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一)、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九三农管局地下水的形成,其水文地质比较复杂,均受地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
气象等因素的控制。
根据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质体及成井难易程度,将全局划分为四个水文地质区。在同一水
文地质区内,打井深度、水量、水质及含水层岩性亦有明显差异,进而划分成十一个亚区,现
将四大区情况分述如下:
(1)、成井容易的河谷平原区:
分布于各江河谷地及较大的支谷、浸滩中。地表平坦,密布沼泽湿地及牛迹湖,面积为八
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占全局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岩性为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冰水砂砾石及
含粘土砂砾石。含水层为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迳条件较好,水质系低矿,化
淡水,成井容易。
(2)、成井容易的山前岗阜状平原区:
山前岗阜状平原为垫岗状,多宽沟分布,岗顶平坦,目前多开垦为耕地。面积约二千三百
八十八点四平方公里,占全局的百分之四十三。岩性主要为第三系孙吴组、依安组砂砾、砂砾
岩及白淫系嫩江组砂岩、砂砾岩、页岩。含水层为承压水和孔隙裂隙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
基岩裂隙水及上复砂砾石、砂砾岩地下水补给,水质较好,为低化度淡水,成井较容易。
(3)、成井较困难的低山、丘陵区:
该区为较陡的低山及波状起伏的丘陵、沟谷发育。岩性为休罗系九峰山组砂岩,砂砾岩,
甘河组安山岩,龙江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花岗岩,花岗片磨岩,变粒岩等。含水岩组
分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利给水质良好。为
低矿化度淡水,开采较困难。
(4)、成井困难的熔岩台地区:
该区为火山堆积地形,值形台地,上有、火山锥分布。面积为四百八十一点八平方公里,
占全局的百分之八。岩性上部是下更新玄武岩,下部为更新统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含水层为
孔洞、裂隙水和承压水,地下水为降水和周围裂隙水补给,水质较好,为中性、弱碱性低矿化
度水,但成井困难。
(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及分布。
本区水文地质及水资源数量估算是在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队,1973年至1979年相继提出
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北部地区综合性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
七星泡农场地区水文地质详查报告”、“黑龙江省嫩江县东北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察报告(霍龙门幅)”四份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了地下水资源的
计算方法和参数,采用平均布井法算得各区地下储量。参数的选取,单井涌水量,渗透系数,
影响半径均采用区内平均值。根据当地一般用水规律及地势起伏较大等情况,参考省水文地质
队的采用值认为:区域内年平均单井总用水时间不超过五百小时,故年开采时间T=500小时。
但在第二区的第1、2个亚区内认为采T=300小时比较适宜。
初步估算:全区地下水静储量约为六十九亿七千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一亿五千六百五十
万立米,相当于二十八毫米深度,全区补给量每年二亿六千二百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以河谷地
较为丰富,其次是丘陵区,而低山区则较少。