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的建立
第三节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的建立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均是1956年建立的。当时正是处于国营农场的发展壮大阶段,
农垦部在原来“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基础上,又提出“因陋就简,勤俭
起家”的建场方针。黑龙江省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国营农场要迅速扩大,提高产量,
做到新建场规格化,现有场定型化。为了适应大发展的需要,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制订了发展规
划,在规划中规定,今后农场发展的方针是“以场扩场”、“成群建场”为主。既能充分利用
老场观有的力量,又能帮助建立新场,这样不仅能加快建设速度,而且可以在建设中做到投资
少,收效大。从长远规划看,采取这种措施建场,还可以逐渐地发展国营农场群,便于加强领
导和管理。
为此,由九三荣军农场负责协商,经嫩江、讷河两县呈请上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在九三荣军农场大西江分场的基础上,建立国营大西江农场;在讷河县县营第二农场和九三荣
军农场尖山分场的一部分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国营红五月农场。这样,到1958年就形成了九三
地区国营农场群,共有十个国营农牧场。这两个农场从建场开始,就以投资少,收效快为指导
思想,除了由九三荣军农场直接调拨一部分干部、机务力量和必要的急需设备而外,基本上走
的是开发“北大荒”的路子,白手起家,勤俭办场。红五月农场当年建场,当年生产粮食,当
年上交利润,这在全省的国营农场建设中是少有的。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在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上,接受了过去建场的教训。建场之后盲目铺大摊子,干部多并
不是搞好生产的主要条件,相反的却增加了开支,提高了生产成本,按该场的土地面积,一个
中型农场应设若干科室和几十名干部,而他们只设了财务、农机、供销等几个业务小组,人事、
党团、工会等是兼职,每个生产队只配两名队长、一名会统人员,而且忙时队长顶班作业,全
场脱产干部只有三十六人。
二是在生产上,当年开荒七万八千亩,当年播种了三万一千五百亩,当年生产粮食一千二
百四十多吨。春播时机具不足,就把县营农场移交的马拉大犁、马拉播种机、园盘耙等破旧农
具修好再用。生产队的职工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帐蓬,他们就地割草搭草棚子,夏锄时没人铲
地,就把干部和职工家属动员起来下地除草,节省了一千多元临时工招募费。
三是在设备和低值易耗品购置上,尽量少买或不买,麦场没有苫布,就打草编了二百多个
草苫子,从一点一滴计算花钱,所以低值易耗品费用每公顷(合十五亩)只分摊了四元五角,比
省厅规定定额降低了百分之四十。间接生产费用和直接生产费用比全省各农场都低百分之二十
至百分之二十五,仅此项就节约了五万多元。
大西江农场1956年建场时拥有耕地面积七千零三十四公顷,播种三千六百三十四公顷,当
年小麦亩产二百零二斤一两,大豆亩产一百一十四斤。由于发扬了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历
行节约,紧缩开支,当年向国家上交纯利润十一万多元。主要原因是:
首先,在建房方面,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挖了四万多块草垡子,割了一千一百多捆条子,
经批准砍了七千棵小型园木,自己打苫房草,盖一栋六户家属房才花四千一百六十元,仅此一
项节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元,并多安排六十户家属。
二是精减机构,充实下属。全场只配五十五名脱产干部,场部只二十一人。1957年耕地面
积扩大一万多公顷时,原计划设分场也不设了,把干部充实到生产队去,节省管理费四万多元。
三是发挥设备潜力,减少临时工工资。拖拉机尽量不搞非生产使用,可多开荒一千公顷。
节省临时工开支,压缩低值易耗品支出。春耕需要一千多斤绳套,花钱买要开支二千多元,改
为自己打,只花了一千多元。
这两个农场,一连多年经营有利,产量逐步增加,创造了一等经验。1957年大西江农场勤
俭办场有方,《人民日报》于3月11日给予报导,而且加发了社论“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成本”。
1958年1月25日该场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奖给印有国务院
总理周恩来签名的奖状。1964年红五月农场因勤俭办场盈利,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大,被树立为
黑龙江省农业战线二十面红旗单位之一,黑龙江日报发表了“国营农场的好榜样”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