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体制

第二节 科技体制



   

  一、科研机构

  九三局科研机构的沿革经历了五个时期:

  1、1949~1960年,农场创建试验区(站) ,企业自办科研是农垦科研的基层单位,承担
各场的试验、示范任务。

  2、1960~1966年, 九三垦区在局直地区创建事业性的农业科研所,成为九三垦区的科研
中心。

  3、1967~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受到摧残。兵团时期,科
研机构逐渐得到恢复。各场生产队相继成立了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科研班,全局共371 个,形
成了“所、站、班”科研网络。由于当时政治运动的冲击,科研活动时断时续。

  4、1976~1985年,1976年成立了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11 个农场,实行“一局一所、
一场一站”, 科研机构自成体系。 70 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场科研站有
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完成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新技术推广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负责种
子的提纯复壮,繁育优良种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保证。同时,在实验设备、人员培训
方面,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5、1985年,按照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 农场的科研机构由企业
半事业性质,转为自负盈亏纯企业性质。九三科研所实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稳定一
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调整结构,精减机构,分流人员,促进科技人员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从1986年开始有了技术性的创收,并逐年增加补充事业费的不足。科研课题实行承包责任
制。

  二、科技管理

  1976年前,农垦科研由生产部门管理。1976年兵团五师改制为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后,管
局下设科学技术处,为全局科研工作主管部门,编制5人;1986年定编为4人;1992 年1月,核
定编制为5人,其中机关行政编为4人,企业编1人;1995年1月在科技处内设立管局技术市场管
理办公室,为副科级机构, 不另增编;1996年2 月,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管局机关设立
“一办九部”,科技处被划分为农业发展部,编制核定为2 人。1991~1996年,为便于科研调
查、科技推广工作,管局为科技处配备1辆金杯牌面包车作为科普车。

  2001年3月,分局机关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组建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九三分公司,经
总局党委批准设置分公司机构8 个部,原科技处改为科技局,属分公司科技开发部,除履行科
技开发部的职责外,还兼科协工作职能,编制2人。

  与此同时,各场(厂)的科技管理工作也随之相应调整。1985年以前,各农场的科技管理工
作由农场生产部门管理,从1986年开始,管局所属11个农场相继设立了科技科,工业企业也设
兼职科技管理人员,到1995年全局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达39人。1996年以后,随着农场机构精减,
除荣军、大西江、跃进农场科技单列外,其他各场又与生产部门合并,设兼职科技管理人员。

  三、科学技术委员会

  管局于1978年建立局、场二级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贯彻落实党的科技政策和组织开展科
技活动。

  1984~1996年, 根据工作需要和机构改革人员变动情况,管局对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了3
次调整。

  1984年3月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为:

  主 任:齐维林

  副主任:赵锡纯、黄德银、郑维新、孙嘉龄、史其哲。

  委 员:任殿洪、李作祖、谢民泽、袁锡祥、韩书理、陈为礼、易靖汉、田长生、秦学秋、
蔡玉坤、赵 饰、李严已、张景宇、刘文山、刘铸作、于硕华、王洪涛、韩凤同、
范庆忠、温桂清、张锡权、郭振寰

  秘书长:张锡权

  副秘书长:郭振寰

  1992年6月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为:

  主 任:齐维林

  副主任:齐惠忠、孙翠英

  委 员:高作春、李 丹、田长生、王春华、边文学、蔡玉坤、郭静满、宋耀东、毕于文、
于作富、王嘉臣、杨尚文

  秘书长:孙翠英(兼)

  1996年7月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为:

  主 任:周春来

  副主任:刘宪华、蔡伯实

  委 员:王洪云、李秀英、张 崟、王春华、刘长青、孙丹怀、高作森、宋耀东、焦凤舞、
王 庆、于灵文、于 文

  秘书长:蔡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