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沃土忠魂

沃土忠魂





  ——记高级农艺师谢民泽

   冷宗福

  1986年9月27日,九三国营农场俱乐部沉浸在悲恸之中, 大厅里摆满花圈的灵台正中,挂
着逝者的大幅遗像。

  一个为追悼这个局科研所高级农艺师谢民泽的千人大会正在进行……

  参加吊唁的人们含泪凝视这张熟悉的面孔,迎着这双探索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去。

   (一)

  一片黄色的河南大地被流水冲刷得沟壑纵横,古老的黄河,像一条脾气暴躁的巨龙,携泥
带沙,奔腾咆哮着流经这里。汝南县城西十里铺一个普通家庭里,全家都在屋前房后奔忙。

  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人们奔走相告:“恭喜老谢家又添男孩了!”这个孩子就是谢民泽。
那是1921年6月20日。

  谁能料到,二十几年后,这个普普通通的男孩竟会在“北大荒”叱咤风云。

  1940年,初中毕业的谢民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河南高级农林专科实验学校的大门。他天资
聪颖,学业突出。中专毕业后,三个大学接连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可他却毅然选择了国立河南
农学院,进农学系继续深造。

  1944年,抗日烽火燃遍全国。校园里,谢民泽正皱眉沉思:“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祖
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究竟为国家做了些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到
此,血气方刚的谢民泽感到十分惭愧。他决定弃学从军。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家人时,父亲和堂叔带着母亲、妻子的重托,从家乡风尘仆仆
地走到了河南农学院,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去当兵。

  但父母亲朋对他的关怀,妻儿的惦念,并没有动摇谢民泽的决心。

  可让他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上前线,日本鬼子便投降了。不愿打内战的谢民泽为了脱离
国民党军队,于1948年7月又考取了私立辽南学院,但终因交不起学费而作罢。10月, 在辽西
黑山阻击战中被解放军解放,从此走向了新的生活。

   (二)

  1950年,谢民泽随解放三团部分人员来到鹤山八一五农场(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前身)。后
谢民泽转业,任九三机械农场试验区技术员。开始在陌生的黑土地上实践起他学农、务农的心
愿。

  “耙茬播种耕作法”是他耗时最长,费力最大的一项研究。

  1951年,九三地区秋涝,机车下不了地,虽然在泥泞中抢翻,但大部分土地仍未翻过来。
都等春翻后,再播种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误农时,不得已采用了耙茬播种。当时大豆茬基
本都是耙茬种小麦,小麦茬大部分也耙茬在种大豆和小麦。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粗糙耕作,
应急措施,不宜采用。可这一现象却把谢民泽紧紧吸引住了。

  一次,谢民泽看到公路旁有一株大豆,长势很好,荚结得很多。当他用手拨时无意发现,
在豆根系多往泥土较紧实的公路内侧扎,而较疏松的公路外侧根系却很少。

  大豆不是需要疏松土壤吗?可是大豆根为什么向紧实的方向扎呢?

  1953年,谢民泽陪同场长向俊选到二十二队检查麦收准备工作,看到土麦场中稆生的小麦
长得很好,经多次碾压的土麦场为什么能长出好麦子?

  他蹲下身用手去挖土,发现麦场的土壤墒情比大地的好,而凡机车链轨或轮胎轧过的地方
小麦也都生长得既健又高大。

  这些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虽然内在机理尚不清楚,但生产上的实践,麦场和路旁的发现,
使他看到了耙茬的希望。

  于是创造一种土生土长的耙茬耕法,对现有耕作制度进行改革的大胆构想,在他的头脑里
开始形成。

  1954年秋,大豆地秋翻耙茬后播种春小麦的试验开始了,一连八个春秋,历经三个旱年、
两个涝年和三个正常年,结果均喜人。虽然气象情况不同,但增产效果稳定,产量平均高于秋
翻耕作对照区的13%以上;只是增产幅度大小不一,该区常出现的旱年和常年可增产15%以上。

  事实证明,这决非偶然现象。

  在试验地里,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耙茬播种能使出苗期提早半天至两天,三叶期提早一至
三天,拔节、抽穗期提早一至四天,成熟期显著提前二至五天……

  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显示:耙茬耕作能提高地温,尤其是能使土壤在夜间保持较高的温度。
而农作物在生产季节,白天的土壤温度是足够的,关键是夜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个较高的土
壤温度,可夜间温度却偏低, 耙茬耕作正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因此, 谢民泽形象地称其为
“雪中送炭”。

  种种偶然现象表明,作物喜实,究竟紧实到什么程度合适呢?

  试验室里,通过在人为控制土壤紧实程度的苗床上种上同一品种小麦的研究,得出了最适
宜麦苗生产的土壤紧实度是每立方米1.2克,正与耙茬耕作相当。

  为弄清耕层土壤肥力分布情况,他把土壤从表面纵深向下分为三层,每10厘米为一层,分
别取土装入盆中,种上不同的农作物,结果是:耕层土壤是上肥下瘦成规律地分布。

  以上试验得出的结论,奠定了“耙茬播种耕作法”的理论基础。

  1963年,谢民泽写的《黑龙江省北部黑土地区大豆地耙茬播种小麦的研究》论文,在黑龙
江省友谊农场召开的全国耕作学术讨论会上发表,震动了与会代表。谁也不相信,不翻地靠耙
茬会多打粮食。然而,代表回到本单位做试验,无一例外的都增了产,红五月农场增产30%,
旭光农场增产37.9%,黎明农场增产29.8%……

  1964年,该论文在《黑龙江农业》第二期上首次发表。6 月,在全国首届机械化耕作学术
会议上,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以后一有机会,他就宣传“耙茬播种耕作法”的好处,久而久
之,谢民泽的名字就被“谢耙茬”取而代之了。

  “耙茬耕作法”的出现,为我国耕作学增添了新内容,建立了我国某些地区以不翻转耕层
土壤为基本原则,以调整耕层土壤紧实程度为中心内容的一体化农业少(免)耕技术模式。动摇
了只有翻地才能增产的传统观念,打破了按苏式耕作法翻中国土地的老框框,它是土壤耕作上
的重大改革。

   (三)

  “文化大革命”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耙茬耕作法研究过程中,谢民泽提出的一个含有特定含义的科学口号:“逢豆必耙”却成
了批斗自己的口号,什么谢民泽是形而上学呀,修正主义等等……

  一时“谢耙茬”变成了“黑耙茬”。

  试验明着搞不成了,他就暗中搞,大田里不让试,他就在自家小园里试。

  夜深人静,他独自在小园里苦若思索着一个又一个与“耙茬播种耕作法”研究有关的难题
……

  滴滴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试点重复增产的事实多次证明了“耙茬播种耕作法”的正确
性与可行性。

  现在它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十几个省区, 黑龙江省已推广两千万亩。1979 年被农垦部纳入
“07课题—少(免)耕技术研究”,并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1月, 在农牧渔业部农垦局委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委组织的联合技术鉴定中,被
认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在从事农业科研36年的崎岖征程中,谢民泽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放出了奇光异彩,农
场自身发展中的许多难题被解决,38篇论文各级有关杂志或论文集采用,24项科研成果在生产
中广泛应用,其中10项受奖,累计创造经济价值高达20多亿元,先后17次荣获各级劳动模范和
科研标兵荣誉称号。

  坎坷与荣誉伴随着谢民泽在北大荒30几年的生活,可他对北大荒的爱恋却坚定不移。

  1954年,妻子领着老母,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从老家来到了谢民泽的身边。

  看到孩子们怯生生地望着自己的目光,谢民泽的眼睛潮湿了。

  他想亲亲孩子们,可小姐俩却被吓得直往母亲怀里躲。

  唉,也难怪,自己离家时女儿刚刚2岁,儿子还未出世呢!想起往事,一股怅然若失的感觉
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见到孩子,谢民泽十分高兴,但有一样却使谢民泽感到不称心,那就是孩子们的名字。

  他决定给小姐俩改名。

  他给女儿改的名字叫笑荒,希望女儿应该以生活在北大荒而感到自豪。给儿子改的名字叫
啸原,盼其将来能像自己一样在北大荒这块沃土上施展其才华。

  家搬来了,谢民泽搞科研的劲头更足了。

   (四)

  节假日在谢民泽的时间表上根本就不存在。他出家门想的是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家门想
的还是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没完地看,发呆地想,不停地写……

  在家里,他水不挑、粮不领、菜不买、饭不做……

  一切家务活儿全都甩给了妻子。

  他一生中只为家里做过两件事:

  有一次,他见一位卖猪的可怜,就把卖剩下的一头病仔猪买了回来,第二天这猪就命赴黄
泉了。还有一次开会回来,在火车上买了十五尺灰“的卡”,寻思和老伴一起赶赶“时髦”,
让人笑破肚皮的是,他买的竟是块卡叽布。

  谢民泽家的灯光经常亮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1980年9月5日,深夜,灯光照常。

  谢民泽端坐在写字台前,拿钢笔的手因过于激动而不停地颤抖着。

  一份入党志愿书摆在眼前。

  没等笔填写,眼眶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他的一般政治历史问题曾一度成为他申请入党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他始终默默地追求着……

  今天,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谢民泽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简
直忘了自己已是快60岁的人了。

   (五)

  1986年9月3日,谢民泽因患心脏病、前列腺肿大等多种疾病住进了管局医院。

  病房里,不时传来他和前来看望的人们的谈话声:“谢老,我在非洲援外时搞了三次大豆
积温试验,证明您的观点是正确的。”“感谢你出国还想着我研究的课题。”

  一谈起课题来,就好像他没病似的。

  在谢民泽最后的一些日子里,看望他的领导、亲人、好友、同志们见他不是讲生产,就是
谈科研,都心疼地劝他放下书,少想工作,静心养病。

  可理解老谢的老伴却含泪对人说:“把书给他,让他看,让他谈吧,他离不开工作……”

  老伴心里清楚,老谢的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可他从未耽误过工作。

  前列腺肿大手术前,院长步履沉重地来到谢民泽的床前,让他通知外地子女回来一趟,但
他笑笑说:“不用了,他们都有各自的学习、工作。”结果他终未能与外地的子女见上一面。

  9月25日,因心脏病突发,谢民泽总是绷得紧紧的生命琴弦的最后一根断裂了。

  噩耗传来,人们无不饮泣……

  人们敬献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谢民泽的一生:

  呕心沥血振兴垦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选自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6月15日出版的《北大荒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