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的产生
第二节 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的产生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了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
的决定”,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九三和荣军农场于1953年2月1日正式合并,命名为“国营九三
荣军机械农场。当时考虑九三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荣军是革命伤残军人的战斗荣誉,故为
此名,经省批准予以称认。它具有胜利和光荣传统的美好含义,也是值得庆贺与纪念的日子。
九三荣军农场产生之后,重新进行了规划,改变了过去那种耕地插花,分场和生产队布局
不合理的状况,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总场下设8个科室,5个作业区,20个生产
队。总耕地面积为154,761亩,拥有各种类型拖拉机55台,康拜因49台,汽车3台及各种农机
具等。
1953年到1957年,正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九三荣军农场广大干部和职工,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为了贯彻“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发展方针,
和完成增产粮食,经营有利,示范农民,积累经验,培养干部,为国家积累资金,扩建新农场
的任务,在发展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首先,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加强财务、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培训了一些财
会人员,在作业区和生产队建立核算组,针对生产上的忙乱现象,实行了“十日作业计划”降
低了生产成本。1952年生产亩成本13元,1954年下降到10.7元,降低了12%。当年上交利润60
万元。
二是建立制度,提高技术水平。1953年起从上到下制订了许多新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如1953
年的“核算办法”,1954年的“林带保护制度”,1957年的“物资管理制度”等,使生产和管
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从1953年起,开始制造颗粒肥,种子精选,播前消毒。在1957年实行
了大豆出苗前后机械耙地除草,效果很好,比人工除草伤苗率少一倍,比人工除草提高灭草率
10%,比人工除草每公顷节省开支9.41元。在机务队伍中开展了师徒包教包学和连锁培训的办
法,技术水平提高较快。1956年2—3级康拜因手,有50%的人提高了一级。
三是推行计件工资制,贯彻“按劳付酬”、“同工同酬”的原则。1956年4月23日,农业
部发出“关于国营机械农场试行计件工资制的通知”,省厅又先后两次召开了专业会议,全面
推行了计件工资制,全场制订了统一的各项工作定额,实行单车核算,工人的收入增加了,工
作效率提高了,作业质量达到了要求,实际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费用,又调动了职工们的生产
积极性。如1957年全场71个混合台拖拉机,时间利用率都超过84%以上。德特一54—13号岳然
修机车组,超额24%完成了全年工作计划,春播阶段降低费用179.39元。
四是广泛开展以爱国丰产为中心的各种劳动竞赛,增加了职工们的主人翁责任感。1953年
在三十八个基层单位中,有85%的单位开展了劳动竞赛,涌现出23名劳动模范,有210多人立功,
而且推行了合理化建议,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高潮。1957年开展“双五百,满负荷”竞
赛,春播中71台拖拉机工作了24,869标准垧工作量,应支出修理费用为21,906.48元,实际
支出为13,078.84元,节约8,827.94元。因此,当年春季省农林水利工会在九三荣军农场召
开了全省国营农场分场以上工会负责人会议,推广了全面开展技术革新的经验,并参观了修理
厂的革新成果展览。
五是支援农民,发挥示范作用。1954年全场小麦平均亩产168斤,而全省农民平均亩产则
为113斤,超过全省农民产量的14.85%。以后繁殖优良小麦品种“甘肃96号”和“秃不齐”,
平均亩产量达430斤,附近农民播种后,比当地一般品种每亩增加66.6斤。1953年讷河县引去
良种3万吨,产量比当地品种增产50%。出动机械帮助附近的农业社播种、收割、脱谷39,060
亩,代培拖拉机手500多人,支援优良马99匹、猪800多头,并培养新胜村提前走上了集体化,
成立了星火集体农庄。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九三荣军农场是处在整顿中前进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千四百名
各类干部和技术人材。1953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九三荣军农场的通讯“改善农场经
营管理的开端” ,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面貌为之一新。于1953年将只有473名职工
的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划入九三荣军农场,进行扩建,1954年就扭转亏损,盈利12,095元,1955
年盈利63,184元,均56年盈利99,000元,1956年又以老农场扩新农场的方式,包建了红五月
和大西江两个农场。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积极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更大发展而做好各项准
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