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良
施安良
施安良(1921~1964),1921年10月9 日出生于泰来县江桥区斗海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家乡种过地、当过铁路工人,伪满时出过劳工。1946年参加革命军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先后在泰来县保安队、哈拉海前方独立师二团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1948年3 月,参
加法库战斗时负伤,转到海伦县军队休养。伤愈后调到齐齐哈尔市荣校任排长、副指导员、中
队长、工厂主任等职。1950年,任伊拉哈荣军农场一分场场长。从1953年2 月起,任九三荣军
农场第一作业区(大西江农场前身)主任、大西江农场副场长、场长等职。1964年3 月赴省党校
学习期间,因突发脑溢血,于6月9日逝世于哈尔滨,终年43岁。
施安良在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光荣负伤,是一位立过战功的三等乙级残废革命荣誉军
人。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领导工作,始终保持了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在开发建设北大荒
的日日夜夜里,他风餐露宿,率先垂范,以拓荒者固有的革命精神战斗在创建国营农场的第一
线。他作风老练,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有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从严治场的工作作风;有扶
正压邪、刚直不阿、积极肯干、勇于负责的革命事业心。是一位忠于党的事业,有魄力、肯学
习、懂业务,有领导才能,在群众中享有重望,在开发建设大西江农场的事业中,做出较大贡
献的领导者。
大西江农场建场初期,他带领100多人到新建点开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关心群众生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建场初期人员骤增,住房不足
是个突出的问题。他就发动职工,群策群力,仿造民房,虽堪称简陋,但可使新增加的干部、
工人都有了住房。后来,农场建设有了一定发展,职工住房宽裕了,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建房,
全家8口人仍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里。
他努力钻研业务,注意发挥场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工作踏实,深入实际,经常
带领机关干部下基层蹲点,参加劳动,搞调查研究,指导下面工作。哪里有问题,他就会出现
在哪里,有时一天步行几十里,大西江农场的每一块土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厉行节约、勤俭办场
的方针,管理有计划。每一项开支都精打细算,经常开展全场性的劳动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广
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建场第一年,就盈利11万元,成为省属国营农场勤俭办场的先进典型。为
此,《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降低农场国营生产成本》的社论和《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
况看勤俭办场的必要》的署名文章,肯定了大西江农场的经验。1958年12月,他代表大西江农
场出席全国群英会,光荣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大
西江农场还荣获了国务院授予的奖状。
施安良对于干部在政治上关怀帮助,在生活上体贴照顾,工作上严格要求,对缺点错误则
毫不留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格,深受全场干部职工的好评和爱戴。
施安良逝世后,九三农垦局党委在大西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