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技成果

第五节 科技成果



  

  1977年,随着管局科技处的成立,科技成果管理便列为各级科委管理。1979年,管局对自
然科学部分的432项成果给予奖励。此后每2年奖励1次。

  1986年,管局科委根据总局颁布的《垦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九
三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一、成果鉴定

  凡已完成研究试验、试制的计划项目和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中出现的重大革新,都必须组
织鉴定;科技成果的鉴定由完成单位和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科技成果的鉴定要考核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和实用价值,做出科学结论,并提出推广建议。科技成果的鉴定,按科研任务的
来源和项目涉及的范围,分国家、省部、厅局和基层单位四级。研究项目完成后,并具备了鉴
定所需要的全套技术材料,由项目负责人向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
请项目下达部门审批。鉴定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检测鉴定,验收鉴定,专家评仪,视同鉴定。
鉴定内容主要是对成果的技术性能、水平高低、应用前景、推广范围和条件及其成熟性、实用
性、创造性、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性审查,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并提
出评审意见和建议。

  二、成果奖励

  1986年,管局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中规定:(1) 凡是通过管局以上技术鉴定或技
术验收的未授过奖的科技成果;(2)技术先进,使增产幅度提高10%以上,产品质量明显改进,
经济收入增长15%以上,推广面积在10%以上科技成果;(3)经过3年以上试验或示范,实践证明
确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优秀科技成果。均可以申报授奖。管局成果奖分为三个等级:年经
济效益在80万元以上授一等奖,年经济效益在50万元以上的授二等奖,年经济效益在25万元以
上的授三等奖。奖金标准:一等奖30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100 元;资金的82-85%发给完
成项目的科技人员,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不搞平均主义。1990年管局根据研究成果与成果推
广的情况,进一步补充科技进步奖的奖励办法,扩展了科技奖励的范围,提高了资金标准:(1)
引进、吸收、推广的重要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列为科技进步奖的范围;将技术经济、
管理科学类的研究成果也列为管局科技成果;(2)确定管局科技进步奖每2年进行1次;(3)奖金
额提高到:一等奖1 000元,二等奖700元,三等奖500 元。评奖的科技成果必须材料完备,包
括:申报书,成果报告书、技术鉴定(评审、验收)证书、课题计划任务书、技术总结报告、工
作报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有关证明材料。管局严格执行科技进步奖审批程序:(1) 由成
果所在单位提请申报,(2)管局学术委员会或有关业务评审组评议,(3)管局科委组织审核平衡,
(4)局长办公会批准,管局授奖,(5)对具备总局以上授奖条件的项目,由管局科委推荐申报。

  1986~2002年,全局获奖励的科技成果3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部级成果奖4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总局级科技进步奖32项,获分局科技进步奖253项。

  随着科技兴农的深入发展,1995年总局党委要求领导干部开展种试验示范田的活动,分局
局场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在有关科技人员的协助下,都建立了自己的试验示范田,针对农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点,亲自搞科学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试验内容主要以突出农业生产“两高一优”
为目标,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和效益为重点,以新技术应用推广为核心,建立了有关主要作
物栽培、土肥、品种、植保等50个试验项目。试验面积4 000 多亩。1996年底提交试验总结报
告45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分局决定对这些试验项目以分局科技成果奖
的标准予以表彰。经评审,评出优秀试验项目45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1
项。

   获国家 部科技进步奖 丰收奖统计表
  (2002年)
表7-4





 
续表7-4


 
   获省科技进步奖统计表
  (2002年)
表7-5






   获总局科技进步奖统计表
  (2002年)
表7-6





  
续表7-6



获分(管)局科技进步奖统计表
(1986-1999年)
表7-7  



  三、主要科技成果简介

  (一)黑龙江垦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械化少(免)耕体系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谢民泽

  少(免)耕技术的研究,在耙茬少耕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了少(免)耕的理论依据,首次提出
根据耕层土壤“上肥下瘦”的规律,在九三地区应尽量减少翻耕的论点。方法上有创新,土壤
耕作理论研究有新的进展。适用于同类地区推广应用。1987年此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大豆新品种“九丰一号”选育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赵发

  “九丰一号”大豆新品种是以嫩良73-10与嫩良73-15有性杂交育成。生育期114 天,活动
积温2 100~2 200℃,属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0~70公分,杆强节短,抗倒伏,较喜肥水,丰
产性好。百粒重18克、脂肪含量19.7%,蛋白质含量37.3%。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高达250~
300公斤/亩。80年代中期曾为九三地区主栽品种,推广至垦区嫩江局、建三江局及周边县市。
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甜菜遗传单粒雄性不育选育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王洪涛

  该项目自80年代初开始进行,通过甜菜遗传单粒杂交种选育研究,探索甜菜杂交育种的新
途径。经多年努力,已选育出九三MSA-1、九三MSA-2、九三MSA-3等3个遗传单粒雄性不育系和
相对应的九三B-1、九三B-2、九三B-3单粒保持系,达到自育系列单粒不育系的目的。1988年7
月18日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所育成的不育系填补了垦区空白,为我国甜
菜杂交育种基因库增添宝贵资源,为培育国内第一批甜菜遗传单粒种打下了技术基础。1989年
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黑龙江省农垦旱田化学除草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管局农业处、荣军、尖山、七星泡等农场,甄秀清

  研究内容:

  1、农田杂草的分布、发生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2、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混土施药、茎叶喷洒,除草剂混合使用等技术。

  3、小麦、大豆、甜菜、油菜等作物应用除草剂的配方研究。

  4、药剂的喷洒技术研究:药械配套、喷洒技术、航空施药。

  5、化学除草与耕作、轮作配套使用体系的研究。

  6、自然条件对除草剂的影响。

  7、经济效益分析。

  研究结果:

  1、根据1985年九三垦区对杂草普查结果,确定本地区田间杂草有24科、82属、116种。一
年生杂草以禾本科、蓼科、茄科、苋科、藜科、大戟科等为主,常见杂草有30余种。九三垦区
南部和北部杂草分布的种类差异不大。气温和湿度适宜时,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杂草出现的
第一个高峰;7月中下旬第二批杂草出现。凡是降雨量达到30毫米,雨后3~4 天就是杂草出现
的高峰。经调查,农田杂草群落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演变:开荒初期是以荒地杂草为主,如菵
草、万年蒿、黄花蒿等,60年代主要以阔叶草为主,70年代因麦田大面积应用R4D 丁酯,阔叶
草有所控制,禾本科杂草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稗草、野燕麦。80年代由于长期应用氟乐灵等除
草剂,野燕麦和稗草明显下降,阔叶草有所上升,除草剂的选择以防除阔叶草为主。

  2、施药技术

  (1)混土施药:混土施药时间有播前和播后, 以播前混土施药为主。将杂草消灭在出土之
前,亦可消灭已出土杂草。(2)混土施药要求:整地细平,喷药均匀,混土深度5~7 公分,喷
后对角耙,防效在95%以上。

  (2)苗后茎秆喷洒技术。叶喷的时间及喷液量受降雨、 温度、湿度、草令和杂草基数的影
响,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叶面喷药最佳时期为杂草出齐后。

  (3)药剂秋施。好处是:缓解农时,增加对作物的安全性, 提高药剂的防效作用。施药注
意事项:整地标准,施药均匀,混土5~7公分,药量每公顷3公斤。

  (4)除草剂的混合使用。氟乐灵加灭草猛、氟乐灵加赛克津防阔叶杂草。

  (5)作物除草剂的选择。麦田:燕麦畏、野燕枯、麦草畏。 豆田:防野燕麦、稗草——拿
捕净、稳杀得、盖草能、禾草灵、禾草克;防阔叶草药——苯达松、虎威、杂草焚。甜菜田:
燕麦畏、拿捕净、稳杀得、盖草能、禾草灵、禾草克、甜菜灵、甜菜宁、茵达灭。油菜田:氟
乐灵、地乐安、乙草胺。

  (6)几种难治杂草的除草剂选择。

  (7)药剂喷洒技术。机械喷洒技术。

  (8)航空施药法。

  3、化学除草与耕作、轮作配套使用

  经多年试验、总结化学除草与轮作、耕作配套使用的方法,建立了防除杂草的科学体系。

  4、经济效益分析。从1978~1988年,九三局化学除草面积达2 219.3万亩,其中:小麦1 491.1
万亩,大豆773.4万亩,甜菜11.6万亩,油菜15.2万亩。粮食增产76 432.5 万斤,纯经济效益
23 488.2万元,甜菜、油菜经济效益达949.68万元,合计纯效益达24 437.88万元。

  该课题1988年通过总局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农田野燕麦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的配套应用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管局农业处、九三科研所及各农场,甄秀清等

  研究内容:

  1、农田野燕麦发生规律的研究。

  2、化学防治野燕麦杂草的技术措施研究。

  3、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结果:

  1、根据课题组从1979~1987年10年间的调查,找出野燕麦发生规律, 即九三地区的杂草
以一年生杂草为主,气温和湿度适宜时,早春杂草5月上旬开始出苗,到5 月下旬~6月上旬出
现第一个高峰。7月中旬开始到雨季来临时出现第二个高峰期,燕麦草比例为53.9%。

  2、根据九三地区的自然特点,燕麦草发生情况以及小麦的栽培技术, 结合燕麦畏的性质,
在防除野燕麦应用技术上进行了探索:改播种后出苗前施药为播前施药,改施药浅混土为深混
土,改种子播在药层之下为种子播在药层之上,改春施药为秋施药,改燕麦畏只限于麦田应用
扩大到豆田、玉米田、甜菜田等农田使用。从而使燕麦畏防野燕麦的效果达到90% 以上,增加
了应用作物的安全,用药量在规定范围内对作物产量无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增产幅度为20
~50%。

  3、经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认为燕麦畏是防除野燕麦比较理想的除草药剂。

  (1)燕麦畏在使用时必须先将土地整平耙碎,无大坷垃和植物残体时方可喷药。

  (2)应用时期以播前土壤处理为好,随喷随耙随混土,混土深度4~6 公分,顺耙一次,交
叉耙两次,混土一定要均匀,严防漏喷漏耙。

  (3)春施药要做到早施药(指中耕作物), 把燕麦畏施在燕麦草发芽之前,秋施药应在土壤
封冻之前,土温在7℃以下,这时施药可以减少药的挥发。

  (4)用药量,从经济合理出发,小麦每公顷用40%乳油2.5~3.0公斤,大豆、甜菜、玉米每
公顷用药量为2.5~3.7公斤,小麦秋施药应以每公顷3.0~3.7公斤为宜,野燕麦密度大时用量
可增多,喷药时每公顷用水量为300公斤。

  (5)燕麦畏防除农田野燕麦,应用在野燕麦发生严重地块,增产增效明显。

  (6)燕麦畏用于防除豆田杂草时,应与48%氟乐灵乳油(每公顷2.5~3.0公斤,)混用,应用
时期为播前土壤处理,可春施和秋施,每公顷用水量为300公斤,混土深度4~6公分。

  1983~1992年,九三垦区各农场进行了燕麦畏大面积示范、推广。 总应用面积为109.2万
亩,其中小麦0.11万亩,亩增产小麦18.9 公斤,增产8.7%;大豆面积为109.05 万亩,亩增产
13.2公斤,增产9.2%;甜菜应用面积为0.039万亩,增产122.6%,亩增块根225公斤。获总效益
3 317.97万元。

  该项目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垦九三号”小麦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 亢志英等

  垦九三号小麦品种是九三科研所以克丰3号为母本、九三79110—2 品系为父本杂交育成。
中熟,株高90厘米左右,千粒重39克,高抗叶锈、杆锈,活杆成熟。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
好、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在省区试中比对照品种增产21.7%, 名列第一位,其蛋白质
含量为7.5%。该品种系中、晚熟熟期,适应我省大部分地区栽培,1987年品种委员会审定通过
命名。截止1989年已推广150多万亩,且推广至内蒙北部地区。1988 年获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完成单位:九三科研所、尖山农场

  该项目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分局示范区设在尖山农场,技术依托单位为九
三科研所,辐射区设在鹤山、七星泡、尖山等农场。

  研究内容:

  1、核心区:大豆新品种的选育、繁殖、 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新技术试验示范;大豆超
高产(260~300公斤/亩)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2、示范区:主要是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建立动态高产模式。 组装诸如气吸式播种机应用、
立体施肥、化学除草等技术以及土壤环境、深松基础、施肥技术、播种匀度、科学管理、收获
等一系列技术配套。

  3、辐射区:技术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突出标准化作业。

  结果与效益

  1、示范区(尖山农场)超高产试验,采用九三92-97、九三90-19,九三90-15等品种,平均
亩产达263.7公斤。

  2、初步形成九三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即:“耙茬深松、 春耕秋备、增肥保匀、
健身促熟”的十六字模式。(1)深松耕茬:麦茬全方位深松重耙,中耕垄沟放寒深松。(2)春耕
秋备:指春地秋整、春垄秋起,春墒秋蓄、春药秋洒、春肥秋施、节水栽培技术。(3) 增肥保
匀:A增肥:指增肥改制即增加施肥量,改传统施肥方法,建立新的施肥机制(基肥秋深施,种
肥、叶面肥相结合,化肥、有机肥、生物菌肥共用,全生育期给肥)。B保匀:指精选保匀。即:
严格选择适区、适期高产抗逆品种,严禁越区种植,种子进行集中分级精选、包衣。因品种条
件而异为主的精量等距点播技术。(4) 健身促熟:实行种子全部包衣,复合低限安全量化学灭
草与机械化学除草相结合,全选育补钾、磷酸二氢钾促早熟的常年综合防治病害、虫害、草荒、
雹灾的健身促熟措施。

  3、尖山示范区域6.2万亩,1996~1998年3年平均亩产203.5 公斤,比“八五”期间后3年
的平均亩产146公斤增产大豆57.5公斤,每年增加效益800~850 万元。辐射区平均每年种植约
30万亩,平均亩产176.8公斤,较“八五”后3年平均亩产增加34.1公斤,每年增效约2 562 万
元。

  该项目于1998年通过专家验收。于同年12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八)黑龙江省春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农垦九三分局、红兴隆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牡丹江分局等,纪茂德、
林成锵等

  该项目是1996年由省科委确定的科研课题。

  研究内容:

  1、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经济合理施肥技术,小麦精播配套技术、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与示范;

  2、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繁育、示范和推广, 通过调查分析与品种筛选试验,建立种子
繁育基地及种子加工技术应用与开发。

  3、春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每年度建立示范区24 万亩,亩增产70公斤,
每年度建立辐射区240万亩,亩增产50公斤。

  4、春小麦灌溉技术研究。

  5、垦区小麦专用粉生产工艺研究。

  结果与新进展

  1、采用系统工程的办法,组织育种、耕作、栽培、农业化学、 植物保护等多学科的协作
攻关,对现有的卓有成效的农业新技术进行高度集中,优化组装,形成规模,示范带动,大幅
度地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形成了适合当地、可操作性强的综合高产模式。如“增肥降密、增
氮保磷、补钾定微、六改六防、两补一留”的九三模式和“以松为主、两定三改、多元结合”
的友谊模式。这些模式无论对本省东部地区还是西部都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并可以相互借鉴、
相互完善,充分发挥各单项技术在组装配套后的集成增产作用。

  2、全试区均开展了引种、鉴定、比较试验,筛选推广一批品质好、 产量高、抗性好的新
品种(系)。例:龙辐91135469、克丰6号、龙麦19、克丰13、龙辐8 号、垦红14、九三93-3u84、
九三93-3u90、九三93-3u92、龙94-4083、龙94-4081、克小繁85、克387等品种(系)。

  3、本项目完成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年累计核心区面积7.28
万亩,平均亩增产97.58公斤,增产小麦749.42万公斤;76.258 万亩示范区,3 年平均亩增产
82.06公斤,共增产小麦6 189.02万公斤;辐射区3年累计732.24万亩,3年平均亩增产76.16公
斤,亩产260.03公斤,共增产小麦53 573.27万公斤,按合同指标两区均超额达标,3年总增产
为59 762.29万公斤,共获直接经济效益54 399.267万元。

  4、不同地区针对气候和土壤水分特点, 采用不同节水抗旱防涝为目的耕用制度改革。例
如九三分局的深松重耙、鼠洞犁耕作方式,红兴隆分局的“松、施、耙”为主的整地方式,牡
丹江分局的浅翻深松和耙茬深松方式,这些措施在干旱地、渍涝地、低湿地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该项目于2000年通过省鉴定,并于当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黑龙江省垦区松嫩平原春小麦“两高一优”九三模式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

  该项目是九三科研所在“八五”期间完成农业部“黑龙江省垦区春小麦高效综合技术研究”
课题的基础上,于“九五” 期间将其成果作为核心技术重新组装研究, 列为省重点科技项目
“黑龙江省春小麦大面积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1997年7月10日、11日, 省科委在九三垦区
组织召开了全省各市、县“春小麦大面积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现场会,九三试区的
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研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省科委正式命名九三科研所小麦栽培
课题组创立的春小麦“增肥降密、增氮保磷、补钾定微、六改六防、两补一留”模式为省春小
麦“两高一优”九三模式。

  “九三模式”的主要技术内容:

  1、降密:降低保留株数,充分有效发挥群体和个体系数整体功能, 在保证单位面积有效
穗数总量适中的前提下,增大穗,保大粒,创高产。早熟品种公顷保苗由原来700~800万株,
降至600~650万株;中熟品种公顷保苗由原来700~750万株,降至550~600万株;晚熟品种公
顷保苗由原来650~700万株,降至500~550万株;最高不超过650 万株。杆子软,穗子大,分
蘖强品种可降至400~450万株。

  2、增肥:亩施肥纯元素量由原来亩施NP总量6~8千克提高到现在的N、P、K总量10~12千
克。

  3、增氮保磷:多年来,因小麦密度过大,磷肥施用一直大于氮肥用量, 磷肥因土壤固定
而在土壤大部分积累,小部分利用,大穗大粒需要充足的氮源,加之氮肥利用率高,流动性大,
各种损失也多,氮肥施用量要求略大于磷的施用量,或等于磷的用量,N∶P比由原来1∶1.2(1.3)
改为1.2(1.25)∶1。保磷即指施磷肥量保持不变。

  4、补钾:由于长期种植作物不施钾肥,土壤中钾元素质普遍下降100-150 PPM,作物单产
水平越来越高,施肥水平也随之提高,施肥时补充一定的钾肥是很必要的。根据九三科研所10
年来研究结果,亩施钾量占氮、磷、钾总量10~12公斤的2~2.5公斤纯量即可。

  5、定微:微肥有一定的增产效益, 应根据土壤化验诊断,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确定补
充微肥的种类,据九三所研究,黑龙江省黑土主要缺S、Mn、B、Mo、Cu、zn。

  6、全生育期科学管理:主要指三叶期化学除草, 中期和后期分别追肥和补肥,药剂防治
病虫害,施用调解剂使之生长和发育更加协调,防止中、后期小麦倒伏,增强光合作用产物向
籽粒输送的强度,增加粒重。总之,协调小麦植株“源、流、库”三者关系,实现高产优质高
效。

  (十)黑龙江省地产优质小麦及专用粉产业化开发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分局、黑龙江省作物育种所,刘宪华、肖志敏等

  黑龙江省地产优质小麦及专用粉产业化开发研究是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1998年由省科
委批准立项研究。本项目由分局副局长刘宪华(高级农艺师)及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肖志敏主持。
项目实施时间为1998年3月~2000年12月。

  该项目瞄准世界小麦产业化前景,采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与深加工各环节紧密结合
手段,建立了小麦产业化模式。

  1、通过3年研究,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西北麦产区种植的龙麦26、龙辐麦9 号、龙辐麦10
号、龙96-6329及龙辐970189等5个品种及后备品系,并试种成功了加拿大优质强筋麦野猫等品
种。

  2、利用北鉴南繁相结合与稀繁和优质试验同步进行等手段, 将小麦生产一季变两季,在
云南省建立一处3 000 亩种子扩繁基地,推进了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横向联合,加快了成果
转化速度。

  3、构建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小麦产业化模式。 在开发各种系列专用粉的基础上,
与康师傅等方便面企业建立了每日供货100吨的长期代销关系,延长了小麦产业化链条。

  ——为把黑龙江省建成中国的面包麦生产基地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1、3年的研究,从理论和生产实践上,证明黑龙江省西北麦产区具备生产优质、强筋面包
麦所需的资源优势,并结束了黑龙江省不能生产优质强筋面包麦的历史。

  2、经3年异地鉴定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筛选出了龙麦26、龙辐麦9 号、龙辐麦10号、
野猫、龙96-6239和龙辐97-0189等强筋麦品种(系),3年累积种植面积近70 万亩,不仅保证了
当时省内外的市场需求,而且为把黑龙江省建成中国的面包麦生产基地奠定了可靠的品种保障。

  3、采用早熟品种“躲雨淋”,中熟及中晚熟品种“抗雨淋” 的品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了因穗发芽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的问题,并对黑龙江省小麦品质区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各类专用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1、在过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针对九三分局各农场生态条件及各类专用小麦品
种的品质潜力、产量潜力和多抗性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平衡施肥体系和生育期健身防
病体系。

  2、初步形成了增氮、降密、分期施叶面肥,氮、磷、钾、 硫配合施,以提高面筋含量和
面筋质量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研究出了黑龙江省商品小麦的市场价值主人体系。

  1、确定了“黑龙江省专用小麦品质标准”和 “黑龙江省地产优质小麦加工专用粉标准”
两个标准,并建立了黑龙江省小麦品质监控体系,为黑龙江省小麦育种、种植、加工等部门提
供了分类标准和应用标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2、通过3年试验研究出的小麦品质快速鉴定方法,已在国内首次用于收储小麦原粮的品质
检测,效果良好。

  ——优质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丰缘”牌系列专用粉形成市场

  1、在九三垦区建立了100万亩各类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并开拓了台湾、香港、北京、河北
和辽宁等地优质麦原粮市场。

  2、利用配麦和配粉工艺,开发出“丰缘”牌面包粉, 饺子粉及方便面粉等六大系列、24
个品种,并在省内外建成了“丰缘”牌系列专用粉销售网络。

  本项目实施三年来,累积示范推广种植优质小麦206.51万亩,生产各类优质小麦51.6万吨。
按种植优质麦平均增收0.2元/公斤计算,增加经济效益1.03亿元;累计生产各类专用粉19亿斤。
二者合计可增加经济效益1.79亿元。

  本项目于2000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200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一)大豆施用稀土技术推广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农业处及各农场,田长生、陶万才等

  大豆施用稀土适宜黑土、草甸土、棕壤。施用方法三种:播种和苗期、花丰期喷施,生产
单位可根据条件任选。三种均可与防病剂或除草剂结合使用。1985~1988年,九三局大豆施稀
土技术推广面积累计46.2万亩,亩增产16~20 斤,增产率为5-7%,累计增产大豆739.2万斤,
纯收益263.34万元。稀土的施用,只有在各种肥料充分供应和合理施肥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
挥增产作用。该项目1988年获九三局推广成果一等奖。

  (十二)黑龙江省垦区松嫩平原春小麦两高一优“九三模式”推广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科技处、农业处

  “黑龙江省垦区春小麦高效益综合技术研究”项目是农业部“八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之
一,经主持单位和各协作单位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此项目研究工作。“九五”期间,省科
委立项“黑龙江省春小麦大面积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又在原成果基础上丰富发展了
春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内容。1997年7月10日、11日, 省科委在九三垦区召开全省
各市、县该项目实施现场会,与会者考察了九三试区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项目示范田,得到与
会专家的认可,省科委正式命名九三科研所小麦栽培课题组创立的春小麦“增肥降密、增氮保
磷、补钾定微、六改六防、两补一留”模式为黑龙江省春小麦两高一优“九三模式”。

  推广主要内容:

  1、推广豆茬耙茬,豆茬耙深度20厘米,玉米深松40厘米,连同油菜、土豆、小杂豆等作
物茬口,轻耙耙碎耢平,达到播种状态。

  2、推广基肥、种肥、追肥三肥接力。增氮、保磷、补钾、定微、两补、一留的施肥模式
和九三春小麦全生育期管理模式。亩施三要素纯量10~12千克。N∶P2O5∶K2O为1.1~1.5∶1∶
0.4。

  3、推广优质麦新品种:龙辐91B569、克丰六号、九三93-3u90、九三93-3u92、龙94-4083、
龙94-4081。

  4、推广种子系列加工、种衣剂包衣、 叶面追肥和追施尿素磷酸二氢钾补肥及生物菌肥,
防止脱肥,花期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等健身措施。

  5、推广强化播前、播后、苗期镇压,适当降低密度, 保证苗齐、苗匀、秆强、穗大、粒
多。软杆品种每公顷400~500万株,秆强品种550~600万株。

  6推广选种、整地、田管、施肥、喷药、收割、粮食处理等各项作业标准化。

  主要技术内容:

  1、降密:早熟品种公顷保苗由原来700~800万株,降至600~650 万株;中熟品种公顷保
留由原来700~750万株,降至550~600万株,最高不超过650 万株;秆子软、穗子大、分蘖强
品种可降至400~450万株。

  2、增肥:亩施肥纯元素量由原来亩施NP总量6~8千克提高现在NPK总量10~12千克。

  3、增氮:N∶P由原来1∶1.2~1.3变为N∶P为1.2~1.25∶1。

  4、保磷:主要指施磷不变。

  5、补钾:亩施钾量占NPK总量10~12公斤的2~2.5公斤。

  6、定微:黑龙江省黑土主要缺S、Mn、B、Mo,并缺少量的Cu和Zn。 微肥施用本着缺啥补
啥的原则,不可盲目施。

  7、全生育期科学管理:主要指三叶期化学除草, 中期和后期分别追肥和补肥;药剂防治
病虫害,施用调解剂,改善生长和发育,防止中期及后期倒伏,增加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强
度,增加粒重,总之,协调好小麦植株“源、流、库”三者关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黑龙江垦区松嫩平原春小麦两高一优“九三模式”推广,是以九三科研所为技术依托单位,
与各实施单位科技、农业部门相互协调,组织实施,主要推广应用在黑龙江垦区松嫩平原九三
分局、北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和绥化分局,并辐射内蒙古部分市、县及周边地方县和部队农
场。1999年落实125.541万亩,2000年落实101.04万亩,平均亩增产10%。

  (十三)牵引割晒机双锥形辊式放铺台改装技术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山河农场,姜洪恩、张培滋

  小麦分段收获是收获作业中的主要手段,割晒质量直接影响收获损失程度。原割晒机是小
麦经过桥出口垂直堆落在割茬上,落差大、对割晒茬冲击力也增大,铺形不整齐,为改变这一
缺点,课题组在牵引架左侧设计安装 输送带式放铺台, 缓冲了从大输送带输送来的小麦向下
的冲击力,改变其运动方向,使之平稳,有规律的平抛铺放在割茬上,割茬不受任何损伤,形
成鱼鳞铺,为了更有效的加大铺宽, 降低铺厚,设计出使麦铺加宽的工作部件-双锥形辊,其
原理是小麦在双锥形辊摩擦力和线速度差的作用下,由中心向两侧抛出,增加铺宽。

  结果:

  1、双锥形辊式放铺台的麦铺不损伤割茬,割茬适宜,高度在22~24 厘米,铺子停放时间
长,或雨后对割茬压力增加不塌铺,铺宽120~135厘米。

  2、改装后部件容易操纵,保持铺形好。

  3、所放鱼鳞铺拾禾容易,铺子连续性好,小麦铺宽上分布均匀, 喂入方向合理、阻力小、
滚筒负荷平均,提高作业效率,可提前拾禾。

  4、改装后,麦铺发芽降低11.3%。鱼鳞铺比45°角麦铺拾禾少损失1.5%,亩增收1.08元,
不需要人工翻铺,每亩节约人工0.03个。

  该机从1983~1989年在九三地区推广671 台,以后又有北安管局、红兴隆管局引用推广。
1989年获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四)收获-4.0型前悬挂割晒机放铺台改装技术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鹤山农场,路军等

  收获-4.0型前悬挂割晒机放铺台的改装是针对前悬挂割晒机割晒小麦时顺茬铺放,出现了
“枕头铺”,放铺质量差,利用效率低等弊病而设计改装的。其改装方法是在割台“U” 型处
增设一个锥形滚杠,避免了“枕头铺”,提高了放铺质量,正常割晒作业,提高利用率5倍。

  改装后的前悬挂割晒机放铺质量符合农艺要求,铺宽为1.1~1.2米,铺厚5~6厘米,小麦
穗衍接或鱼鳞状浮在割茬上,晒穗率达95%以上,在阴雨连绵的涝年可减少小麦发芽率60~70%,
可减少拾禾损失5%以上,由于提高了晒穗率,可提前拾禾1~1.5天,加快了麦收进度。

  该机改装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具有明显的抗灾能力,仅1986~1988年三年应
用此项技术改装的就有516台,累计经济效益3 200万元。除管局所属农场应用外,嫩江驻军541
部队所属8个场应用137台,四平收获机厂把此项技术转移到收获机具制造上改进了产品性能,
扩大销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1987年获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总局
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五)5HC-9型谷物烘储仓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黑龙江省嫩江农机厂,韩树发等

  该机由农垦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与嫩江机械厂合作设计、研究成功的。该机每小时处理
粮食25吨,降水5%,储粮容积500吨。该机主要由烘干室、冷却缓苏室、供热部分、 自动控制
装置4个部分组成。可烘干小麦、大麦、燕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大粒谷物。

  该机有以下优点:

  1、进粮口进入的谷物依靠水平充环分粮环将其均匀分布在干燥室地板筛网板上, 用它代
替了抛散器,从而减少了粮食破碎,避免了干燥室侧壁的磨损,增长使用寿命。

  2、烘干后的谷物在底部缓苏冷却时既可降水, 并将热量带走。废气回收再次用于烘干粮
食。

  3、烘干时间可自动控制,达到要求水分后,自动排入缓苏室。

  4、进粮自动控制器保证粮层厚度。

  5、采用节能燃烧器,可节约能源。

  6、全机操作简单,由1个控制台控制,实现了自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此项目1988年9月通过部级鉴定,并获1988年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六)小麦“种子加工生产线”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尖山农场,祝静贞

  该项目主要依据农场实现小麦统一供种的客观需求,提出利用现有种子精选机械组建以比
重复式清粮机、复式清选机、重力式种子精选机为串联的小麦“种子加工生产线”。

  该生产线的主要指标:生产1.5~2吨/小时,年选种2 400~2 700吨,净度99%,小粒率1%,
破碎粒0~0.3%,燕麦0粒/公斤。到1988年共选种1.2万多吨,满足了农场种子的需要。经济效
益:生产测定亩增产9.1%,折合亩增收9.045元,全场15万亩小麦几年增产2 508万斤,增收546
万元。该项目于1988年获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七)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嫩江机械厂,韩树发、丁希双等

  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是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专利产品,由嫩江机械厂引进开发生产。

  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由悬挂架、圆管横梁、 左右两组深松部件、支撑杆及配置在中央
的限深轮构成,其工作部件为梯形框架式松土器,它由水平刀、左右侧刀与左右联接板组成。

  效果:

  1、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通过对土壤的切割、挤压、扭曲对土壤进行全方位高效率深松,
这是我国土壤耕作制度的一大改革。

  2、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由于多年耕作,在耕层25~30 厘米处形成犁底层。全方位
深松深度达40~50厘米。使用全方位深松机后能打破犁底层,在底部形成鼠洞,改善了耕层土
壤的透水性、通气性。据测定,深松后的土壤容量为1.2~1.3克/立方厘米,可提高渗透率5~
10倍,既抗旱又抗涝。

  3、扩大松土系数。全方位深松梯形框架横断面占耕层横断面的62.8%,而杆齿深松为9.5%,
平翻加杆齿深松为43.7%,全方位深松比杆齿深松系数扩大了6.6倍,比平翻扩大了1.9倍。

  4、全方位深松作业将土壤抬松,落回原处,土层不乱, 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微生
物活动,解除土壤板结,有利于作物生长。

  5、全方位深松渗水位是38厘米,平翻水位为15厘米,相差23 厘米。而土壤孔隙度增加15
~20%,25厘米处增加30~40%,形成间隔、实的耕层结构。

  6、提高地温。据调查平翻地耕层化冻25 厘米,而全方位深松已经化冻40厘米,反浆期提
前7~8天,15厘米地层温度提高1℃。

  7、对产量影响:大豆亩增产24.5公斤,增产17.8%;甜菜亩增产1.04 吨,增产35.8%;玉
米亩增产60公斤。该厂从1994年进行批量生产,到1995年仅两年共推广1 480台,企业利润429.2
万元。产品销售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南、河北6个省、84 个市、县、农牧场。该机于1995
年9月通过专家鉴定,1997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

  (十八)E-512收割机引入与推广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局农机处及各场,孙嘉龄等

  E-512联合收获机由国外研制,总局于1974 年引入,该机具有适应性强、收获损失少、价
格便宜、故障少的特点。具备单机工作量高、亩耗油少、作业亩成本低、使用价值高的优点。
截止1987年,14年间全局共引入479台,累计收获小麦、大豆、油菜等873万亩,增加收入1 942
万元。1988年获九三局推广成果一等奖。

  (十九)草原资源调查及合理应用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畜牧处、基建处,张跃晨等

  草原资源调查摸清了九三垦区草原资源底数,为发展草禽食畜提供科学依据。

  全局草原面积150.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8%,可利用草原面积125 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
83%,不可利用草原125万亩,占草原面积17%。

  根据实测将九三垦区现有草划分为四个等次、五个级别。植物学组成39个科、100 个属、
130种,其中能被家畜利用的70余种,优良牧草20种,有毒有害植物22种,各类草平均高度7.7
厘米,总盖度79%,密度461~1 216株/平方米,饱合度5~15株。可用草原平均亩产鲜草445公
斤,总产草量可达544.548万公斤,载畜量298 382个单位。

  该项目肯定了九三垦区草原的有利条件,找出了不利因素。提出大力支持草食家畜养殖的
建议和发展的设想及对草原治理的意见。

  根据草原调查结果,明确了九三局所属各农场合理利用草原的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
治理:

  1、对草原加强了管理,实行了草原承包责任制, 防止了过度放牧和不到季节抢打草的现
象发生。

  2、减少了兼用牧场、扩大了采草场。

  3、对放牧场加强了保护,合理组织放牧,过牧啃光的旧式放牧方式有所减少。

  草原资源调查为垦区发展草食家畜业提供了草场改良合理利用的宝贵资料。

  该成果1988年获得九三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十)杨树新品种6502选育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李成根

  6502杨树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容易繁殖、生长速度快、树姿优美、树体清洁卫生等优点,
是适合高寒半干旱地区营造防护林,或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1983年通过总局级技术鉴定,专
家认为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十一)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林业处,袁锡祥

  该研究从更新方式的选择、更新树种的选择、更新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着手,经多年试验,
总结出以下技术要点:

  1、更新方式应因地制宜应用:(1)带内更新(2)带间更新(3)原带皆伐更新。

  2、更新树种:采用针阔、针针、常绿与落叶、长寿与短寿、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3、管理上,带内更新一般在更新后第8年伐除,保存株树50%,第15年再伐除剩余的50%,
第20年全部伐除,带间更新抚育管理同一般造林。

  4、更新大苗用移植桶,树种应用樟子松、云杉等。

  该研究项目技术具有不间断防护作用,带内更新不另占用耕地,用针叶树更新速生树种,
延长林带寿命,节约更新资金,林相具有材质好,价值高等特点。在更新方式、树种选择、配
置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二)农田防护林混交技术的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科研所、九三局林业处,李成根、张永昌等

  九三垦区在开荒建场时期,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防护林树种多采用速
生的杨树品种,虽然在防护方面起了作用,但在林带胁地、树木成材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因
此,农田防护林混交技术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

  1、带内混交在九三垦区的适宜树种搭配;

  2、带间混交的适应树种的选配;

  3、混交林的科学管理;

  4、混交林与杨树林带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结果:

  1、带内混交在九三垦区适宜树种搭配有:杨树+云杉、杨树+樟子松、落叶松+樟子松、落
叶松+云杉等四种,可实行行带混。5行中间3行杨(落),两侧各1行云(樟)。其余可实行行混。

  2、带间混交要求云杉苗龄4~5年,樟子松苗龄2~4年,杨树苗龄1~2 年,落叶松、水曲
柳苗龄2年。

  3、针叶树带及其混交林带有效防护距离比杨树林带大30%,多增产77~90%,胁地减少53%,
带内混交林亩材积增长比对照杨树林快17.2~48.3%,针叶树、水曲柳材质好,价值高于杨树,
每立方米高出100元以上。

  4、混交林有利于防治病虫害蔓延,混交林充分做到了适地适树, 种间互利、林木长势好,
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5、1982~1989年,本项目在垦区推广各种混交林82 863亩, 占全局带状农田防护林面积
的80%,全局共有林带7 045条,其中带内混交796条,带间混交4 840条。此技术推广至嫩江局
和北安局。

  该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多树种搭配合理,增
强综合防护效应,提高林系生产力,形成高质量稳定林系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1989年获林业
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三)冲刷沟治理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分局水利局、荣军农场、跃进农场、鹤山农场,冷广志等

  在垦区开发后的30多年间,由于风蚀和水蚀,黑土层普遍减厚变薄,且出现严重的沟蚀。
80年代初九三垦区已形成侵蚀沟1 649条,平均长387米,最长达1 700~1 800米,宽30~35米,
沟深一般在3~5米,最深达5~8米。全局侵蚀沟流失土方约在400~450万立方米,减少耕地面
积4.1万亩,年损失近400万元。1984年管局基建水利处首先在跃进农场进行侵蚀沟治理试验,
并在管局科委立题。

  研究内容:

  1、机械整形治理技术研究。

  2、工程砌垡治理技术研究。

  3、生物植柳种草、恢复植被措施应用。

  技术措施和效益

  1、机械回填。利用推土机将陡峭的沟壁,按设计的横断面尺寸、坡高、推成宽且浅的U型
沟底,回填土达到原沟的三分之二。碾压扎实。

  2、人工砌垡。按设计标准用推土机从沟头开始,沿沟纵向,每隔7~10 米横向U型沟底推
出一条2.2米宽、0.35 米深的砌垡沟槽, 砌垡沟槽长度相当于U型沟底的三分之二。垡块标准
尺寸为长35厘米,厚20厘米,宽20厘米,错缝砌筑。复土1~2 厘米。砌后和推成U型沟底齐平,
两侧各面修8~10米防冲带。

  3、植柳种草。在垡带间距和沟侧防冲保护带内插柳,每平方米1~2 株,也可撤播菅草籽。
菅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固土效果好,有利于尽快恢复植被。并保证治后不再被冲刷。

  该项目于1989年10月通过总局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快速一次完成整条沟壑治
理过程,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便于田间机耕作业,减泥、减沙,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
领先地位。该成果可在垦区、全省范围内丘陵漫岗区推广应用,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意义。

  此项目于1990年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并于1990年在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公报》上公布。

  (二十四)马正面服装革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大西江农场皮革厂,关秋杰等

  马正面装革是全国制革行业的新产品,可代替羊、猪皮革制作服装。应用马正面服装革制
革技术,使马皮成革后张幅完整,厚薄柔软度一致,利用率大大提高,突破了制革业采用马后
股(皮)生产服装革的难关,扩大了原料来源。该产品的出现为东北三省填补了皮革面料的空白,
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为社会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如每年生产48万平方尺,产值
可达182.4万元,实现利润47.7万元。该项目于1987 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于当年获九三局
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十五)甲氰咪胍防治流行性出血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九三中心医院,曾庆友等

  本课题研究是针对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消化道出血,通过甲氰咪胍
的药理作用,加强胃、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的防护作用,促进溃疡愈合,起到止血和预防应激性
溃疡发生的作用。

  甲氰咪胍防治出血热主要合并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 使其发生率由过去的84.12%(对
照组)降至36.84%(治疗组),黑便持续天数经中位数计算由5.67 天降至2.75天。并根据疗效评
定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而对照组则为84.2%。 在降低出血热病死率方面分为两个阶
段相比:第一阶段,非应用甲氰咪胍收治383例,死亡率为6.53%。 第二阶段对应用甲氰咪胍收
治665例,死亡率为4.36%。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死亡率下降2.17%, 证明了该药疗效确切。经
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主题新颖、对照严格、科学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 具有较大社会效益
和一定的学术价值。该成果已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1991年获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
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六)“小学生家庭教育秘诀”专著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嫩江农场,张沛家

  “小学生家庭教育秘诀”专著近10万字,于1993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并由著名教育
家蔡定国作序。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深入浅出的道理和
生动感人事例,对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72个问题作了简明而又透彻的阐述,这72个
问题既相互关联又能独立成文,该书是小学教师教育学生的优秀参考书,也是学生家长教育子
女的必备读物,于1995年省教育学会第十三次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