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

第八节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



1967年秋冬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和刚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经过酝酿
讨论报请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原则同意,开始组建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6月18日,由毛泽东同
志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关
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按照报告中的规定,原嫩江地区的各国营农场
组建为兵团第五师。
兵团五师师部设在原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组织上决定派嫩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高
思为兵团五师筹建领导小组长,在九三农垦局革命委员会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工作,同年7月
师长陈平到职,高思被任命为政委。9月21日在驻地召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成立大会”全师排以上干部和各方面代表一万五千多人参加大会。
兵团五师下属十二个团,即45团(鹤山农场)、46团(跃进农场)、47团(大西江农场)、48团
(铁锋农场。1974年与49团合并)、49团(尖山农场)、50团(前峰农场,1970年迁往55团)、 51
团(荣军农场)、52团(旭光农场,1974年与45团合并)、53团 (红五月农场)、54团(克山农场)、
55团(查哈阳农垦局所属各场,1970年又增设67团)、56团(音河农场),一个独立营(高峰马场)。
当时拥有耕地面积二百二十三万多亩,职工人数三万九千多人。所属各团主要分布在嫩江、甘
南、克山三县。以后几经机构变动,又在55团组建一个67团,并把在大庆市的独立三团(红色
草原农垦局)划归五师所辖,至此南北长达五百多公里,东西宽达二百多公里的兵团五师,落
座在嫩江平原。
《批示》中规定:“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受沈阳军区直接领导,生产建设计划由国家直接
下达”。所以,兵团的成立,主要是为了加强东北边境国防建设的需要,正如省革命委员会和
省军区给中央的筹建报告中所指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不脱
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边防部队和
边境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建设强大的政治边防,确保祖国反帝、反修前哨安全,同时,进一步
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为农村人民公社树立榜样”。当
时,把这些任务,概括为四句话:屯垦戍边,反帝反修,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按照《批示》中的规定,兵团受沈阳军区直接领导,各师受兵团直接领导,师和团在党委
的领导下,建立了司(司令部)、政(政治部、处)、后(后勤部、处)领导机关。师、团(独立营)
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师、团机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除极个别的外,均由现役军人担任。因此,
沈阳军区先后从各野战部队和各省军区抽调五百多名现役干部到职工作,加—正当时从北京、
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接收了六万九千零六名知识青年分配到各团、营、连队为兵团战士,
每个生产队都按班、排建制组成一个劳武结合的连队。




除此外,还单独建立一批战备执班连队,配备一定数量的枪支弹药和各种炮。兵团当时的
组织形式是为了既达到巩固边防,又发展经济的目的,把当时归政府管理的政法、金融、商业、
税收等统一收归兵团自营。所以,兵团就成为党、政、军大权合一的,工、农、兵、 学、商五
位一体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包的一个大而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
对加强战备和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兵团性质的决定和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兵团全盘否定了国营农场二十多年摸索
和积累的经验,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归纳为“物质刺激”、“利润挂帅”、“奖金第一”、
“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唯生产力论”、“关、卡、压”等,横加批判,并攻击为
“两变(人变修、国变色)、两亡(亡党、亡国)、一复辟(复辟资本主义)”,还在文件中写到
“把原农场的反革命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规章制度等彻底砸烂……”、
结果是以“精神万能”、“制度无用”的思潮充斥一时,种田违背自然规律,花钱不问成本,
投资不讲效果,管理无有制度,劳动没有考核,非生产人员过多,管理费用加大,经营亏损严
重。四十五团1972年到1977年共亏损了一千六百三十三万多元,全师在这六年里共亏损一亿七
千四百四十四万多元。经营管理搞得较好的五十四团,因废除了合理的规章制度,1970至1972
年的三年中,发生火灾二十三起,损失价值达十四万多元;各种事故死亡二十四人,伤残七十
九人。另外,在兵团内部,管理人员有现役和非现役之分,劳动力有兵团职工和兵团战士之别,
就连干部家属劳动也有现役和非现役之说,造成他们之间政治、物质待遇不同,相互之间的关
系复杂化了,给兵团的生产建设和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