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第七节 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1962年8月14日,国务院同意将黑龙江省农业厅所属国营农场管理局划出,设立黑龙江省
农垦厅。同年9月1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中将原属农业厅领导的九三地
区国营农场办事处划归农垦厅,并改称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九三农垦局的产生,是由于当时体制多变,“四权”分散(国营农场的生产计划权、产品
处理权、资金管理权、人员调动权),多头领导(省、地、县及各部门),政企合一(农场虽然
已不叫人民公社,但形式上仍然是场长兼乡长,书记两头忙,—头忙企业,一头忙政府)使国
营农场的工作无所适从。1962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即
十二条),决定对国营农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从而使国营农场能够充分地反映社会主
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有利于农场经济按着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规律发展,是适应当
时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较好的领导体制。农垦局成立之后,按着东北地区
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决定改变“政企合一”的状况,单独建立了九三乡,并列入国家编制,配备
了二十三名干部,统由嫩江县人民委员会开支。乡政权的主要任务是:①传达贯彻上级人民委
员会的指示、法令、通知等;②是定期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县人代会的代表;③负
责征兵、民事调解、婚姻登记、民政优抚等工作。
从1962年到1966年“文革”之前这一时期,垦区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加适应需要,经济建设得到了比较顺
利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被称之为国营农场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62年在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和东北局、省委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中,吸取了1960年
和1961年连续两年严重亏损的教训,进行了反“五风”教育,从改善经营管理入手,健全和完
善了农业机务、劳动调配、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畜牧管理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面
推行了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的计件工资办法,实行“包、定、奖”,即生产队对场实行
“三包”(包产量、包成本、包利润),场对队实行“四定”(定规模、定人员、定设备、定投
资),奖:就是超利润分成,其比例为“四、二、四”、(即40%上缴,20%留场,40%奖给职工
个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干不干,一天一元二角半;收不收,一年二十四个秋”(指每半月发
一次工资)的平均主义付酬办法,调动了生产积极性。1964年9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农垦部党
组《关于党组扩大会议对几个主要问题讨论意见的报告》的批示中,对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
提出了五条改革办法。1965年2月25日,农垦部党组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
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即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十六条),这是贯彻中央五条规定的具体方案。
“五条”、“十六条”当时在垦区反映很强烈,它的出发点是摆脱照搬苏联的办场条条框框,
改变落后面貌,办中国式的国营农场。1965年7月22日,农垦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了贯
彻“五条”、“十六条”的办法,提出了各场建立小型加工厂,吸收农场职工家属参加季节性
生产,实行同工同酬,家属可以大量养家畜、家禽,实行自建公助,解决住房不足,收到较好
效果。
1963年2月,农垦部在哈尔滨召开了黑龙江省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会议,省里当时确定九三垦
区重点武装九个机械化生产队,农垦局决定,按上级要求的从“五好”生产队中选择的规定,
决定:红五月农场的二、三、四、五队,大西江农场的九、十队,跃进农场的三、四队,尖山
农场五队,为第一批武装的生产队。结果这九个生产队受到省农垦厅的奖励,平均每个农业工
人生产粮食25,000-60,000斤。接着在1964年又增加了六个队,重点机械化生产队达十五个,
使垦区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提高了。
从1963年起广泛深入的开展了“五好生产队”(生产建设好、经营管理好、贯彻政策好、政
治思想好、职工生活好;和“五好职工”(完成任务好、作业质量好、安全生产好、遵守纪律好、
团结互助好)竞赛活动,涌观出一大批“五好生产队”、“五好班组”、“五好职工”,由省委
颁发了奖章,省工会、农垦厅政治部发了证书。1965年11月30日,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红
五月农场组成了工作组,总结推广了红五月农场开展“五好”联合总评的经验,其中主要的一
条是实行群众路线,民主总结,达到了以群教群,创“五好”,争先进,人人向上,政治思想
觉悟大提高,全场评出本身过硬,群众公认的“五好”班组25个,“五好”职工99人,“五好”
家属20个,各种单项能手283个。1965年4月13日,农垦局成立了政治部,下设秘书科、组织科、
宣传科、干部科,各场成立了政治处,配备了政治处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队设政治指导员(多数
由党支部书记兼任),把政治思想工作列入了党的工作日程,学习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制订了
政治工作条例,把思想工作做到生产中去,做到每个职工身上,充分体现了“政治工作是一切
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同时加强了党委的集体领导,实行“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
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的领导原则,造成了一个又有民主,
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政治局面。注
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了工会和共青团的工作;于1963年召开了农垦局第一届党
员代表大会,政治思想工作空前活跃。
强化科研队伍,推广科学技术,使垦区六十年代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提高。1963年省农垦厅
确定在九三农业科研所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所,经省编委和省科委1966年
11月7日以黑编字第173号黑科干字第22号文件批准列入事业编制,配备干部和科技人员69人,
土地实验面积4,500亩,所下设综合组、农业组,农机组、园林组、畜牧组和实验队,并对克
山农场试验站、二龙山农场试验站实行了业务指导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了小麦、大豆、
造林等科学试验成果,提高了垦区的生产技术水平。这期间推广的先进生产技术主要有:

1、机械除草技术。1961年把鹤山农场第一生产队高振武、王德山试行的耢、耙、趟除草经
验在全局推广,1962年又在垦区试行两耢一趟大豆除草措施,其做法是:用机引耢子耢一遍蒙
头土,趟一次墒沟,然后再压一次压苗土。这样即省工,又大量杀草,效率高、保苗,降低成
本。在友谊农场召开的除草机械化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

2、耙茬耕作法。即在豆茬或麦茬地上,不用翻地而通过耙茬进行播种达到丰产的耕作方法。
早在1954年通过小区试验表明,耙豆茬种小麦取得了比秋翻和深松种小麦出苗好、熟得早、产
量高的效果,又通过1956年的试验总结证明:耙茬耕作能收到抗旱保苗,防风固土,争取农时,
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作物生育,最终增加产量的实效。1957
年《中国农垦》第二期发表了试验成果。1963年6月在友谊农场召开的全国首届机械化耕作学
术会上,详细介绍了九三垦区耙茬耕作的经验,当时对全省影响很大,陆续的推广开来。

3、小麦分段收获作业法。小麦在垦区耕地面积中占三分之二以上,由于“麦熟一晌”,
成熟期集中,而收割期间又恰逢多雨季节,加之后期杂草丛生,给联合收割造成障碍,麦收成
为一大难题。在五十年代中期,九三荣军农场首先摸索改进收割方法,试行分段带杆收割,就
是当小麦刚进入黄熟期,就开始用割晒机放片,利用小麦后熟作用,加上晾晒,干燥后拾禾脱
谷,即能提前割晒,又能减少雨害,达到丰产丰收。六十年代在全省推广,成为一项先进的生
产新技术。

4、化学药剂灭草。1956年九三垦区在全国最早进行化学药剂灭草试验,当时使用的是进
口2.4D农药。1958年用国产药剂试验。1962年以后大面积应用,开始用飞机喷药,效果很好,
杂草杀伤率达96%,1964年3月4日至10日,农垦厅在九三农垦局召开了全省各场农业技术经验
交流会上,1965年在友谊农场召开的北方化学灭草现场会议上都作了经验介绍。1964年7月14
日至29日,由农垦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侏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省农垦厅、东北农垦总
局等八人,到九三农垦局和大西江、荣军、红五月农场进行了化学除草调查总结。

5、培育推广新品种。1963年整顿了专业种子队,当时大西江、红五月、荣军、鹤山、尖
山、跃进、局良种队七个种子队,集中力量繁育优良品种,然后供应垦区使用,其好处是种纯、
高产。各生产队也搞了种子田。很快实观了种子良种化。

6、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又以春造林为主,每年搞两次突击。1963年造
林5,085亩,超额19.9%完成了造林计划,以后逐年增加,并注意了垦区新的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本着“一抓生产、二抓生活”的精神,加强了职工的生活福利工作。首先,在
家属吃菜上,按每个职工分给三分,每个家属分给五分的标准,分给了职工和家属25,578亩园
田地。其次,实行自建公助,解决了三百多户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再次,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
予生活照顾。仅1963年春节前后,就给6,500名(359户)职工和家属补助19,800尺布和大批棉
花、秋衣及10,130元的现金,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63年垦区各项生产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年开垦荒地143,500亩,总耕地面积达
101万亩,比1962年增加了17.7%,粮豆总产量达14,299万斤,超过计划的14.9%,比上年增加
了29.2%,上交粮达亿斤,超过计划的42.8%,商品率达70.7%,比全省农场平均数高24.9%,平
均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食28,566斤,比全省农场平均数高71%,平均每个在册工人创造产值2,166
元,畜牧业增长幅度较大,大牲畜增长13%,猪增长37.2%,羊增长24.3%。向国家上交猪758头,
羊毛30,878斤,鸡2,902只,蛋7,363斤,蜂蜜17,170斤,盈利8.1万元,扭转了建场连续
几年的亏损局面,全垦区各项生产总利润达354万元,超过计划的50%,是建场十五年来盈利最
多的一年。1964年3月20日黑龙江省农垦厅、财政厅总结了垦区和跃进农场生产有利的经验。
垦区发展到十一个农牧场,其中有一个是1965年经省人委计字第60号文件批准新建的铁峰
农场。下设八十七个生产队,拥有拖拉机270个混合台(内有1962年至1963两年更新的114台东
方红拖拉机)、康拜因284台,汽车62台、机引农具2,650台 (件),各种工副业工厂20处,经
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在蒸蒸日上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