荒志愿者”的这一口号。管局各级团委抓住重大节日等有利契机,开
展了有声势、有规模和有影响的“北大荒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青年文明
工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5~2002年,全局“北大荒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深化,各级团委以“建百站、进千家、
助万人”为牵动,“一助一”, “手拉手”结对子服务为基本形式, 以青年志愿服务站、服
务基地为主要阵地,积极推进青年文明工程。到2002年全局共成立青年服务站31个,招募青年
志愿者3 566人,志愿者与基层贫困户、下岗职工家庭结成“一助一”扶贫对子1 650对,主动
为他们提供信息、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服务。分局团委把14名特困学生作为扶助对象,
每年向他们提供资金和物资方面的帮助,使之能坚持读书;基层团委或各支部也各自都有扶助
对象。青年志愿者每人每年至少服务50小时。
同时,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1999年以来,根据团省委召开的“保护
母亲河行动”电话会议精神,分局团委与九三林业处、水利局、城管局共同成立了“保护母亲
河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点建设生态林、兼顾其他功能林的实施方案。经广大青少年和青
年志愿者共同努力,共植树50多万株,全局建成青少年绿化基地1处,青少年绿化文明园4个,
青年林40个;还修筑青年路15条。其中分局团委牵头建造的“九三水库绿化带”、局直城管局
修建的“青少年绿化文明园”和鹤山农场青少年栽种的10万株青年林基地,成为这次行动的标
志性工程。
多年来,全局各级团委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深
入开展。每年3月5日和5月4日,全局出动近2.5 万人次,开展义务理发、法律咨询、义务诊病、
净化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便民活动。有很多青年志愿者进入家庭,服务于五保户和军烈属,以自
己的实际行动,向全社会昭示雷锋精神的永存。1998年的“五·四”青年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
动的实况被黑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放,受到团省委的肯定。
2、以团带队,深入开展“少年雏鹰行动”
多年来,各级团委在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中,开展了以团带队工作。一是以“讲道德、
守纪律、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加强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二是以“青年志愿者行动”、
“少年雏鹰行动”为主题,加强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普及和深化“少年雏鹰行动”,各
中小学团委及其所属支部层层制定活动方案,设立活动宣传栏、广播站,及时跟踪报道,推动
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同时还利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并建立学雷
锋小组,常年坚持活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3、举办18岁成人仪式
从1995年起,配合《国旗法》的宣传,针对年满18周岁青年的心理特征,进行成人意识教
育,确定在每年的9或10月举行一次18 岁成人宣誓仪式,以此激发青少年在这一时刻的神圣使
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的青年,同
时也要参加“我为社会尽一责”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青年人才工程
多年来,全局各级共青团组织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为使广大团员、青年自
觉担负起实现分局党委确定的跨世纪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以树立、表彰一大批各行业、各方
面的青年典型为切入点,积极营造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垦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氛围,扎实实施青
年人才工程。
1、开展“双推荐”活动
17年来,九三局团委把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和推荐优秀团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作为团组织的
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团组织按照共青团的纲领、性质和任务,对于那些积极要求进步,靠进党
组织的团员建立起考核档案,根据其表现,定期向党组织推荐入党;并根据“任人为贤,人尽
其才”的原则,对于那些工作成绩显著,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团干部,积极地向党政领导推荐,
建议他们担任适当的职务。“双推荐”工作已形成制度,被列入各级团组织的议事日程。1986
~2002年全局共推荐1 555名优秀团员入党;推荐922名优秀团员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2、评选十大杰出青年
多年来,在各级团组织带领下,全局四万多青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各条战线上做出
了积极贡献,涌现出许多成绩卓著的优秀青年。为了宣传、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调动广大青年投身九三垦区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94年开展了评选九三垦区十
大杰出青年活动。通过基层团组织层层推荐,先确定 20名候选人; 再经民主评议,审核统计
选票2万张,最后决定对穆东宝、单爱玲、宁可勇、许丽丽、 王玉发、李文柱、张雪莉、马跃
成、李国志、胡东浪10名杰出青年授予“九三垦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标兵”称号;同
时授予王英明等19人“九三垦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称号。1999年局直第一小学老师
张咏岚被总局团委授予“黑龙江省垦区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2002年4月,分局团委决定授
予赵清海、姜建平、王俊泉、赵洪国、曹明磊、王胜、孙圣博、肖清江、于元海、王石龙等10
名青年为第二届九三垦区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3、评选杰出青年企业家
1996年分局团委对企业管理科学、经营有方、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佳,对国
家、集体贡献大的5名青年企业家进行命名表彰。 鹤岗乳业集团经理李文柱被评为总局青年企
业家标兵;同时,有3位企业家被评为总局优秀青年企业家。 1999年大西江农场场长侯方武和
九三油脂化工厂厂长田仁礼被总局评为黑龙江省垦区第三届十佳青年企业家。
2002年4月,在表彰第三届九三垦区十大杰出青年的同时, 分局决定对辛立春、李国志、
张晓军、郝忠宝、赵庆忠、李德志、赵映红、高杰、陈桂林、李国峰10名青年企业家授予“九
三垦区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授予庞庆军、王豫东、杨明东等3 名青年企业家第二
届“九三垦区优秀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
通过开展杰出青年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在广大青年中引发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热
潮。九三电视台还专设《青春的足迹》栏目,逐一播放介绍每位杰出青年企业家先进事迹的专
题片,引起强烈反响。
4、命名、表彰青年兴业领头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营机制的变更,引导青工再就业就成为各级团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带动和激励更多的下岗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创业技能,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
分局团委决定树立一批自立自治、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青年兴业领头人为典型,使其在全局
青工再就业工作中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分局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
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力量,有力促进了下岗青工创业行动的全面实施。1998年分局团委对谭庆
宝(鹤山农场砖厂厂长),杨焕文(跃进十三队养鸡带头人),马德宪(尖山二十一队养鸡带头人),
孙庆(荣军五队养猪、养羊带头人),张金生(红五月金颖制材厂厂长)、 李光(嫩江农场食品经
销带头人),袁雪松(七星泡农场自营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宫钦国(山河农场个体榨油带头人),
贾会明(九三局直城管局棚菜种植带头人),刘丽伟(九三局个体商业带头人)等命名为“十佳青
年兴业领头人”,并给予表彰。发挥了典型的引领效应。
5、建立人才库
为了掌握广大青年在构建九三局“三元经济”中的经营状况,更便于服务青年、服务经济,
从1996 年开始分局各级团委对每一元经济中的青年大户的基本经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建立
起青年经营大户人才库。密切了团组织与各青年个体户杰出经营者之间的联系,也便于行业间
的经验交流,并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据调查,九三局种、养、加、销、管
等各行业1/3的经营者为38岁以下青年,充分显示广大青年是发展壮大非国有经济的主力军。
(三)青年科技工程
多年来,九三局团委全面实施青年科技工程,引导团员青年增强科技意识,认真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努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参加科技实践。
1、提供政策和组织保证
全局组织努力为广大青年创造投身经济建设,和科技实践的良好氛围。1988~1994年,管
局团委为引导青年进入市场提供政策保证,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基层团组织在科技兴
农战略中作用的决定》、《关于加强新经济组织团的建设意见》、《关于实施垦区百场书库工
程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局各级团组织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为广大团员、青年进入
市场经济主战场和在科技兴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组织保证。
2、配置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的基层领导班子
从1995年开始,垦区各级团委会同组织部门对各生产队进行逐个考核,把年龄大、能力差、
文化低的生产队领导调整下来, 按照星火带头人、 科技副队长、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的
配置,安排基层班子。选拔科技意识强,带头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团员担任团支部书
记,确立了团组织在基层科技工作的主体地位。全局农业基层单位团支部书记按“三位一体”
配置的逐年增加,到2000年底配置率已达90%。
3、创建青年科技服务站
1996年以农场为单位创建了12个青年科技服务站,正式挂牌营业。各科技服务站建立了从
事科技活动人员档案;统计从事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生产大户的概况;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邀
请致富大户传经送宝;组织各类技术人员为基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为了全面提
高团员青年科技素质,全局又成立了151个科技图书站。
4、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全面广泛开展的科学实验活动,推动了基层的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从1996年开始,
分局团委号召每个农业生产队划拨15 亩土地作为科技示范田, 为青年科技活动提供了展示才
能的平台。当年,全局共划拨科技示范田1 245亩,粮豆总产321吨,经济效益达63万元。1998
年示范田增加到1 350亩,在此同时, 各个专业岗位上的团员青年也纷纷发挥各自的技术示范
作用,全局建立了各行业科技示范区18个, 涌现出157个青年科技示范户,各级团委制定了相
应的工作联系制度,开展了对重点扶持对象的支持帮扶工作。到2002年青年科技示范田达2 195
亩,建科技示范区26个,有科技示范户214户。
鹤山农场团员青年积极引种长日型圆葱,每年种植3 000亩左右,产量可达1万吨,亩利润
800~1 000元,该场成了全国第一大圆葱生产基地。嫩江农场团员青年于2000年建立了高科技
园区,以开发马铃薯脱毒技术为重点。 园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原原种、 原种、良种三级繁育
体系。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无基质气雾化栽培技术,建成无基质气雾化栽培温室1 715 平方米。
2002年该园区生产的脱毒马铃薯已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命名为A级绿色食品。
5、开展“五小活动”
从80年代起,九三局团委就把扎实持久地开展小发明、小设计、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
的“五小”活动,列为常年工作。局团委每个阶段都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安排和奖励办法等,
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五小”活动,实行了贡献、效益与工资资金挂钩的办法;建立
了攻关小组并坚持长期开发科技攻关活动,有农作物高产攻关小组44个、农机作业技术攻关小
组21个、农机设计修理技术革新小组2个。据统计,每年“五小”项目都有1 000余项,被采纳
应用的占40%,有的“五小”项目被列入分局科技成果受到奖励。仅1998年就有70 项成果展出。
九三油脂厂预浸一车间青年技术攻关小组变原点式冷凝器为卧式波节管冷凝器等10项革新技术,
荣获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6、成立青年科技协会
1998年,成立了“九三分局青年科技协会”, 制定了协会章程,健全了组织机构。下设
奶牛、肉牛、兔业、乌鸡、葱业、食用菌、芸豆、棚菜等8 个专业分会。有组织的专业协会具
有很强的凝聚力,围绕垦区经济建设,积极做好科技推广和技术信息服务,使各分散的专业户
形成一条产业链,有利于各产业的创新发展。蔬菜专业协会会长贾会明带领56名棚菜大户从各
地引进几十种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取得成功。改变了反季节蔬菜全部从外地
进货的局面。
7、开展青年技术培训
九三局各级团委把青年技术培训列为团组织工作的组成部分。1986年,成立了由团委、工
会、职教、科技等部门参加的青年科技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青年科技培训工作,并以“青
年之家”为基地建立了12个青年科技培训学校。每年冬季都举办“科技之冬”活动。采取集中
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教学,分层次地进行科技培训。每年还选派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总
局等各类学习班或去外地学习、考察新技术、好经验。每年学习培训内容以种植业、养殖业、
农机、通讯、小型建筑、电器修理等各类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重点,通过学习培训大大提高各
类人员的专业素质。每年参加培训人数都在2 000~3 000人次。另外还选派优秀青年到大专院
校脱产学习、挂职培训深造。除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短期培训外,团委还与九三局党校、中央党
校函授学院联合办学,实行学历教育。每年都有500~600人接受了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教育,为
九三垦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
三、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 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
(一)健全组织机构
九三局团委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就注重抓青年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
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到90年代初逐渐走向成熟。1991年局团委协调农机、卫生、商业、消防、
服务等部门,成立了青工“学、练、赛” 领导小组, 由管局一位副局长任组长,并制定了切
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下发了九三局《关于在青工中开展“学、练、赛”活动的通知》,明确了
争创标准,制定了奖励办法。1994年根据总局《关于在垦区开展创造“青年文明号”活动的通
知》和《关于在垦区企业青工中开展青工岗位能手活动的通知》精神,把九三局原“学、练、
赛”领导小组调整为九三局“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指导委员会。同
时,也调整完善了相应的活动方案。
(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1、知识竞赛。从1990年开始, 每年都开展不同岗位青工专业知识竞赛,选手来自全局几
个农场和局直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例如:1990年消防知识大赛、1991年科技兴农知识大赛和
农机机械学识竞赛等等,激发了青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2、争当交粮标兵活动。90 年代在全局青年职工中广泛地开展了“争当交万斤粮”青年标
兵活动,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高产攻关活动中去。经检查验收评比总结,管局授予马树
森等15名青年为“交万斤粮青年标兵”荣誉称号;授予红五月、七星泡、鹤山、跃进等农场团
委此项活动“最佳组织奖”。
3、技能擂台赛和比武赛
1991年成功地举办了九三局首届农机行业青工技术比武大赛,比赛采取专业知识测验竞赛
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对评选出的前16名优胜者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对前4 名优胜者
授予物资和提高1级或半级工资的奖励。这次比赛活动范围大, 参赛人数多;采取层层选拔的
方法,进行预赛、复赛和决赛。基层由各支部进行比赛选出优胜者参加场级比赛,场级共进行
了11场次比赛,参赛人数达570 人。同年,管局还在卫生、商业、服务等行业进行了比武大赛,
掀起了各行业青工学技术、练本领、争能手的热潮。从此,岗位能手竞赛活动列入各级团组织
每年工作重要日程。
4、“兴九杯”系列竞赛
1991年以来九三局团委协调会同工业处、 科技处 、畜牧处、粮食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
“兴九杯”系列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根据青年职工特点,落实管局党委“科技兴农”、“管理
兴工”战略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加强各项竞赛的组织领导。
通过系列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调动了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管
局表彰了10名优秀企业领头人、授予“企业之星”称号,5个科技兴农先进集体、15 名星火带
头人、10名交粮大王、15名“五小”活动最佳能手。
5、“青年文明号”活动
80年代,管局各级团委每年都在春播、麦收、秋收等农忙季节或抗灾自救的关键时刻,组
织各种青年突击队、抢险队、共青团员车组等,在场与场、队与队、组与组、车与车之间展开
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干在先。
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后来这种竞赛活动逐渐扩展到各个行业和不同所有制
企业中,通过岗位练兵、拜师学艺、互帮互学、推广先进操作方法,造就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
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先进集体。
进入90年代以来,全局广大团员青年始终冲在垦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最前列。1994年,
全垦区把这种劳动竞赛活动统称为争做“青年文明号”活动。全局各级团委号召青年以“优质、
低耗、稳定”为标准, 深入开展争做 “青年文明号”系列活动,并在服务行业推行“文明窗
口”社会服务承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局各企事业单位相继制定了对“青年文明号”先
进典型的奖励政策,将实际贡献与其工资晋级兑现奖金相挂钩,并作为提干、入党考核内容之
一。分局每年表彰“青年文明号”突击队20个左右,“青年文明号”车组50个左右,“青年文
明号”岗位能手120~150人。届时举行隆重热烈的表彰大会和授牌、揭牌仪式。
2001 年分局团委和交通局联合开展了出租汽车行业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全局近400
名个体出租司机全部参加。2002年8月,分局对40 名出租车经营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
号。此次活动受到团省委、农垦总局团委和总局交通局等的高度评价。近年来九三油脂厂在小
包装生产车间和中心监控室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使两个基层班组成为企业对外窗口
和形象大使,受到农业部、省政府领导的赞扬。
6、“腾龙杯”造林竞赛活动
1991年管局团委和林业处联合发起以“我为九三织绿网、 百亿斤基地展画廊” 为主题的
“腾龙杯”造林竞赛活动。号召全局广大青少年以“承担一座荒山、一个场、一个营区、一个
花园、一条街、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为主功方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以培养青
少年主人翁意识,实现既造林又育人的双重目标。多年来,这项活动已成为各单位青少年的自
觉行为。平均每年植树65万株。到1999年底,全局已有青年苗圃68个,2 万株以上的青年林84
个,青年绿化路132条,青年绿化带50处。
四、引导下岗青年自强自立 探索就业新路
全局各级团委为了改变广大青年传统的从业观念,引导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就业门
路,探索致富新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1993年全局开展了“自谋一条路,为垦区增加一条后路”的大讨论,从而激发了青年投身
第三产业的热情和在职工自营经济中大显身手的积极性。1994年确定大西江、嫩江、尖山、七
星泡等4个农场为创建青年股份联合体试点单位, 以探索股份合作经营的新路子。当年建立股
份合作制企业21个,翌年发展到76个。嫩江农场60%的养殖户原来都是待业青年。下岗(待业)
青年自强自立,积极自谋职业,充分体现了广大青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1997年全局建立了15个再就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转岗培训和传递就业信息。夯实了广大
青年再就业的技术、管理经营等项素质的基础。
1997年以来,各行业大力推广以师带徒的经验,使很多下岗青工熟练掌握1~2门技术,为
其再就业打下基础。1999年全局共结师徒对子965对,其中已有530名下岗青工利用师徒结对所
学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重新实现自身价值。
1998年分局以典型引路,树立了“十佳再就业明星”和“十佳青年兴业领头人”。以他们
“下岗不失志,自强创辉煌”的先进事迹激励下岗青年自强自立。
1998年以来,全局重点支持、培养青年利税大户36户、种植业户137 户 ,养殖业户248户,
形成了青年致富带头人骨干队伍,促使2 359名青年走上自营经济发展道路。
五、服务开放开发 做好知青联络大文章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
成为当时知青的崇高人生追求和革命实践。70年代后期,九三垦区的城市知青大批返城,他们
中间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社会中坚力量,也蕴藏着为再次开发
“北大荒”、为垦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巨大潜力,成为垦区建设与发展的一种宝贵的人才资源。
1992年总局提出“北大荒发展也靠知青”的方针,按照总局要求,九三局认真做好知青联络的
大文章。
(一)成立联络知青工作机构
1992年管局党委成立联络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胡成真任组长,同时也制定了联络
知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联络办公室设在管局团委,各农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联络工作
信函联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向各地返城知青发出信函6 000余件次。
举办各种形式的联谊会。全局各级团委利用知识青年回访、场庆、局庆和1998年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日等机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联谊会。
组团赴京、沪、津、哈、齐等市慰问返城知青。1993年七星泡农场场长刘宪华,1998年大
西江农场党委书记史志臣等都亲自带领代表团前去慰问,受到返城知青的欢迎。
全局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利用外出机会与有关知青联络。
发动老干部、老职工和留垦青年等进行联络。
(三)建立返城知青档案信息库。随着各种渠道联络工作的深入,九三局建立了返城知青的
档案信息库,据2001年统计,登记在册的已有4 000多人。
(四)建立各城市返城知青联络网,便于沟通情况,传递信息。
(五)做好回访知青接待工作
通过各方联络,大批返城知青纷纷北上重游第二故乡—北大荒。1992~2002年,局直和各
农场共接待回访知青3 600多人次,其中20人以上的回访团35个;收到合理化建议450多条;签
订合作项目46项;吸引资金2 000 多万元。1996年大西江农场知青联络办被总局授予“联络知
青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