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社会事业第一章 科技第一节 发展概况 从1988年开始,管局党委、管局做出了关于放活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工作,科教兴局等一
系列重大决策,保证了全局科技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
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贯彻实施。在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开辟了多种渠道,
创造了多种形式,取得了可喜成果。 科研范围已由科技人员专业研究与群众性的小改革、 小
试验、小发明等共存并行,发展到承担国家、省及农垦总局下达的重大课题,有组织的科技推
广已成为垦区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内容,“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已成为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自
觉行为,科技进步因素在全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41.5% 逐年增加到2002年的
56%。科技成果转化率由1985年的65%上升到2002年的95%。
九三局分阶段科技成果汇总表(2002年)
表7-1 单位:项 亿元
1985年以来,管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科技成果的大规模开发
和推广应用,已产生了令人鼓舞的影响。为了突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
逐年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战场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
产力的竞争激励机制,以增强科技队伍自我发展和为生产服务的能力,1988年管局下发《放活
科技人员和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1989年又对此《决定》做了补充规定,《决定》除制订了
关于对科技工作创造宽松环境的规定外,为了放活科技人员,支持科技人员同企业进行技术承
包,还规定对工作效益显著的有功人员给予重奖。管局除执行上级的有关对科技人员的优惠政
策外,还制定了特有的优厚待遇。例如:浮动两级工资,颁发荣誉证书,设科技贡献奖,离退
休科技人员增加一级工资和加发一个月基本工资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科技
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
1989年3月16日至17日,管局在深入分析垦情局情, 认真总结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召
开了科技工作会议(即九三管局第三次科技大会)。会议通过了《九三管局1989~1995年科技
发展规划》和《九三管局关于放活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的补充规定》,提出了科技
战线“八五”期间落实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种植业方面,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
机结合起来,使各单项增产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和合理组合,重点在小麦、大豆、
甜菜、油菜等主要作物方面, 组织大面积丰产综合技术攻关, 形成大面积丰产规范化综合技
术模式,实现综合效益;二是农机方面,以建立粮食处理中心为主攻方向,提高非田间机械化
程度及其配套农机具选型、补套为重点,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三是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业内部的合理调整;四是山林资源开发及农田防护林体系建立;五是
工业技术开发与实施“星火计划”密切配合,推进先进、实用、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成果迅速转
化为生产力,即密切结合垦区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实际,注重发展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科
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短平快”项目;六是逐步实现高寒地区新型小城镇建设的规范化、居民
住宅商品化,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七是建立以管局为中心的电子计算机服务网络,推
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小型企业逐步实行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八是开展农业技术、
经济政策和战略性问题研究;九是建立起与垦区四化建设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普及卫生防
疫知识,开展地方病防治研究工作;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增强人民体质。这次
会议在九三科技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对于启动九三垦区“科技兴农”发展战略起到了
指导性作用。第一章科技
1989年,总局确立了建设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的战略。管局党委决定, 围绕这一战略,坚
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方针,制定了《九三管局1990~1995年科技兴农的方案》和《1990
年科技兴农起步方案》,1990年,管局又制定了《关于实现垦区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农
业生产措施的暂行规定》,促进了科技兴农工作向纵深发展。各级党政领导把科技兴农纳入重
要工作日程来抓, 根据总局提出的用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生产出二分之一的粮食,实现100亿
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方案,突出抓了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以农业技术
集团承包为主要形式的高产攻关规模推进,带动起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
了可喜的成果。仅在科技兴农起步的第一年,农业产量就突破历史并超过了预定指标,粮豆总
产43.21万吨,小麦单产222公斤,大豆单产129.6公斤,玉米单产181.0 公斤。甜菜总产17.69
万吨,甜菜单产1.4 吨。为“两高一优”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林业、牧业、
渔业、水利等各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长。
1991年3月,管局在科技兴农初见成效之际, 紧紧把握全局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
稳中求进、以进保稳的方向,及时召开了“科技兴农”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农场场长、
主管副场长和各业务科科长共计160 多人,会议总结交流了科技兴农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下
一步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了科教兴农目标管理办法;还举办了科技兴农成果展览,所展项目
由各单位自行选择,版面自行设计,所展内容为近10年农林牧渔水科技研究、科技推广工作的
发展历程和突出成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991年6月在全局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同时, 开展了科技法规的普及教育工作。为加
强和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促进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建立有利于
科技进步的法律环境。管局成立了科技法规普及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学习普及《技术合
同法》、《专利法》和《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简称“两法一例”)的科技法规教育
活动。通过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方法,提高了教育效果。管局负责为各农场(厂)、局直企
事业单位培训骨干,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基层单位的科技普法工作。为了配合科技普法活动,
九三电视台和各农场电视台都举办了电视讲座。经过共同努力,科技普法教育率达80%以上。7
月份进行了科技普法考试,共有7 122人参加了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考试合格者由省科委、
省普法办联合颁发《合格证》和成绩单,成绩单进入个人技术档案,作为上岗考核和晋升技术
职称的条件之一。1992年3月管局对这次普及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涌现出的10 个先
进集体和57名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
为了促使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管局科技兴农的总体方案和《暂行
规定》,管局于1991年9月举办了首届科技兴农知识大奖赛。全局共12 个代表队参赛,每队选
派农、机、畜、林4个专业的有关人员参加, 九三科研所、嫩江农场和七星泡农场分别获得一、
二、三等奖。
1992年初,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管局党委扩大会议确定了“科技兴工”实施方案。
以“从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入手,以扭转亏损为重点,以推行‘日效益管理法’为突破口,搞好
大中型企业和各农场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工业效益的增长”为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四个方面
重点工作:一是利用九三局工业资产存量的潜力,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突出主导行业的产品
结构调整和基础建设;二是80%以上企业推行“日效益管理法”, 全局工业系统内实行“科技
兴工”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三是建立起稳定的销售队伍,促进销售工作的专业化、网络化、系
统化;四是加大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的力度,理顺和完善工业管理体制。在实行“科技兴工”方
案中,管局首先组织了以主管副局长孙嘉龄为首的得力调研组,对重点工业企业,例如油脂厂、
糖厂、机械厂等逐厂调查、研究、分析,提出“一厂一策”的改革方案。对亏损企业本着多并
转、少关停的原则,实行了整合,为企业的技术改革、新产品开发,节能增效等项工作创造了
有利条件,油脂厂、糖厂、嫩江农机厂的技术改造工作均得以顺利进行。“科技兴工”的启动,
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为各工业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以来,由于“科技兴农”的覆盖面不断向垦区各业扩展,推动了管局“科教兴局”
战略的起步运行。1996年初,管局党委围绕把九三局建成农业大局、强局、富局这一目标,进
一步明确垦区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建设的路子。
确定了 “科教兴局”发展战略, 提出了科学进步因素在完成经济技术指标中所占比重标准:
一是1996~2000年技术进步因素对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60%; 二是技术进步速度
达到4.2%;三是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率为70% 以上;四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率达
80%以上。“科教兴局”以科教兴农、科教兴工、 科教兴牧、科技兴第三产业和发展高技术产
业为主。各级领导在“科教兴局”工作中发挥了既是组织者、指挥者,又是科技实践带头人的
作用。从1996 年开始,局、场两级党政班子成员,每人抓一个科技示范点,承包面积达5 000
亩,每人至少主持1 项科技推广、科技开发或丰收计划项目,形成了领导抓科技的责任体系。
至此,科技工作已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全局行为。
1992年春,管局在认真总结“科技兴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学习贯彻邓小平视察南
方的重要讲话为契机,继续加强垦区科技工作。并于6 月25日召开了科技大会。会上讨论通过
了管局《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决定》从强化全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强化、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教育,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强科技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做出
明确规定,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方面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医
疗保健、生活待遇、科技贡献、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都为鼓励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
宽松的政策环境。会上还表彰了管局科技战线上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授予赵发(九三科研所高
级农艺师)、张培滋(山河农场工程师)、甄秀清(九三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张守玉(鹤山农场
教师)、曾庆友(九三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冷德元(双山糖厂宣传干部)等6人为“管局拔尖人
才”称号,从1992年7月1日至1994年6月30日享受每月50 元的特殊津贴。授予鹤山农场等44个
单位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授予七星泡农场党委等24个单位为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授予66
名科技人员为优秀科技工作者,46名知识分子为优秀知识分子, 并予以物资奖励。 为了营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加大全局科技工作力度,管局
党委把1993年作为“科技、人才年”。同时对有关的活动做了具体安排。
1995年初,总局党委决定在总局、管局两级机关和垦区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派百名懂
技术、会管理的优秀科技人才到农牧场、工厂担任科技副场(厂)长职务。选派到管局担任副
场长的有10名科技人员。他们分别来自总局机关、八一农垦大学、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总局
黄金局和管局机关、管局科研所。管局被选派的人员有管局机关张景伟、王喜涛、张铁成,管
局科研所刘琦伟、武山、何志远。下派科技副场长任期二年(1995~1996年),属挂职性质,
在农场工作期间履行参与下派单位领导班子对经济工作、科技开发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职
能,加强了各农场科技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农垦科技工作的开展,其本人也得到了锻练。
1988~2002年,随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垦区经济建设持续协调
快速发展”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全局科技培训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1988年开始,每年从12月初至翌年3 月中下旬,全局上下广泛地开展了“科技之冬、培
训之冬”活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管局和企业单位双层培训的方法,举办各类培训班,
分行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基础理论、科技文化、实用技术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活动,提高全
员的综合素质。每年由管局培训的有1 500多人次,由农场和企业单位培训的有1.6万多人次。
从1988年首届“科技之冬”活动开展以来,到2002 年已进行了15 届,为实施“科教兴局”战
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1999年冬,为贯彻中宣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号召,分局组织
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场)活动,各业务部门利用“科技之冬”,
举办主要作物科技博览,赠送科技资料,组织科技服务团赴各场进行科技咨询服务。并在九三
局科研所设立农业专家技术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由小麦专家纪茂德,大豆专家赵发,甜菜专家
孙佰臣承担农业科技咨询工作。
21世纪初,九三垦区的科技工作在更加良好和宽松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中进入了新的发
展时期。科研选题:紧扣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这个主题,突出结构调整,节本增效,提质增收;
科技推广:以大规模示范带的综合配套技术,加速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显示度。
在2000年7月12日分局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全局科技进步的4个方案,即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党政一把手推进科
技进步责任制的试行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
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更加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