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职工

第三节 职工



垦区职工队伍的组成,主要是由荣誉军人、转业官兵、复员退伍军人,招收社会青年、山
东支边青年、山东移民、自然流入人员、各行各业调转来农场的工人(其中包括几批城市精简工
人)、国家调转的干部、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城市下乡的知识青年、农场职
工子女等。在原劳改农场中,还有一部分改造好的就业人员。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开发初期,各种人员都配备不齐,尤其是技术力量十分缺乏,如鹤山、八一五两场1949年
的职工队伍情况是:




1951年鹤山农场去新民县招工,三个月时间没招到一个人,1953年省劳动局从嫩江县劳动
科给九三荣军农场调解六十名三十多岁以下的职工,结果全部落空,嫩江县在给省的报告中说,
县内职工配备不齐,实在无力解决,请示省从他地调配。
1956年以后,作为农场较早的九三垦区,先后向各地国营农场输送了一大批机务工人、畜
牧工人、基本建设工人以及各种经营管理、技术人员和政工干部。如嘉荫农场建设时,调去的
工人有汽车司机、拖拉机机手、木瓦工、炊事员等,他们当中有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进者庄伟
同志,把开发北大荒的光荣传统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1958年建立北方马场时也同样挑选了一
批优秀职工输送到新农场。1966年达尔滨农场组建时,荣军、大西江农场也派去一批骨干。
1975年抽出五个连队支援建兵团炼油厂,建好留到那里,共420多人。1973年给兵团六师输送
各种技术干部34人,各种技术工人273人。1977年大兴安岭管理局开发建设时,垦区编派调出
三个开荒队,每队28人,从干部到工人编配力量较强。
1957年接收山东省支边青年800多名;1958年接收广西军区转业官兵236名,其中有南海舰
队士兵80名;1964年接收部队转业干部二十三人,其中团职的四人,营以下十九人;1960年接
收安置山东省移民六百户,共三千八百零八人,其中男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女一千八百四十三
人,内有党员一百二十八人,团员四十七人。1962、1963年两年又安置新工人一千九百三十二
人,其中男一千五百三十七人,女三百五十九人。1960年至1965年,又接收哈市、齐市、鹤岗
青年等四千二百三十三人。其中有精简职工一千六百五十二人,社会闲散人员五百六十四人。
1967年省民政厅将建新农场移交给九三农垦局的同时将一部分干部和400多名自流人员随同移
交。1966年到1970年,先后接收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鸡西、双鸭山、
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知识青年六万九千零六人,打倒“四人帮”之后,这些青年大多
数以病返、困返、接班,上学、调出等原因陆续离开这里,到1981年3月18日统计,现有的知识
青年只有七千九百二十六人,以后又相继调走一大批,留下来的只是少数人了。从1976年开始
大力安排职工子女就业,当年安排三千五百三十七人;1977年又安排四千八百六十一人;1978
年安排五千零二十一人;1979年安排五千六百二十一人,从而使职工队伍保持均衡状态。到1983
年全管局共有职工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二人,其中农牧林业方面四万一千一百二十六人,工业方
面九千九百零三人一基建方面三千一百六十七人,交通电讯方面一千七百五十二人,供销服务
方面四千二百五十人,科研方面一百九十七人,文教卫生方面四千七百九十人,管理机关方面
三千四百四十八人,其他人员一千一百零五人(包括病休、长期上学人员),具体变化,情况见
九三管局历年职工变化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