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农场概况 1、鹤山农场
鹤山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西部方向,距管局十四公里。北临嫩江县前进乡,西靠大西江农
场,东邻跃进农场、九三农管局、荣军农场,南至嫩江县伊拉哈乡、讷河县老莱乡。地理坐标
为北纬四十八度四十三分至四十九度零五分,东径一百二十四度五十六分至一百二十六度二十
分。
全场总面积为二百九十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二十五万七千亩。总人口为一万四千一百
五十一人,其中职工五千三百九十九人。主要民族为汉族,也有满、蒙古、回、达斡尔等民族
为少数。全场有农业生产队十七个,队级单位合计为二十五个。是一个以小麦、大豆为主的机
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
鹤山农场, 因靠近鹤山车站而命名。1949年3月建场;1951年与“八一五”农场合并为
“鹤山八一五农场”;1952年改名为“国营九三机械农场”,一直是归东北区农业部公营农场
管理局所辖。1953年与伊拉哈荣军农场合并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二作业区;1958年
改名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九三地区办事处鹤山农场;1958年9月为嫩江县九三人民公社
鹤山管理区;1962年改为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鹤山农场;1968年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第五师四十五团;1975年与五十二团(原旭光农场)合并仍称四十五团;1976年恢复农垦建
制,名为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自然条件:
地形: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嫩江流域的丘陵漫岗地带,平均海拔三百二十米。地形起伏于
一至六度之间,耕地多分布在一至三度坡上。其中耕地占百分之六十三,可垦荒地占百分之十
一,林地占百分之七,草原占百分之五,水面占百分之零点’六,耕地多分布在海拔三百米坡
上,场内有一碾子山,海拔高三百五十九米。水系均属老莱河支流,林地二万五千零七十六亩,
其中天然次生林为一万二千一百三十二亩,草原二万零五百二十八亩。场内有小型水库两座。
自然资源,有野生药材白芍、柴胡等多种,有山产品榛子、黄花菜、蘑菇、蕨菜、苕条等,
野生动物有野鸭、野鸡、山兔、狍子、狐狸、貉子等。
经济状况:
主要工副业,有修造厂、豆油加工厂、砖厂、制材厂、采石厂。
农业生产,小麦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大豆占百分之三十甜菜占百分之五。现在粮豆
平均亩产在二百六十斤左右,总产达五千七百万斤,上交甜菜万余吨。近几年连年经营有利。
交通发达,有“两条线,八个站”之说,既齐嫩铁路、齐加公路两条干线纵贯南北,铁路
途径对面泉、大泉、旭光、伊拉哈、双山、红石、一五四、鹤山八个火车站,每站附近都有本
场的生产队本场公共汽车一天两次往返,从场部经双山到管理局。
文教卫生事业:
1960年仅有小学两所,一百名学生,现有中小学二十二所,在校生四千二百多名。
建场时没有专职卫生医务人员,现已有医务人员百余人,医疗卫生网点十九处,有一百张
床位的职工医院一座,方便了职工医疗。
1983年建成一栋二层楼房的标准化托儿所,设备较好,加强了对少年儿童保健工作。
2、跃进农场
跃进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北部方向,场部距管局十二公里。北临嫩江县长福乡,西靠鹤山
农场,南至九三管局、尖山农场,东邻省农牧渔业厅所辖曙光良种场和嫩江农场。地理座标为
北纬四十八度十五分至四十九度十分,东径一百二十五度十五分至一百二十五度三十分。南北
宽十六点九公里,东西长二十三点五公里。
全场总面积为二百七十一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十八万零五百七十一亩。总人口为一万
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其中职工四千三百八十九人。由汉、满、回、蒙古、达斡尔、朝鲜族等民
族组成,全场有农业生产队十五个,队级单位合计为二十二个。是一个农牧结合的机械化国营
农场。
跃进农场于1962年独立经营。1949建场时,为九三农场第四作业区,1958年扩大耕地面积,
曾划分为两个分场,搬到老莱河北岸时,因1958年处于生产大跃进年代,故名为跃进农场。1965
年与高峰马场合并,196全年又分开;1968年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十六团,归兵团五
师所辖;1976年恢复农垦建制,名为黑龙江省跃进农场,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自然条件:
本场属于嫩江平原北部边缘部分,北高南低,为漫岗起伏丘陵平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二
百四十至三百米,最高海拔三百九十米,场内有老莱河支流于场区南部汇入老莱河。
土地资源:土地面积中,耕地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三,荒地二万七千一百九十一亩,占百分
之六点八,林地六万四千零二十亩,占百分之十五点七,草原十二万三千一百零七亩,占总面
积的百分之 三十点二,水面一千九百零二亩,占百分之零点五,其他用地九千七百三十亩,
占百分之二点四。土壤以黑土最多,其次是棕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
水资源:河谷内有自然水泡十一个,地下水位一般在二十至六十米左右。场内修建水库两
座,总库容六百八十二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天然次生林面积为六万二千四百零七亩,人工林面积为八千一百七十亩,有一
座比较标准的苗圃。
草原资源:十二万三千多亩地草原,多为五花草、小叶樟、三棱草,为放牧饲养马、牛、
奶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牧业发展一直是与农业并重,现有大牲畜一千六百七十九头,鹿五
百五十四只,有黑龙江挽马和改良牛,尤其是中国西门达尔牛在全国很有影响,向国家提供了
一千九百多头(匹),支援外单位。
在这些自然条件下,养生着药材、榛子、蘑菇、木耳、黄花莱、野鸡、野鸭、狍子、山兔、
水獭、黄鼬、鱼等野生动、植物。
经济状况:
建场以来,粮豆平均亩产二百二十点七斤,商品率达百分之五十七点二。
以修造、运输、工程建筑为主体,豆油加工、制材、制砖、烧酒、啤酒、糕点、酱油、冰
棍、木耳段等工副业生产初具规模。水库养鱼,年产量二万多斤。柳条编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换取了外汇收入。
双峰公路横贯场区,经由二、八、六队通往嫩江农场,本场公路利用的总长度为九十八点
五公里,交通方便。全场普及中小学教育,有小学十四所,中学两所,职业高中一所,在校学
生二千九百三十二人,有教师一百一十五人,拥有五十张床位的职工医院一个,共有医务人员
一百一十九人。场部建有观代化的文化宫一座,成为职工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3、大西江农场
大西江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西北部方向,场部距管理局三十公里。东靠鹤山农场,西临嫩
江,隔岸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滕克乡相对,南与嫩江县伊拉哈乡、黑龙江省老莱农场、
讷河县富源林场接壤,北部与81233部队农场、嫩江县临江乡毗邻、西北部与嫩江县前进乡相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四十八度五十三分至四十九度四分,东径一百二十四度四十六分至一百二十五
度九分。
全场总面积为三百七十九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二十三万四千七百零四亩。总人口为
一万二千八百四十六人,其中职工四千七百三十七人,是汉族集居地区,也有少量达斡尔等民
族。全场有农业生产队十六个。队级单位合计为二十七个,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大豆、甜菜,
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
大西江农场,因西临嫩江而命名。1950年3月是鹤山农场的一个垦荒队。后改为该场第一
作业区,1953年2月合并为九三荣军农场时,仍为第一作业区,
1956年改建为国营大西江农场,随着生产的发展,1961年划出两个生产队,扩建了绿野羊场,
1965年在改革农场体制时,大西江农场与绿野羊场合并,统称大西江农场。1968年组建为黑龙
江生产建设乓团第四十七团,归乓团五师所辖。1976年恢复农垦建制,改为黑龙江省大西江农
场,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自然条件:
全场平均海拔在二百六十八米,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丘陵占百分之三十一点二,漫岗占百
分之五十,高平地占百分之二点二,低洼地占百分之十五点一,水面占百分之一点五,耕地主
要分布在丘陵漫岗及沟两侧的缓坡地带。山地主要在场区的西部,嫩江流经本场一段,场区北
部的多金河东西走向流入嫩江、西部和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带及中部山岗上,有
天然次生林十六万三千二百七十亩。草地主要分布在多金河流域的各条水沟两侧的低洼地上,
面积达十;万一千一百六十亩。草原上多生长小叶樟、五花草、苫房草、靰鞡草。在山林和草
原中有野兔、山鸡、狍子、狼等。野生药材较多,在水泡子中有水獭等。
大西江农场植树造林,在全管局占首位,现有农田防护林七万千亩,果园三百五十七亩,
苗圃二百四十亩,薪炭林四百一十二亩,绿化林四百三十亩,用材林三千七百七十九亩。连续
四年造林超万亩。
经济状况:
大西江农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小麦历年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五点一市斤,大
豆历年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一点七市斤。 980年小麦平均亩产近四百市斤。曾在1958年12月以农
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奖励,周恩来总理颁发了奖状。
培育东北细毛羊二千八百三十二只,曾受过东北三省育种委员会的奖励,一般可年产羊毛
十一吨左右,养鹿二百八十只,平均每年产鹿茸五百市两。1981年出口鹿茸四百四十七两。
全场有两座水库,其中西江水库较大,最大库容量为三千立方米,汇水面积为一百零一点
八平方公里,水坝四百一十米,最大坝高十九米,放养鱼苗一百二十万尾,年产鲜鱼三万市斤。
工业主要有拖拉机修造厂、砖厂、制材厂。还有皮革厂一座,拥有三百多名职工,分四个
车间,成套机械设备,可进行皮革加工,生产皮鞋、帽子、劳动保护用品,皮大衣、皮袄等产
品。每年工业总产值一百二十万元左右。
交通方便,场部至管理局有公共汽车,一日两次往返,途经双山火车站。齐加公路从场东
部通过,可北达嫩江,南到讷河两县城。场内务生产队公路砂石化,队队沟通。
文教卫生事业:
有全日制中学一座,建筑为四层楼房达四千五百多平方米。有小学十五所,职业高中一所。
场部有职工医院一座,医务人员八十六名,床位四十个。生产队设卫生所,有医务人员二十六
名。
4、尖山农场
尖山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东部,场部距管理局十三公里、北部与跃进农场、嫩江农场相连,
东部与嫩江农场、七星泡农场、总参红峰农场接壤,南部与红五月农场相邻,西部与荣军农场、
九三农管局连接。地理座标为北纬四十八度四十七分至四十八度五十八分,东径一百二十五度
十九分至一百二十五度四十七分。
全场总面积为四百零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二十七万二千零四十亩,总人口为一万五千五
百四十二人,其中职工五千八百四十人,大部分是汉族,也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和达斡尔族。
全场有农业生产队二十三个,队级单位共三十一个,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谷物农场。
尖山农场,是根据场内有一座尖型的火山而定名。1949年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八一五”农
场第三作业区,伊拉哈荣军农场一分场和六分场,1953年三场(鹤山、八一五、伊拉哈荣军)合
并为九三荣军农场后,这三个分场(作业区)也合并为九三分场。1958年又在现在的第四生产队,
建立了尖山分场,1959年九三、尖山两个分场合并为九三分场,后为九三人民公社的两个管理
区。1962年九三分场改为尖山农场。1968年8月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十九团,归兵
团五师所辖,1975年四十八团撤销,其所属单位全部合并到四十九团。1976年恢复农垦建制,
名为黑龙江省尖山农场、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自然条件:
该场属于小兴安岭西南麓的丘陵漫岗地带,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三十八公里,南北宽二
十四公里。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度一般在零点五度至八度之间,最大坡度十五度。海拔高度
在二百九十米至三百八十米之间。尖山海拔高度为四百一十九米。岗坡地占面积的百分之八十
四,沟谷地占百分之十六。
场内有老莱河一条,总长度二十四公里,属长年河。天然次生林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
草地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九,面积达一万七千多亩,对发展畜牧业十分有利。
主要自然资源:共有荒地九万五千八百亩,可开垦的一类荒地三千八百零七亩。岗上(东
部地区)有天然次生林十一万亩,岗下(西部地区)有天然次生林一万六千亩。岗上林中有狼、
狐狸、狍子、山兔等经常出没。
经济状况: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作物为主,农、林、牧结合的中型机械化谷
物农场。该场植树造林抓得早,见效快,实现了大地林网化,四旁林(路旁、沟旁、宅旁、屯
旁)基本成阴。各生产队都有畜牧点,以养猪为主,兼养牛、羊、马等牲畜,四、十六两个队
还饲养鹿七百多只。
主要工业有农机修造、面粉加工、制材、制砖,大部分生产队有酒坊。
交通方便,管理局和场都有公共汽车往返,从管局到二十三队四十二公里的公路畅通,并
可直达七星泡农场,场内增加了循环公共汽车通达各队,大大方便了职工乘车。
全场有中小学校二十三所,场部和岗上设有高、初中班和职业高中班,场、队都有小学校。
每个生产队都有卫生所,场部建有一座三千平方米,三层楼房的近代化的职工医院,设床位
一百张。卫生防疫工作,对地方病救治起了很大作用。
场部建有一座三千多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设有一千五百个座席,内有工人之家、青少年
之家、老干部活动室、图书馆、游艺宫等,是全场文化活动中心。还建有一所二层楼房的托儿
所,入托儿童四百名。该场多次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场,受到全国总工会的奖励。
5、荣军农场
荣军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南部,场部距管理局十公里。北部与 管理局、尖山农场相接,
东部靠红五月农
场,西部与鹤山农场、嫩江县伊拉哈乡相邻,南靠讷河县龙河、孔国乡。地理坐标为北纬四十
八度三十九分至四十八度五十一分,东径一百二十五度十二分至一百二十五度二十三分。
全场总面积为二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十八万七,千五百亩。总人口为一万
零七百四十八人,其中职工四千二百零一人。主要民族为汉族,达斡尔、蒙古、朝鲜、满、回、
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全场有农业生产队十二个,队级单位合计为十九个,是一
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
荣军农场是原伊拉哈荣军农场的第五分场,有着艰苦的创业传统,开荒建场时,主要由在
战场负伤的荣誉军人,他们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建起了自己的家园。1953年九三与伊拉哈荣
军两农场合并后,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五作业区;1958年为九三地区办事处荣军分场,
地区办事处下放县改为九三人民公社后,改名为荣军管理区。1962年建立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
农垦局时,改为荣军农场独立经营。1968年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一团,归兵团五
师所辖。1976年恢复农垦建制,组建为黑龙江省荣军农场,归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自然条件:
该场地处小兴安岭向嫩江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漫岗,地势起伏,平均海拔高度二百五十六
米,最高点海拔三百六十七点一米,最低点海拔二百四十四点七米。
境内有讷莫尔河支流老莱河从西北边界流过,南部丘陵区有天然次生林六万亩,在沟塘水
线低洼地处,有草原面积二万亩,适宜发展畜牧业。
自然资源:黑土为主要土壤,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七,其次是暗棕色森林土,占百
分之二十六点五。这两种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作物生长。现有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
三,林地占百分之二十六,主要是天然次生林,人工林面积为八千七百亩。
1965年以来,修筑两座小型水库,一条排水渠。1981年购进并安装大园形喷灌机一台,改
进了农业生产条件。
经济状况:
建场以来,荣军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机务管理上最先实现标准化场,粮豆产量提高幅度
较大,平均亩产在三百斤以上。连续多年盈利,盈利额按面积计算,列管局、总局前矛,多被
评为总局、省和全国农垦系统的先进场。
主要工业有毛纺厂,生产的毛毯曾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产品优良,深受国内外欢迎。还
有修造厂、加工厂、砖厂等工业厂,总产值占全年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
交通发达,九荣公路是主要沟通内外的交通干线,队队有公路相通,互相连接,往返十分
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建场以来发展较快,有中学一所,建两栋共六千平方米三层教学大楼。有
小学十三所。1974年建一千四百平方米的职工医院一座,各生产队均有卫生所。
场部有一个—千坐位的职工俱乐部一座,1983年兴建两栋三层家属楼,职工们的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红五月农场
红五月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东南部,场部距管理局三十公里。场区北与尖山农场相邻,
西靠荣军农场,南与讷河县友好乡,东与讷河县茂山林场和七星泡农场接壤。地理座标为东经
一百二十五度二十五分至一百二十五度五十一分,北纬四十八度四十分至四十八度四十九分。
全场总面积为三百一十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十八万六千二百八十五亩。总人口为
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二人,其中职工四千五百七十七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蒙、朝鲜、达斡
尔、满族等占少数。全场有农业生产队十五个,另有科研站、菜队、养殖场,队级单位共二十
八个。是一个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谷物
农场。
红五月农场创建于1956年1月,当年开发建设时,正值全国人民以优异成绩,创造新纪录,
迎接红五月(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五马克思诞辰纪念日等节日)的时候,建场开拓
者们昼 夜突击,开垦荒地,向红五月献礼,为纪念这一有历史意义的开发建设,定名为红五
月农场。建场之前为九三荣军农场的一部分,建场之后由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直属,名为国营红
五月农场,党的领导先期归讷河县,后归九三荣军农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归九三人民公
社(即九三荣军农场),改为管理区,后改为红五月农场。1962年归九三农垦局,改为局属场。
1968年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三团,归兵团五师所辖。1976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垦
建制,为黑龙江省红五月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
自然条件:
地形:属于小兴安岭向嫩江平原过渡地区,场内多丘陵漫岗,平均海拔在三百米左右。场
内有一条南阳河,常年流量为0.4秒/公方流入讷莫尔河,河两岸草质较好,为放牧和发展大
牲畜创造了良好条件。场内尚有可开荒地一万八千多亩。场区西部、东部有天然次生林十一万
五千一百四十七亩,主要是柞、桦、杨木,由于多年的砍伐大部不成林,正在有计划的逐年更
新,栽植樟子松、鱼鳞;松、落叶松和小黑杨树。
场内有水库一座,建于1968年1月至1970年6月。汇水面为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最大库容
量一千七百万立方米。每年投放一批白鲢、草根等鱼苗,1981年捕获的白鲢大的每条在十五市
斤左右。
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以小麦、大豆为主,小麦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大豆占百分之三十五,
产量逐年有很大提高,在1964年曾被省命名为黑龙江省农业高产二十面红旗单位之一,近几年
粮豆平均亩产在二百八十至三百一十斤。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由于经营管理好和科学种植,
平均亩产在二千至二千三百斤,总产在一万五千吨左右,曾获得甜菜高产奖。畜牧业主要是养
猪,品种为苏白、长白、羊全部是东北细毛羊,1983年养鹿为全管局最多。
工业以农机修造、粮油加工、制材、砖瓦等,其中自产的“南阳河”牌粮食白酒,被评
为总局优质产品,投放市场,很受欢迎。
交通方便,管理局公共汽车每日两次往返管理局和场部,场内各生产队均有砂石公路通
往场部。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场部有一座三层楼房校舍的中学,各队有小学,共十五所,场
部有一座六十张病床的职工医院,各生产队均有卫生所,一般病患不出场。
场部有一座三层楼房,设备齐全的文化宫,设有图书室,成为职工娱乐的活动场所。
近几年来,职工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人均社会商品购买力达一百九十六元多,至1983年3
月,全场有电视机一千一百二十二台,平均两户多一台,录音机一百二十七台,洗衣机五百三
十四台,其他还有摩托车等,生活日用品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
7、七星泡农场
七星泡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麓,嫩江、讷河、德都三县交界的嫩江县境内(建场时属德都
县境),位于九三农管局东北部,场部距管理局六十八点七五公里,距嫩江镇六十八公里,北、
东北以科洛河为界与山河农场、白云乡相望,东邻德都县朝阳乡,东南与尾山农场相邻,南与
格球山农场、讷河县茂山林场接壤,西南与红五月农场、尖山农场为邻,西、西北与嫩江农场
毗连。地理座标为东经一百二十五度三十八分至一百二十六度一十五分,北纬四十八度三分至
四十九度九分。
1955年7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新建勘测队,对该场进行了土壤地形勘测并选定了场址,同年
9月中旬始建劳改农场,因场内大岔八气沟中有连续七个泡子而得场名。对外的劳改支队名称
为黑龙江省第二十九劳动改造支队。1959年2月虎山农场、格球山农场并入七星泡农场,1962年
原格球山农场分出。1969年改变劳改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劳改犯全部撤出
内迁。1970年4月,正式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为地方国营黑龙江省七星
泡农场。1976年2月国营农场与兵团农场合并时,划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并
改称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
1984年全场总面积为七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四十四万七千九百亩。总人口
数为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二人,其中职工六千八百八十人,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有满、蒙、回、
达斡尔、朝鲜、壮族等。
全场共有队级单位四十个,其中农业生产队二十四个,场部机关设有十五个科室,以及公
安、法庭、银行、邮电等部门,还设有基建、运输、畜牧、工副业、林业五个科级公司。
自然条件:
七星泡农场位于小兴安岭边缘的丘陵地带,呈波浪起伏的漫岗地形。由于场区南部的格球
山山脉影响,自然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分水岭,本场位于分水岭的北侧,而形成南高北低的自
然地形。全场区由五条自然河沟及四道丘陵漫岗构成缓坡丘陵地形,适于大面积机械耕作。海
拔高度最高点为四百一十五米,最低点为二百七十二米,平均为三百四十三米。天然次生林面
积为二十二万七千。八百四十二亩,主要是柞、桦树。沟旁河岸生长着大片的小叶樟草,岗地
多以涝豆秧为主的五花草,是发展牛羊的最好基地,现有草原面积为十四万七千三百三十九亩。
经济状况:
该场是以生产麦豆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总产、单产也在提
高,1982年盈利一千万元,扭转多年亏损局面。
该场水利资源丰富,现有中型水库一座(东风水库)、小型水库一座(红旗水库)。东风水库
蓄水量为二千六百九十七万立米,养鱼水面为八点五平方公里,最高年产鱼量为五十万斤。东
风自然流灌区,开挖引水干渠八公里,可灌溉三万亩,还建有两处抽水灌 区,可灌溉一万七
千四百亩。红旗水库蓄水量为二百五十八万立方米,养鱼水面为一点二平方公里,计划灌溉面
积三千亩。1982年 又在本场采石场前,兴建一座板石沟水库,库容量为五百四十七万三千立
米,可养鱼五百万尾,年产鱼二十至五十万斤,灌溉九千九百亩。
工业有修造厂、制材厂、米面加工厂、肉食加工厂、罐头厂、清凉饮料厂、食品加工厂等。
全场东西宽三十四公里,南北长四十七公里。交通方便,有纵贯全场的北嫩公路,场内公
路队队相通。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有职业高中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三十六所,教
职员工二千三百三十多人,场部有职工医院,各队均有卫生所。
8、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东北部,场部距管理局五十七公里,场区南北长三十五公里,东
西宽二十三点五公里,东以小岔气沟与七星泡农场相邻,南及西与尖山农场接壤,东北以科洛
河为界与山河农场相望,北与嫩江县科洛乡为邻。地理座标为东经一百二十五度三十四分至一
百二十五度五十七分,北纬四十八度五十三分至四十九度十三分。
全场总面积为五百一十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三十七万零四百五十三亩。总人口为
一万七千七百一十六人,其中职工六千正文>=六百零六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少数为蒙、满、
回、朝鲜、达斡尔族等。全场分三级管理,有分场五个,农业生产队二十四个。
嫩江农场因建于嫩江县内,故名为嫩江农场。1955年建场,属省公安厅所辖,曾用名为黑
龙江省第三十一劳动改造支队。1969年在押劳改犯人内迁,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
名为地方国营嫩江农场。1976年划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名为黑龙江省嫩江农
场。
自然条件:
嫩江农场系由五岗、五沟所组成的丘陵起伏台地,五岗的长方向为南北(北偏东,南偏西)
岗的横方向则是东西。岗身很宽,逐渐和沟地触合起来,岗的斜坡度较平缓。场区西南高,水
向东北流入科洛河,西南最高处海拔三百八十二米,至科洛河岸边最低为二百五十九米。平均
海拔为三百二十米。全场草原区域以五花草、小叶樟为主。天然次生林占全场总面积的百分之
九点一,以柞、桦、杨为主,成材林很少。
场区西北有一天然石山,石质坚硬耐腐,是房屋建筑的良好材料,多年来一直用此石做建
房地基。
经济状况:
该场属大型谷物农场,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小麦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大豆占百
分之三十二,杂粮占百分之十八。由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单产逐步上升。
1983年粮豆平均亩产达二百六十五斤。盈利六百多万元,有水库四座,主要是养鱼。北嫩公路
在该场区内有三十一公里,各分场、生产队均有循环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总场有职业高中一所,普通中学一所;分场设有初中四所;全场共有小学
二十所。总场有职工医院。分场有卫生所,生产队有卫生站,职工、家属医疗方便。
总场于1982年建有一座比较先进的工人文化宫,高达四层。新颖美观,供职工娱乐活动之
用。
9、山河农场
山河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东北方向,场部距管理局九十公里。距嫩江县城四十六公里,与
嫩江县科洛乡所在地同驻一地。场部建有一座五层楼房的办公大楼,宏伟壮观。场界南邻嫩江、
七星泡两农场,均以科洛河为界,东邻嫩江县塔溪,白云岱乡,北邻嫩江县科洛乡,西邻嫩江
县海江乡。地理座标为东径一百二十五度二十九分至一百二十六度二十分,北纬四十九度零四
分至四十九度二十九分。
全场总面积九百二十一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三十四万七千七百六十亩。总人口为一
万七千四百六十六人,其中职工六千五百九十二人。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蒙古、满、回、朝
鲜。全场有二十二个农业生产队,设一个乐山分场,共有队级单位三十三个。
根据场内有山有河的特征,故名为山河农场。1955年冬建场。属黑龙江省公安厅的劳改农
场。1959年与同系统的科洛河农场合并,并以黑龙江省第三十四劳动改造管教支队统称。同年
至1962年归嫩江县管理。1963至1976年归嫩江地区劳改局所辖,1968至1970年再次下放给嫩
江县管理,1969年在押犯人内迁。1971至1976年,为地方国营农场山河农场,归黑龙江省国营
农场管理局北安分局所辖。1974年9月将乐山农场并入。1976年3月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
理局所辖,名为黑龙江省山河农场。
自然条件:
山河农场东西长七十公里,南北宽十五公里,最高海拔三百七十五米,最低二百二十五米,
平均为三百米。全场大部分土地属于丘陵延伸地带。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多是大面积漫岗,
土壤多为黑土、棕壤土,土质肥沃,适应性广,适合机械化作业,气候条件良好,宜于小麦、
大豆种植。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一,林地面积三十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三亩,占
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五,其中人工林面积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八亩,牧草地面积为四十三万
零二百四十四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点九,水面面积二万零三百一十六亩,占总面积的百
分之一点五,外单位占用面积十六万八千五百八十五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点二,其他用
地面积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三亩,占百分之一点九五,整个土地比例是五山、一水、四分田,资
源丰富,
经济状况:
该场主要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产量一直在劳改系统农场前矛,曾多次受到全国、省、
农场系统的奖励。工副业生产主要有农机修造、面粉加工、制油制酒、砖瓦制材、养蜂养蚕、
发电、糕点等。生产的植物蛋白肉,销往市场。
黑嫩公路(黑河至嫩江)通过本场,交通方便。除了地方公共汽车运送旅客外,本场设有公
共汽车,每日往返嫩江县城二趟。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已有中学四所,小学二十四所。场部有职工医院,各生产队均
有卫生所,体育工作开展的较好,曾出席第三届体育运动大会,受过国家体委的奖励。
10、嫩北农场
嫩北农场因地处嫩江县城以北,故名为嫩北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正北,场部距管理局九
十六公里。四邻界是:北靠嫩江县门鲁河乡,东邻嫩江县科洛河林场,南与嫩江县科洛、新胜
乡相邻,西与嫩江县联兴乡接壤。地理座标为东经一百二十五度十六分至一百二十五度四十三
分,北纬四十九度二十四分至四十九度四十一分。
全场总面积为六百零八点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三十万零五千亩。总人口为一万八
千人,职工六千三百三十一人,多为汉族。少数民族只占百分之二,为回、满、朝鲜族等。全
场二十一个农业生产队,队级单位共三十一个。
嫩北农场于1955年建场,同当时的柏根里、门鲁河农场,都属于省公安厅所辖的劳改农场。
1959年柏根里、门鲁河两场合并到嫩北农场,系统称为黑龙江省第三十三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1958年下放给嫩江县管理。1969年在押劳改犯人内迁,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归黑龙江省国营农
场管理局北安分局所辖,名为地方国营嫩北农场。1976年3月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
辖,名为黑龙江省嫩北农场。
自然条件:
嫩北农场地势起伏,属于小兴安岭向嫩江平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三百米。丘陵地占百分
之八十,草沟洼地占百分之二十。北靠门鲁河,南靠科洛河,水源丰富。场内有人工水库三座,
水面面积为二千八百六十亩。场内有天然次生林十五万三千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七,分布
在场区的东部和北部,树种多为柞、桦和杨树。草原面积为十七万五千亩,占全场总面积的百
分之十九。尚有可垦荒地七万一千多亩,另有北京第二炮兵农场、铁道兵农场和
公社占用土地十七万多亩,土壤有黑土、棕色森林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四类。
在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队附近地下有玛瑙石,在农场东北部一百公里处有煤层和
石灰石矿藏。在草原和森林中生长着药材、蘑菇、榛子、木耳和蕨菜等野生植物。
经济状况:
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其中小麦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大豆面积占百分之
三十左右,近几年来小麦平均亩产二百五十到三百斤,大豆平均亩产在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斤
左右。人工林面积一万一千四百三十八亩,有果园三百三十八亩。
全场工业有农机修造厂、制材厂、粮油加工厂、两个砖厂、一个小煤窖和一个白灰窖,全
年工业总产值二百万元左右,尤其是利用山产品都柿生产的都柿酒,营养价值较高,投放市场,
深受欢迎。有二十三台发电机组,全场都自己发电。
副业生产养禽、养蚕、养蜂。每年产蜜二百担左右。
渔业生产:现有三座水库,其中奋斗水库面积为二千七百七十亩,库容量五百三十九立方
米,水深七至八米,每年产鱼三万斤左右。
场部距嫩江县城四十五公里,嫩漠公路(嫩江至漠河)横穿场区,总场通往各生产队均为砂
石公路。
文教、卫生事业全场有六所中学,一所职业高中,小学二十二所。场部有职工医院,设有
七十七个床位的住院处,各生产队均有卫生所,职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11、建边农场
建边农场位于九三农管局的最北部,距离管理局—百六十三公里。场界南部与嫩江县红峰、
门鲁河乡相邻,东部与黑河市相接,北部与嫩江县星火、卧都河乡、八一—三四部队农场、四
站林场接壤,西部紧靠嫩江,对岸是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农场管理局所属欧根河农场。地理座
标为东经一百二十五度十分至一百二十五度四十八分,北纬四十九度四十三分至五十度零五分。
全场总面积为八百二十三点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十六万二千亩。总人口为八千五百
六十九人,职工三千一百一十五人。民族以汉族为大多数,少数民族为满、蒙、回族等,
全场十四个农业生产队,队级单位共二十二个。
建边农场因地处祖国边疆,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故名建边农场,1964年建场,当时归
黑龙江省农垦厅所辖,1966年下放给嫩工县领导,1969年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76
年划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名为黑龙江省建边农场。
自然条件:
该场位于小兴安岭西南部脚下,余脉所构成的群山环抱的低山丘陵地区,山地面积大,丘
陵平原面积小,地形较为复杂,东部海拔在五百至五百一十一米,植被是阔叶混交林和天然次
生林,中部海拔在二百五十米至三百米,植被主要草甸土草原,可开垦荒地在二十九万九千一
百多亩。河流,西有嫩江,东有泥鳅河、南有大、小西斯阁河,固固河贯穿东西整个场区流入
嫩江。
山林草地中,野生动植物种类很多,有狐俚、水獭、貉子、黄鼬、野猪、山兔、飞龙等植
物有手掌参、山芍药、黄芪等。真菌有猴头、木耳、蘑菇等。地下矿物品种居九三垦区之首,
有煤、大理根、石灰石等。
经济状况:
该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是农、林、牧、副综合发展机械化谷物农场。由于地多人少,
机械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很大。
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小型工业。
贯穿全场东西的“七五”公路全长三十八公里,勾通全场各生产队,一九八四年起,场增
加一台大型客车,每日两台车从嫩江至场部对开,大大方便了职工交通。
全场现有十四所小学校,一所中学。场部有职工医院,各队有卫生所,基本适应了职工和家
属们医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